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賀歲之約——兔年春節記憶之1999(2011.02.13)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3日 2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 賀歲片熱映

  新年伊始,各種賀歲大片輪番上映,各地影院場面火爆。北京、成都等很多地方的影院在一些大片上映時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情況。這樣的情景讓南昌市百花洲電影城的經理吳喬遷喜上眉梢。他説,像《新少林寺》、《非誠勿擾2》等片子,對於我們電影院來説確確實實增加了很大收入。

  據了解,僅僅在去年十二月,上映的賀歲片的票房已經達到了12億元,而百花洲電影院在最近賀歲片集中上映的檔期,一個多月的票房就創了新高,已經達到了一百多萬,預計佔全年票房的40%。

  1999 影院門可羅雀

  回想起上一個兔年,1999年的春節,當時已經擔任影院經理的吳喬遷的心情和現在有著天壤之別。他説,春節之前,百花洲電影院真的是門可羅雀。

  當時,不僅是百花洲電影院的經營難以為繼,整個南昌市的電影市場也非常不景氣。據江西省南昌市委宣傳部部長周關介紹,那時,南昌只剩下兩個半電影院,一個是百花洲,一個是湖濱,還有半個是江西劇院偶爾放電影。那時候南昌市全市的票房收入只有不足500萬。

  當時的南昌電影市場只是中國電影業的縮影,全國的情況也只能用低谷來形容。1999年,電影的年産量只有102部,全年票房只有8.9億,年人平均電影消費不到一塊錢。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祝虹認為,當時,第五代導演、第四代導演可能在考慮自己轉型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因為電影觀眾的口味改變了,種種原因造成了90年代末中國電影的創作、産業和觀眾都處於一個低潮期。

  當時國産電影不僅數量少,而且也難有堪稱上乘的作品出現。過年時只有為數不多的香港賀歲片能吸引部分觀眾。

  賀歲片最早起源並流行于香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到歲末香港演藝圈內的一些明星都會自發地湊到一起,拍幾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喜劇影片獻給觀眾。從聖誕、元旦到春節這個檔期,被稱為賀歲檔,這時候上映的電影被稱作賀歲片。從1995年開始,成龍的賀歲片《紅番區》等影片陸續引入內地,可是這種方式並不能真正拉動國內電影業的發展。

  當年,內地的電影人在一個不足十平方米的辦公室開始策劃賀歲片。1998年上映的賀歲影片《甲方乙方》在觀眾中有了一定的反響,這種新的國産電影類型對觀眾開始有了一定的吸引力,也讓當時度日艱難的百花洲電影城暫時有米下鍋。

  借著《甲方乙方》的影響,1999年,馮小剛和葛優搭檔的電影《不見不散》再次出現在賀歲片的檔期。從1999年起,賀歲片流行起來。之後陸續出現的賀歲片逐漸培養了內地的電影觀眾觀看賀歲電影的收視習慣,而2003年上映的《英雄》則讓內地的賀歲片有了新發展。

  據北京新影聯影業公司副總經理、北京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高軍介紹, 原來一個賀歲檔的票房只有幾千萬,但是一部《英雄》就拿了2.5億,它還拓寬了中國賀歲片的喜劇的狹隘概念。像《黃金甲》、《投名狀》、《赤壁》,都是古裝商業大片在賀歲,後來甚至都有悲劇來賀歲了。《集結號》是一個大悲劇,都來賀歲了。中國的賀歲檔越來越成熟。

  從那之後,中國電影市場走上了快車道,電影票房以每年35%的速度在增長,2010年超過了100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