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高校自主招生成"掐尖"大戰屢遭詬病 被指前景模糊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7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刊記者/崔曉火

  和全國的應屆考生一樣,排名年級上遊的江蘇高三考生靳雨婕(化名),嚮往大學裏的學術氛圍和自由氣息。在她最喜歡的學校,她可以求知,可以談戀愛不被老師罵,可以一覺睡到很晚。

  於是,當今年自主招生聯考的消息傳到她所在的班裏,全班沸騰。每個人都像忘了復習,熱烈點評著“華約”“北約”“卓越”結盟的大學,那股勁似乎不亞於挑選對象。

  但是當“靳雨婕”們著手報名聯考,自主招生複雜而苛刻的申請過程卻讓他們紛紛清醒,想被心目中的大學錄取,遠比他們夢中暢想的要複雜……

  結盟,大勢所趨?

  1月末,正當中國高校對優質學生的“捕獵”迅速升溫,哈爾濱工業大學招生辦主任曲鐵軍卻在組織幾十名教師和同學埋頭做一件事:往32000個信封裏裝發票。

  這些印著“200元”統一考試費的憑證將從哈爾濱發至首次參與“卓越人才培養合作”自主招生聯考(以下簡稱“卓越”)的9所高校、25個考區,再轉發到考生手中,整個過程不能出錯。單是通過審核獲得哈工大初試資格的考生,就從去年的4000人增加到今年的5000人;而參與聯盟9所學校初試考生的總數則達3.2萬人,規模前所未有。

  哈工大負責“卓越”高校聯考的開支,工作瑣碎,方法也有些很原始。曲鐵軍坦言,聯考給他很大壓力。“自從有了(聯考)這工作,就沒怎麼輕鬆過。”這位招生辦主任説。

  與他相似,許多高校人士在面對2011年自主招生的激烈場面時,也感到應接不暇。

  200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推行自主招生,結束了此前全國各地的高校都只能在每年同一時間進行招生考試的歷史。應屆高中畢業生可以通過申請與評定,提前確定意向高校的錄取名額,並在最終錄取時得到最高20分的降分優惠 。

  因為略微觸動了“一考定終身”的制度,此舉一度被譽為“我國高招制度的破冰之舉”,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也很快從最初的22所增加到2010年的80所。不過,自主招生考試漸漸成為另一項負擔,為了爭取考上心儀的高校,準備高考之餘,許多高三學生還要另外準備各種學校的自主招生考試。

  自主招生卻有愈演愈烈之勢,從2009年起,北大開始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少部分高校也開始小規模的聯考。直至2010年,終於演變成全國高校大規模地聯盟,形成了三大一小四座陣營。其中,單是以清華為首的“華約”和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北約”,便集中了大陸地區傳統實力較強的19所高校,以及去年世界排名第21位的香港大學。

  有人預計,2011年,是中國高校選擇站隊的一年,也將是招生競爭最激烈的一年。

  多位高校招生辦公室主任在談到本輪結盟時,都提到去年11月召開的教育部與國內主要高校招辦負責人的研討會。“希望聯考的學校坐在一起商討考試的流程、形式和考試時間。”今年加盟“北約”的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丁光宏教授説,“而且是北大、清華分別組織會議。”

  也有不少高校的招生負責人現場向三大聯盟提出了加盟要求。但領銜的清華、北大和同濟考慮到聯盟內高校的匹配度和操作性,沒有答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參會人士形容説:教育部的會議成了自主招生的交易市場。

  高校希望通過結盟來進行自主招生,主要因為,單獨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正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

  單打獨鬥式的自主招生考試,每年都要耗費上百萬元考試經費,漫長繁冗的自主招考過程也讓考生、家長甚至中學校長苦不堪言。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單獨命題的考試,無論結果的公信力還是命題的科學性,都頻頻受到質疑。

  2010年7月,《新華視點》曾長篇報道高校自主招過程中的亂象,揭露自主招生過程因操作程序不公開、不透明,權力尋租及少數內部人徇私舞弊的現象普遍存在。

  而且,這種制度並未脫離以考分評價學生的桎梏,高考成績和近乎僵化的“分數線”在決定一個考生命運時仍承擔主要作用,因此,在自主招生制度誕生不久,便有教育界人士指出,自主招生不過是“戴著鐐銬舞蹈”的“偽自主招生”。

  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度,本來使人為之振奮——那些被現行高考制度埋沒了的偏才、怪才有可能借助這一制度脫穎而出。因為如果沒有破格錄取,就沒有錢鐘書、華羅庚、季羨林、聞一多、吳晗、曹禺、臧克家這些大師,他們都是被慧眼識才破格錄取入學的,北大的試點無疑將再造這樣的奇跡。

  但這項推薦制度剛實行兩年,便屢遭詬病,獲得中學校長推薦的,仍是那些在各項考試中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卻忽視了“偏才”“怪才”等具有特殊潛力的人才。

  一位見證自主招生發展歷程的高校招生人士坦言,雖然近十年來自主招生未出現重大的“事故”,但越是下游的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就越受質疑。自主招生聯盟形成的動力,正是各高校要改變這種無序而繁瑣的局面的強大希冀。

  “聯考的最大意義,是實現統一考試成績的多元化使用,也使考生獲得更多的機會。對於不同高校,分數不同的甲乙兩名學生,有的高校會選甲,有的會選乙。”曾參與設計聯考制度的清華大學招生辦原主任孟芊説。“聯考所做的是把考試內容的共性和高校選拔標準的個性結合到一起。”

  多年關注自主招生的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教授鄭若玲認為,“由政府或專業考試機構主持的統一考試,或者由若干同類院校共同主持的自主招生聯合考試,無論從命題的信度、效度還是從嚴密性、權威性、效率方面等,都將高於各校主持的單獨招考。”

  在她看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自主招生聯盟這一事實本身,也證明聯合確實有其優勢。

  實際上,去年清華首次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四所高校進行聯考,筆試人數逾3萬,北大緊隨其後,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香港大學展開自主招生考試,應考學生也達1.2萬。兩大名校的自主招生“戰績”都足夠出色:清華通過自主招生錄取了200人,佔當年錄取計劃3360人的6%;北大則招收了280人,佔錄取總數2780人的約10%。

  正是在這個頗為光輝的成果下,各大高校都看到了自主招生聯考的效益,因此紛紛加盟,使得自主招生演變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甚至香港大學也加入進來。港大招生主任郭瑛琪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港大希望看到自主招生的範圍繼續拓展,不排除明年會與更多內地高校聯合自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