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彩票元朝已有先例 清朝私人發彩票氾濫(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9日 1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核心提示:單就形式而言,彩票在中國似乎可謂古已有之。早在元代,一些寺院就曾使用“拈鬮射利”的抽獎票,出售一些物品。清朝乾嘉時期,廣東一帶民間從放鴿會中演生出一種“白鴿票”,由眾人先行醵資,抓鬮猜射。

  單就形式而言,彩票在中國似乎可謂古已有之。早在元代,一些寺院就曾使用“拈鬮射利”的抽獎票,出售一些物品。清朝乾嘉時期,廣東一帶民間從放鴿會中演生出一種“白鴿票”,由眾人先行醵資,抓鬮猜射。道光以後,同樣在廣東流行過一種“闈姓”博弈,即當科舉考試之際,亦由眾人自行集資,押猜當年中舉士子,中者可獲大利。雖然這些手法已約略具有現代彩票的影子,但是其距現代彩票的商業性經營還有很大距離。

我國彩票發展史上影響較大的“呂宋票”

  大約在19世紀50、60年代,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開始行銷一種彩票,時人通常稱之為“呂宋票”,因其原發地乃是當時名為“呂宋”的菲律賓。這種彩票的發行方,其實是菲律賓的宗主國西班牙。這是一種已處在近代商業資本經營模式之下的大型彩票,實力雄厚,運作手法完善,故在中國獨領風騷近40年。僅在上海一地,呂宋票正常年份的營銷額大概就在50萬銀元左右。

  呂宋票在中國獲得豐厚利潤的狀況,使國人中出現了倣辦活動。但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活動既不能公開,也不能成功。其原因在於,自清代前期以來,官方對於賭博有厲行禁止之律例。包括“白鴿票”和“闈姓”在內的抽獎形式,始終就被當作賭博行為而屢遭查禁。例如,光緒六年(1880),上海縣官府還出示禁止倣辦呂宋票,並處理了兩批托寄洋商名下私制彩票之人。

  事實上,就在上海縣官府查禁彩票行動之前一年,恰恰也是在上海,卻有一次公開仿傚呂宋票的售彩活動順利進行,並且沒有受到官方的任何干預。更重要的是,正是以這次活動為起點,拉開了彩票在中國發展成一項正式行業的序幕。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頗具聲勢的民間慈善公益事業晚清義賑。

清代“白鴿票”已約略具有現代彩票的影子

  晚清義賑這一新事物的出現,為彩票的公開經營提供了契機

  晚清義賑是中國近代賑災活動中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鮮現象。以1876至1879年爆發于華北地區的大規模旱災即“丁戊奇荒”為契機,民間社會自發興起了一種“民捐民辦”的義賑形式,即由民間自行組織的賑災活動。與當時弊端叢生的官方賑災機制相比,它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因此很快就贏得了廣泛的社會信任,迅速成長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影響的慈善公益事業。

  在募捐活動中,除了大量捐款外,義賑組織還收到了許多從價值不菲到略可變價的物品。由於災情火急,加上助賑物品愈積愈多,如何將之儘快轉為賑款就成了一個迫切待解的問題。而率先設法解決這一問題並找到一條便利途徑的,則是上海的義賑人士。作為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亦是呂宋票最集中的銷售地,故而當地義賑人士想到仿傚呂宋票來處理助賑物品。光緒五年八月初八日(1879年9月23日),上海義賑組織倣照呂宋票之法,製作彩票二千張,向社會公開銷售。此次賑彩銷售頗為順利,一月之間,二千號彩票便基本售出,並如期舉行了開彩活動。而在上海的啟發下,揚州的義賑人士如法炮製,在同年十一月也成功處理了一批助賑物品。

  受光緒五年售彩活動的鼓舞,到光緒八年(1882),義賑人士甚至開始嘗試將售彩助賑發展為一種募捐手法。是年,有義賑人士趁當年舉行鄉試之時,設立了“元魁奪彩會”,稍後的類似手法還有所謂“元魁得意會”和 “元魁奪標會”,其做法都是以押彩中舉士子來售彩籌賑。儘管這些手法試圖結合“闈姓”票和呂宋票來另創一種新的博彩方法,但制度設計十分呆板,結果十分失敗。而這些手法的失敗,更令義賑人士認識了呂宋票形式的優越性。光緒九年(1883)後,義賑人士處理助賑物品時,模倣呂宋票成為一種常用手法。

  光緒中期,商人打著“籌賑”名義,繞過官方禁令,開辦了明顯屬於經營範圍的彩票

  在義賑人士成功運用賑彩手法之後,彩票終於在中國得到了打開缺口的機會。光緒中期,一批商人借鑒義賑的先例,並打著“籌賑”的名義,從而繞過官方的禁令,開辦了明顯屬於經營範圍的彩票。雖然這批彩票的彩項都是實物而非現金,但是這些實物的商品價值相當不菲。況且,這批彩票不僅在發行量上大大超過了義賑發行賑彩的規模,而且都是以定期發售、長期發行的形象問世,這就與義賑臨時舉辦賑彩的情形拉開了距離。

  有趣的是,這批彩票的創辦者皆為在上海的書局,其所設彩物也都是書籍,故而它們又被稱為“書彩籌賑票”。首家書彩籌賑票由翰寶閣書坊于光緒十三年(1887)九月發行,計劃售票一萬張,頭彩可得《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不過,這家彩票很可能是投機行為,所以僅開彩一次便再無下文。同年底,森寶書局發行了規模更大的書彩籌賑票,其第二次彩票發行量竟達四萬張。

  儘管絕大多數書彩籌賑票結局不佳,但正是隨著它們一度蔚然成風,國人自辦彩票的問題開始引起社會上的注意,甚至出現了有利於彩票業的社會輿論。當然,這種狀況仍然離不開以義賑為依託。從光緒十四年(1888)十月到十五年(1889)初,《申報》刊發了數篇建議倣照呂宋票專設長期發行的彩票以助賑,並由義賑人士辦理的文章。顯然,此類輿論無異於對國人自辦彩票的合法辯護。與此同時,以“籌賑”為旗號的彩票不但繼續發行,還從彩物階段過渡到了彩金階段。森寶書彩票從光緒十五年(1889)起,將彩頭換成了彩金,成為國內首家與西方彩票完全接軌的彩票。而在森寶票成功轉型後,其他一些公開經營的籌賑彩票亦暢行無阻。

  雖然森寶等彩票後來無疾而終,但它們終究意味著中國近代彩票破冰之旅的完成。正是前面的鋪墊,光緒二十五年(1899)初,華商廣濟公司在上海發行“江南義賑彩票”,從官府得到6年專營權,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意外反響。並且,該彩票甚至一直到清亡時還在以“江南賑捐票”的名義發行,成為中國近代首家實現長期經營的彩票。而在江南票的鼓舞下,光緒二十七年(1901)初,又涌現出了三家打著義賑旗號且都聲稱得到官方批准的彩票。不幸的是,中國近代彩票氾濫的序幕亦就此拉開,此後更多的彩票連義賑旗號都不再需要了。而這種氾濫態勢,也不是義賑所能負責的了。(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