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10人大代表建議高中教育與招生分離 形同考公務員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6日 18: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出了多少高考“狀元”,升學率多高,成了不少普通高中的比拼目標,對高考升學率的片面追求使學校缺乏推進素質教育的熱情。能不能像大學生自主考公務員一樣,由高中生自己報名參加高考?昨天,10位省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普通高中教育與高考招生分離的議案。

  代表觀點

  比拼升學率,誰有興趣搞素質教育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潘溪民代表是金壇市華羅庚中學的校長,也是這一議案的主要起草人。談到高中的應試教育,他用“焦慮”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素質教育談了很多年,但效果一直不理想。為什麼推進不下去?學校就沒有積極性。儘管省教育廳採取多種措施阻止普通高中片面追求升學率,但成效不明顯,一些地方的主要領導、教育主管部門仍然把升學率和政績挂鉤。這帶來的後果就是,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潘溪民代表指出,升學率本身沒有錯,但錯的是有些學校為了升學率,不惜搞題海戰術,加班加點。幫助學生考大學沒有錯,但錯在把不適合上大學的孩子也通過題海硬“磨”進大學。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習興趣、求知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嚴重挫傷。有的學校從早上五點開始學習,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有的學校幾乎天天考試。幾年學下來,學生就會厭學。“這種磨出來的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考上大學後學習後勁不足,進入社會後創業能力不強,甚至連工作也找不到。是對孩子的極大傷害,也是對國家的傷害。此外,每年高校的招生人數是一定的,通過題海戰術把不適合的學生硬塞進大學,也會將一些適合的學生排除在高校大門之外。人才資源的錯位,對雙方的發展都不利。”

  潘溪民代表認為,普通高中教育是培養人才,高考招生是選拔人才,兩者各有其責。但是,多年來“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終身”的制度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淪為高考的“附庸”,其教育目標也就只剩了一個,就是把更多的學生送進大學,而不是更多地考慮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學考分離,學生網上報名高考

  目前,大學生考公務員都是自主報名,考上考不上,都與學校無關,高校也不會在意今年本校考出了多少名公務員。公考的模式能不能引入到高考中來?潘溪民等十位省人大代表提出了這一大膽的設想。

  “高中教育與高考招生分離,從制度上遏制排名、攀比之風。”潘溪民代表説,普通高中只對教育本身負責,遵照國家課程標準,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同時學校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質量評價體系,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而高考及招生工作則與高中教育分離。“像公考一樣,由高考招生部門組織學生在網上進行報名,學生自己設置密碼,自己查閱分數,自己填報志願。一切都可以在網上自主完成,不需要再由學校介入。”他進一步解釋説,比如報名工作可以在寒假期間開展,每年5月上旬參加學校畢業考試,畢業後學生離校,自行參加高考以及後續的志願填報工作,高中不再對此負責。

  相應地,學生考試成績、考上哪所學校等情況也只有學生自己知道,學校、地方主管部門不再進行統計。“讓高中擺脫高考的壓力,走出應試教育的泥潭,不斷增強辦學活力和辦學特色,真正為國家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兩點疑問

  如何保證高中的教學質量

  升學率排名雖然備受詬病,但沒了高考升學率這條硬杠杠,高中的教學質量又如何衡量?會不會因為缺乏評價體系,而導致辦學質量的下降?

  潘溪民代表表示,“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要至少回頭看五年,不是看當年高考的升學率,而是看學生進入高校和畢業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儘管某一個中學升學率不高,但她培養出了棟樑之才,甚至出了世界級大師,那就是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同一所高校同一個專業的學生,當初進校的分數都差不多,在大學裏的發展後勁卻可能差別很大,這就反映出了高中的教學質量高低。所以現在不少高校都在評優質生源基地,華羅庚中學是清華、南大的優質生源基地,這説明高校對我們素質教育的認可。”

  他認為,學考分離後,高中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把學生的潛力甄別出來,哪些是適合搞理論的,哪些是動手能力強的,哪些適合搞文藝等等,再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培養。第二就是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如何讓家長接受學考分離

  學考分離可以讓學校擺脫應試教育的“緊箍咒”,可對於廣大學生和家長來説,高考這根指揮棒依然存在,他們還無法擺脫對高考分數的追求。

  一位學生家長在聽到學考分離的提法後連説“那怎麼行”,“如果實行高中教學和高考招生分離,學校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搞素質教育,那孩子的升學怎麼辦?素質是提高了,但分數如果上不去,高校能錄取嗎?”確實,雖説現在有些名牌大學也會錄取一些高素質的偏才,但這種幸運兒畢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學生還是擺脫不了“一考定終身”的命運。學考分離又如何解決家長們的擔憂?

  對此,潘溪民代表認為,一方面,家長應該接受,社會也應該接受一個觀點,上大學不是孩子的惟一齣路。“有的大學生畢業了,二十五六歲還找不到工作,家長這時才後悔,早知道讀高職了。在就業市場我們也可以看到,多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又有多少企業招工困難。國家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大家都去讀大學了,誰來動手,誰來做工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長,教育是要讓他們更好地發揮特長,而不是全部上大學。”

  而且,素質教育也不意味著升學率的下降,“素質教育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提升了,分數也不會受到影響。所以學考分離並不代表高考的分數會降低。”潘溪民代表舉例説,華羅庚中學一直努力追求素質教育,高考的升學率、上名校的比例也一直很高。“2006年我們學校有8個學生考上了清華,這在50萬人口的縣級市金壇來説,已是很高的比例。”

  本報記者 王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