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雲南廣西等省重金屬主産區附近土地疑遭污染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2日 0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土壤毒禍

  因礦産資源濫挖濫採造成的農田重金屬污染,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中國經濟週刊》實習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阿月是一位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的少數民族姑娘,來自雲南省紅河州個舊市某村,剛上大一的她是村裏第一個大學生,她説:"我能來北京上學,是很幸運的。"

  談及家鄉,阿月情緒複雜。

  雲南個舊被稱作"錫都",佔地1587平方公里,人口45.33萬,錫的保有儲量為90多萬噸,佔全國錫儲量的三分之一,全球錫儲量的六分之一。

  在這裡,所有的人都與錫緊密相關。

  阿月的爺爺曾在錫礦工作30多年,阿月的爸爸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錫藝工匠,阿月的哥哥在做錫工藝品進出口生意,阿月撫摸著陪伴她18年的小錫鐲,它已經緊緊卡在阿月瘦削的手腕上。

  錫,讓這片土地變得熱鬧異常,隨處可挖的錫礦讓附近村民迅速富裕起來,出嫁的女兒身上,都會綴滿沉甸甸的錫飾。當地人認為,錫是神靈賜予他們的珍寶。

  但與錫相生相伴的,是砷,其化合物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根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的公開論文資料顯示,在我國,砷作為錫的伴生礦由於利用價值不高,70%以上都成了被廢棄的尾礦。截至2008年,我國至少有116.7萬噸的砷被遺留在環境中,這就相當於百萬噸的砒霜被散落在曠野中,任雨水沖刷,注入河流,滲進土壤……

  於是,這片因錫而富裕的土地也在因砷而痛苦。

  阿月的爺爺死於砷中毒引發的肺癌。阿月的三個伯伯也是老礦工,因同樣的病症已先後去世,阿月的爸爸後來離開了錫礦,可是已經染上了嚴重的砷中毒,連劈柴的力氣都沒有,好在後來學了點手藝活,以維持生計。

  從此,阿月的家鄉被稱為"癌症村"。這裡的癌症病發率一度高達2%,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100倍,平均壽命不足50歲。

  上世紀90年代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面開展了整頓和治理工作,所有錫礦工人都要戴上防毒面具下井。但是,已經被污染的土地和地下水難以修復,沉重的歷史並沒有過去,受害的也不只是父輩。

  阿月的哥哥視力很差,太陽下山了就看不清東西;阿月的姐姐身上有淡淡的毒斑,村裏的很多年輕人都瘦弱無力,經常生病……

  阿月的家裏原來有十二畝地,種煙葉和柿子樹,每年能有上萬元的收入。"煙葉早就沒了,誰敢抽'砒霜煙'啊?柿子樹上結的柿子都黃澄澄的,撥開了核兒都是黑的。媽媽原來最愛吃柿子,我這輩子都不會吃柿子了。"

  這片曾經富饒的土地已經無法耕作,農民們沒了生路,水和菜都要到幾百里外的鎮上買,入不敷出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

  記者問阿月,畢業了會回家鄉工作嗎?阿月沉默了很久,小聲説:"我也不知道。"

  痛苦

  類似的案例不只是出現在雲南個舊。

  2001年,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突如其來的天災摧毀了家園,可是,更大的痛苦卻在洪水之後。

  洪水衝垮了上遊廢棄的尾砂壩,導致下游萬餘畝農田有害元素最高超標246倍,農作物基本絕收,臨近的刁江100多公里河段魚蝦絕跡,沿河地區全部污染。直到2004年,仍有60%的農田寸草不生,成為荒漠,刁江下游的河池市長老鄉多年來報名應徵入伍的青年,竟沒有一個能通過體檢關。

  曾有調研專家估算,"毒水"將經刁江進入珠江水系,整個珠三角都將因此遇難,污染會很快蔓延至百萬畝土地,影響過億人口,修復年限超過百年。

  除了雲南、廣西,還有湖南、四川、貴州等重金屬主産區,很多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污染土地。

  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而這些糧食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同樣,如果這些糧食流入市場,後果將不堪設想。

  掩蓋

  曾有一位從事土地污染研究多年的科學家告訴了記者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就在前幾年,這位科學家受邀到某地檢測土地重金屬污染情況,實驗結果出來後,科學家大為震驚,因為這塊全國著名的糧食主産區污染情況已經嚴重到令人咂舌!科學家親自將監測報告遞交給當地的一位高級官員,這位官員在沉思良久後説道:"這個情況確實非常嚴重,我們也一直很重視,但是,我們目前無力治理,所以請不要告訴任何人我看過這份報告。"

  記者通過多方蒐集,找到了權威機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的多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尚未在社會上公開披露。

  根據論文資料顯示,廣東連南、廣西南丹、湖南常寧、湖南常德、湖南郴州等地都存在著大量砷渣廢棄,導致礦區周圍農作物含砷量超過國家標準幾百倍的情況。

  湘江,全長856公里,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公里。這條灌溉了半個湖南的"母親河"如今卻因為接納了大量工業廢水,使河水中的砷、鎘、鉛的總量佔全省排放總量的90%以上。

  課題研究組還做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從衡陽到長沙段的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鎘、鎳、鉛含量與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比較,超標率分別為95.8%、68.8%、10.4%和95.8%。而這些"超標農作物"不僅被當地農戶每天食用,還被運送到更多的鄉鎮和城市……

  論文中還提及,水田土壤中的砷、鋅的含量還要高於菜地。據科研專家介紹,由於水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更強,水稻等水田農作物的重金屬含量會更高。

  2008年,湘江中下游農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調查實驗結果全部出爐,但是僅作為科研成果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並未能在社會上公開以得到足夠的重視。

  據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消息,2010年,國家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重要工程立項,並於6月投資4.6億元建設基礎設施,9月獲得國家環保部專項治理資金的支持,"湘江再見清水指日可待"。

  但據科研學者介紹,按照調查論文中所提及的污染區域計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至少需要百億投資和十年以上的恢復週期。

  那麼,這些"污染重災區"的糧食是否流入市場,嚴重影響糧食安全呢?

  2010年11月,記者致電湖南國家糧食質量監測中心,接線人員稱,糧食重金屬含量檢測對設備和技術人員的要求都極高,目前國內能做出權威檢測的機構很少,他們目前還沒有相關檢測項目,因此不能表態。

  今年2月16日,記者再次致電湖南省糧油産品質量監測站,該站負責人員稱,從儀器設備和技術水平上而言該站可以做糧食重金屬含量的相關檢測,但是,"我們單位沒有做過湖南任何地區的糧食重金屬含量的檢測,所以沒有數據。"

  兇手

  大規模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究竟是如何逐漸形成的?

  曾對礦業市場做過多年深度調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認為,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實行的是"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的政策。

  "其結果就是地方政府擁有中小礦産資源開發的審批權,'一哄而上'全民辦礦的局面就此形成。" 羅仲偉認為,正是因為採礦權的混亂導致了我國礦業多年來一直存在著集中度不足,開採工藝落後、統籌規劃欠缺的"三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