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北部分小學刪節傳統啟蒙讀物引爭議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8日 13: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浙江嘉興市德勤文化園內,鈞儒小學的學生身著傳統漢服,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啟蒙讀物。

  山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人民圖片

  本報記者 張爍

  【正方觀點】

  ● 孩子還沒有成熟的價值判斷能力,等他們長大成人後,方可讀原著。

  ● 只有找出“精華”所在,剔除“糟粕”所伏,才能真正讓孩子得到其中的優秀傳統,而又不沾染其中的不良思想。

  ●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批判地繼承和借鑒蒙學讀物中科學、合理的成分,對今天的兒童教育大有裨益。

  ● 古代很多典籍書籍都是編者、教者修訂後為學生呈現的,我們也可對一些文本進行修訂,但應十分慎重。

  【反方觀點】

  ● 多吃五穀雜糧,營養才能均衡。與其“肢解”經典文本,不如給學生多點選擇空間。

  ● 對那些原本就見仁見智的東西,何為精華、何為糟粕?“非對即錯”的兩極思維訓練扼殺了學生全面客觀判斷事物的能力。

  ● 採用“滿堂灌”的方式教育學生,就是給他吃的都是精華,也消化不了。

  ● 當幼兒園的孩子開始自稱“小局長”、攀比家長坐駕時,我們發現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恐怕不是《三字經》,而是他從小到大的所見所聞。

  近日,武漢市的一位小學生家長翻閱孩子的傳統啟蒙讀物時發現,一些人們熟知的名句如“昔孟母,擇鄰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見了。原來,湖北省部分學校對一些傳統啟蒙讀物進行了刪節,學生們從學校領到的這些校本教材多是“潔本”。

  無獨有偶,2010年12月28日,山東省教育廳發佈《關於規範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和專題教育活動內容的通知》指出,要慎重選擇學習誦讀內容,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

  事件引人深思:今天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啟蒙讀物?對於傳統啟蒙讀物,我們該如何面對?

  讀,還是不讀?

  當代孩子:用什麼啟蒙

  也許是因為擔心輸在起步線上,對於孩子的啟蒙教育,當今的家長們別提有多重視、多上心啦。可是如何啟蒙、用什麼啟蒙?不論是先學拼音還是先學寫字,不論是先學音樂、美術還是英語、算術,有一點決不容忽視,那就是教孩子怎樣做人。對此,不僅家長們感到茫然困惑,就連一些專家學者也莫衷一是。

  作為傳統啟蒙讀物的代表作品,《三字經》、《弟子規》歷史上就有眾多“粉絲”,用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讀物教育孩子,成為不少家長和學校的選擇。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作為我國現存最早、影響最大的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至今仍是適合孩子閱讀、背誦的啟蒙讀物。一些幼兒園園長認為,《三字經》合轍押韻、音律優美,有利於從小培養幼兒對古文的美感和學習興趣,開發幼兒心智。

  “自問世以來,在現代學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規》都是不少私塾先生選用的重要教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説:“《弟子規》偏重講規矩,教導我們要從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做起。如今的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但很多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應有的規矩。知識和規矩的失衡,事關孩子的前途和命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天清晨經過江西省德安縣的一所幼兒園,人們都能聽到孩子們齊刷刷地背誦《三字經》,在這裡,《三字經》是每天早讀的必備內容。早讀時,老師只是帶著孩子們跟讀一遍,並不講解具體含義,但不過一兩個月,大多數孩子都能非常流暢地背下來。

  然而,《三字經》、《弟子規》等我國封建社會的兒童啟蒙教材,是否還可用於當今社會?是否有利於如今孩子的認知發展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從孩子認知發展的角度給予了否定。她指出,聽到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背誦《三字經》時,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感覺,不僅是遺憾。有點育兒常識的人都知道,幼兒園的孩子不會理解《三字經》的內容,而且他們長大以後,也不會記住5—6歲時背的這些內容。

  也有教育界人士認為,雖然《三字經》、《弟子規》流傳甚廣,但反映出的價值觀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用這些傳統讀物作今天孩子的啟蒙教材,容易誤導孩子。

  有專家指出,《三字經》等傳統啟蒙讀物包含了盲從、逆來順受、“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等古代封建思想,不宜過早地讓孩子接觸。“我們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編輯出適合這個時代的兒童讀物,而不是過分依靠古代流傳下來的《三字經》等。”

  也有不少家長指出,傳統啟蒙讀物中的許多內容不太好懂,孩子讀讀玩玩,有口無心,起不到讀書識字的作用。

  刪,還是不刪?

  傳統讀物:是否需“過濾”

  記者發現,在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書目裏,《三字經》《百家姓》等也赫然在列。新修訂版《三字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並以選修課的形式在全國許多中小學推廣。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批准實施的一項世紀性文化基礎工程——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面向學校在全國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美文誦讀活動。《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都被列為“誦讀教材”。

  針對這些現象,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夏維中指出,“傳統文化畢竟是傳統社會的産物,時代變化了,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完全照搬原來的一套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對傳統文化進行一些必要的梳理、評價和選擇,是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做的工作。”他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過猶待,百步余’是什麼意思啊?”2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三人行國學會的冬令營課堂裏,記者和小學生們聊起天來。“就是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離開。”焦君泰眨著眼睛,講起自己的理解。他今年11歲,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讀五年級。坐在一旁的老師鄧衛東笑了:“不過,那是古時候的事情,現在是新時代,大家揮揮手告別就可以了。比如在立交橋上開車,轉眼就走得看不見了,還用傻乎乎地等嗎?”“嗯,我明白了。”焦君泰認真地説:“這是古時候的規矩,就是給我們長歷史知識,現在的生活裏用不到了。”

  回顧關於刪減傳統啟蒙讀物的熱議,“過猶待,百步余”頗受詬病,不少人認為,“這種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是對兒童天真活潑精神的扼殺”。

  一位專家指出,《三字經》等中的封建主義糟粕和今天的社會發展不相符合,給孩子的讀本應該是經過刪減、更適合孩子閱讀的。

  對此,鄧衛東老師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與其將“糟粕”一刪了之,不如合理地加以引導。“傳統啟蒙讀物不能僵化地灌輸給孩子,否則就把孩子教成‘木偶人’了。其實,只要引導得好,把握好整體精神,就不會走偏,或不會偏到哪兒去。”

  對一些地方下文禁止全文推薦《三字經》等的做法,北京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特邀委員王晉堂表示不贊同:“原來的東西就應該保持原樣,精華也好,糟粕也罷,講授的時候可以對其進行點評。”他認為,應該相信學生有時代眼光,有分析問題的能力。

  “現在有多少東西腐蝕孩子的心靈啊,”一位重點小學的老師不認為“提純版”《三字經》、《弟子規》能帶來根本性變化。“學生成長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熏染,與其在教材上給孩子們打造一個‘無菌環境’,不如教給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這樣,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才有‘免疫力’。”

  經典,還是“速朽”?

  教材建設:亟待研究加強

  “孩子的價值觀是由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會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學生易受不良思想影響,因此,更應該追問社會環境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湖北黃岡市高中語文教師周潔説,“我教了20多年書,沒見過學生因為學了《孔雀東南飛》就自殺殉情,也沒見過學生學了《孔乙己》就去圖書館偷書的。”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關鍵不在於所讀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確的引導。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光芒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大學文科生的觀點片面,缺乏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這次刪節傳統啟蒙讀物,與前不久的‘魯迅退出教科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暴力論’等思路一致,是對中小學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不信任。”“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應當允許學生接觸原著,在全面了解後正確解讀,進而‘取其精華’。”

  “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東西,當然不可能完全契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等。”張光芒説,如今來讀,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作現代闡釋和轉換。《三字經》也好,“四書五經”也好,對學生而言,“去其糟粕”同樣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王登峰指出:《三字經》、《弟子規》既然流傳了那麼多年,應該有其科學性在裏面。對於有的地方對傳統啟蒙讀物進行刪節,他表示,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但刪節應當認真研究論證。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不是有環境決定論的意思?“昔孟母,擇鄰處”是不是也有環境決定論的意思?那麼為什麼前面的沒刪,後面的就一定要刪掉呢?

  王登峰表示,對於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傳統啟蒙讀物,應當進行論證研究,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推薦不同的讀物,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導,而不是禁止。

  對傳統啟蒙讀物的爭論,反映出人們對優秀啟蒙教材的呼喚與期盼。教育界人士表示,今天的教材不應當是“速朽”的東西,而應成為明天的經典。在國家著力推進教育改革的今天,應當花大力氣進行教材建設。應當充分借鑒優秀的傳統啟蒙讀物和國外兒童讀物,研究開發適合21世紀孩子心理和興趣特點、為大多數孩子所喜聞樂見的好讀物、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