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8萬億財政收入用到13億人身上相當拮據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4日 2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的財政收入近年來連續快速增長。“家底”厚了,表明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在不斷提高,自然令人欣喜。然而,對於廣大百姓來説,更為關心的是財政的錢將要花在哪兒。當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更多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財政的真金白銀。如何看待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如何將財政的錢用在“刀刃”上?如何使財政支出的賬本更透明?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財政的錢怎麼花”,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深度探討。

  ——編者

  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83080億元,比上年增長21.3%。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怎麼看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多了,錢應該怎麼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公共財政能否有更大作為?

  強勁增長的財政收入,為“用之於民”提供了支撐、夯實了底氣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特別是與稅收關聯度較高的經濟指標增長較快,為財政收入增長奠定了稅源基礎。

  這位負責人分析,與去年初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相比,2010年中央財政收入超過預算數4410億元。超收的主要原因,是年初收入預算安排根據相關經濟預期指標測算,而實際執行中一些指標超過預期較多,相應地帶動收入增加。比如,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4.7%(其中進口增長38.7%),遠超年初8%的增長預期,帶動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超收2865億元;去年汽車銷售量增長32.4%,帶動國內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超收1285億元。這兩方面的超收數合計,就佔了超收額的94.1%。

  近年來,全國財政收入保持了強勁增勢:從2005年財政收入超過3萬億元,2008年躍上6萬億元,再到2010年突破8萬億元,年均增長達20%。不斷增加的財政收入,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實的財力支撐。財政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財政支出89575億元,比上年增加13275億元,增長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醫療衛生支出4745億元,增長18.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081億元,增長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億元,增長30.7%;農林水事務支出8052億元,增長19.8%。環境保護支出2426億元,增長25.4%。

  今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養老保障方面,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繼續擴大,全國40%的縣將納入試點範圍;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在六連增的基礎上,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再增加140元。在醫療保障方面,“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120元提高到200元,90%以上的城鄉居民都將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在住房保障方面,大幅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全國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將達1000萬套。

  8萬億元不是小數目,但平均到13億人身上,卻相當“拮據”

  隨著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社會上對公共財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出租車司機張師傅説:“現在的日子確實比過去強多了,但咱普通百姓仍有不少難處。比如,義務教育免費了,可大學學費還是挺貴的;醫療保險雖然有了,可得了大病還是看不起。財政收入這麼多,能不能在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多投點,把百姓的負擔降下來?”

  採訪中,不少人都向記者表達了與張師傅同樣的想法。也有人提出疑問:國家的財政收入增長這麼快,為什麼我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還處於一個較低水平,那麼多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院長馬海濤認為,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需要客觀看待。儘管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公共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一直在20%左右,明顯低於國外平均水平;8萬億元不是個小數目,但一平均到全國13億人身上,卻又是相當“拮據”。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比口徑計算,我國人均政府財政收入為6472元,還不到1000美元;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人均政府財政收入均在1.3萬美元以上。這樣巨大的差距意味著,一些發達國家可以達到很高的福利保障水平,甚至涵蓋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而對我們來説卻是難以企及的。

  馬海濤説,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中仍有不少薄弱環節,民生領域欠賬很多。無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還是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都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財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因此,保持公共財政收入的適度增長是有必要的。

  政府各部分收入應在支出上形成合力向民生傾斜,彌補公共財力不足

  如何破解財政收支矛盾這道難題,切實做到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指出,“十二五”時期中國財政改革的重點是結構問題。從財政收支結構看,應致力於把全部政府收支都納入預算管理。財政收入方面,應提高稅收收入、社保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等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相應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各種專項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支出方面則可相應地控制調整投資性的支出,適當增加消費性支出,將有限資金向教育、醫療、社保與就業、“三農”、自主創新、環境保護等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與民生有關的支出項目傾斜。

  除了公共財政收入外,我國政府收入還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在現行管理體制下,社會保險基金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實行專款專用,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實行專款專用,只有公共財政收入可以統籌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如果這幾部分收入能夠在支出上形成合力、向民生傾斜,就可以彌補公共財政收入因佔GDP比重偏低而帶來財力不足。

  在這方面,一些部門已開始進行有益的嘗試。比如,土地出讓金是納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的,住建部發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將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拿出來,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這樣的“專款專用”多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就上去了。

  馬海濤強調,財政收入每上一個臺階,都會對財政資金的支出結構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家大業大,更要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確保財政資金更有效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特別是要堅決制止和杜絕“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各種形式的鋪張浪費,嚴格控制公務接待費、公費出國、公費購車等支出。

  對於一些地方出現的政府“天價採購”現象,馬海濤認為,政府採購的東西貴、標準高,預算制度不完善是源頭。政府採購預算是實施政府採購的前提,決定了採購結果的科學性。他建議,從源頭上把關,加大政府採購預算的公開力度。當政府採購預算完全公開的時候,“天價採購”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