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評論員: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2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重大意義

    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正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于黨領導億萬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經過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推進而得來的創新成果。從憲法的制定和修正,到規範保障服務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規範相繼出臺;從加入世貿組織後經貿領域立法與國際的銜接,到社會領域立法的不斷加速,這一體系的形成,始終與時代進程同步、與國家發展同行,折射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反映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客觀規律。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作為當代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改革開放為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瀾壯闊的舞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改革開放相伴而生、互相促進,與現代化建設進程緊密結合。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為法律體系構建提供了內在需求和動力,豐富了實踐基礎和經驗,擴展了法制建設的內容。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發展對多種資源的需求,催生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上世紀90年代初,資本市場發展的迫切需要,讓證券法一年之內七易其稿形成草案;新世紀新階段,各方利益關係更為複雜,“定分止爭”的物權法適時出臺。這一方面説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越向前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越深刻,對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的要求就越迫切,法律體系構建所依賴的基礎也就越紮實。另一方面也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反映發展需要、不斷體現人民訴求、不斷契合時代精神的過程。

    正是以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根據,我們才能不斷從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充分發揮法律的規範、引導、保障和促進作用。

    體現創新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確認了黨領導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方針政策,是改革開放基本經驗和做法的法律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法律概括。這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了國家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

    我國正處於一個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法律調整各種關係的難度必然越來越大,任務必然越來越重,法制建設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實踐沒有止境,法律體系也只有不斷從現代化建設的創新實踐中汲取發展的源泉,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