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地方兩會搶道“十二五” 經濟增速仍是頭等大事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3日 09: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地方兩會

  《瞭望》文章:地方兩會搶道“十二五”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面對“十二五”規劃“大蛋糕”,今年地方“兩會”紛紛在中央下定決心前,加緊確立自己的規劃方向和規模,增強發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新年伊始,各省區市地方“兩會”陸續召開。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十二五”規劃建議成為2011年地方“兩會”的熱點內容。《瞭望》新聞週刊從地方“兩會”上了解到,如何做大地方規劃、擠入“十二五”國家規劃、搶先佈局投資項目、GDP五年翻番,等等,已經成為今年地方“兩會”的重點。

  縱觀各地政府負責人“兩會”工作發言,不難看出,儘管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和公共服務上都有較為突出的表述和承諾,但在地方官員心中,經濟增長的速度仍是“頭等大事”。根據各省區市公佈的初步規劃,安徽、福建、重慶、甘肅、貴州、黑龍江、廣西和雲南都打算未來五年實現GDP翻番。這意味著要實現年均15%左右的GDP增長率。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又適逢地方黨政領導班子的換屆之年,各地的發展願望格外強烈。”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雖然“你追我趕”的局面本身並非壞事,但在中國經濟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形勢下,要保持高速增長,就必然要在其他方面付出較大代價,而最終的結果都會延緩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進程。

  但地方政府有自己的“道理”。一位與會地方發改委官員告訴本刊記者其中的奧秘,“規劃是項目決策前提,特別是專項規劃對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性發展項目,有重要的決策支持作用。他透露該省曾有深刻經驗教訓,某電廠項目因沒納入國家規劃,費盡週折五年後才得以核準審批。相反,只要進入國家規劃,即便現在操作的百萬噸電解鋁這樣受國家産業政策控制的項目,“就可以上,有希望上。我們現在正在繼續推進,目前正在尋找合作方。”他把這總結為“搶抓國家政策機遇”。

  彭真懷認為,2011年地方“兩會”上目前正在發生的故事,值得宏觀調控部門和國家發展規劃部門高度重視。

  GDP翻番“潮”

  “到2015年,全省(市)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隨著地方“兩會”的陸續召開,各省關於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間的宏偉增長目標也逐步浮出水面,在安徽、福建、重慶、天津、貴州、黑龍江、廣西、陜西和雲南等多個省市的初步規劃中,都有著類似直接或間接表述。

  據《瞭望》新聞週刊從權威渠道獲悉,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將會定在7%,遠低於“十一五”期間的年均11%。中央政府放緩經濟增速的願望可見一斑。

  從已經公佈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即使是像北京上海這樣刻意降低增速的省市,其2011年的GDP增長預期也定在了8%左右,高於中央目標。而其他省市GDP增速超過國家水平的現象則更加普遍,例如廣東和河北計劃2011年GDP增長9%左右,山西、四川和寧夏則將今年的GDP增速定為12%,而重慶市的目標為13.5%。

  雖然一些省份的兩會還沒有召開,但從此前透露的信息也可以看出其“發展雄心”。例如新疆去年底召開的自治區黨委七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今年的預期目標是增長10%以上;而福建在去年底舉行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也表示今年的生産總值將增長12%。

  而像黑龍江、廣西、貴州、江西、安徽、雲南等省份雖尚未公佈今年的增長計劃,但此前均提出了“十二五”期間GDP總量,甚至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標,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五年裏至少要實現約15%的年度經濟增長率。

  針對這一狀況,1月6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表示,目前部分省市“十二五”經濟發展目標定得過高,僅從目前能源發展水平來看難以保障。根據發改委的統計,目前各地的“十二五”增長目標大部分都超過10%,僅五六個省目標是一位數,這對能源供應提出極大考驗。“以現在的能源發展水平,難以保障某些省市經濟增長翻番的要求。”張平警告説。

  投資規模空前

  “上項目,搞投資”,一直是地方政府最積極的行為。從今年各地“兩會”透露的信息看,此股熱情依然不減。

  例如,在2011年的規劃中,天津將推出180個大項目,投資在2500億元以上。其中,僅濱海新區就計劃投資1200億元,新建、續建、建成100個項目;寧夏今年將安排投資百億元以上的項目8個、50億元以上的23個、10億元以上的105個、億元以上的323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超過1800億元。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汽車産業上。工信部本來預測2015年産能將擴至3124萬輛,但國內各大汽車企業已經開始“跑馬圈地”,從目前企業披露的2015年産能計劃來看,前12家主流汽車企業2015年規劃産能已經達到3500萬輛。而車企的大肆擴張,都能在今年地方“兩會”的工作報告中看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兩會”上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雄心更是令人震驚。目前,綜合各地的規劃,預測到201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這意味著提前五年完成2008年調整完的鐵路路網規劃;“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0萬公里,遠超此前設定的2020年目標;“十二五”期間,地方規劃和上報的民用機場早已突破300個,遠超民航總局2020年規劃的244個

  當然,有象徵意義的還是“蓋高樓”。雖然我國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已逾千幢,但本刊記者在地方“兩會”期間獲知,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被刷新。去年12月,武漢綠地國際金融城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高達606米,預計總投資300億元。建成後將僅次於迪拜塔和上海中心大廈,成為世界第三高樓。1月11日,重慶宣佈將耗資100億元、目標500米,修建西部第一高樓——重慶國際金融中心。

  彭真懷擔憂地説,投資過度和産能過剩一直是困擾我國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甚至現在像新能源這樣的“新興産業”,也已是“遍地開花”。如果我國在“十二五”期間仍採用傳統增長方式,繼續盲目投資,擴大産能,不僅會遇到資源、環境的強烈約束,不利於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重要的是會使通過擴大內需來支撐經濟增長的願望落空,阻礙發展方式的轉變。

  土地壓力繼續加大

  本刊記者整合目前各省區市“兩會”會前、會中信息了解到,加速城鎮化也是重點推進的工作任務。初步統計顯示,“十二五”末,北京實現全市城鎮化率達到90%,10個遠郊區縣城鎮化率全部超過70%;廣東,城鎮化水平達到81%左右;河南,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8%,達到中部崛起規劃確定的目標;山東,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天津,計劃完成50座小城鎮規劃建設

  這種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加上規模巨大的産業投資規劃,將對目前的土地約束政策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河北省國土資源廳領導就曾向媒體叫苦,稱河北佔補平衡可用後備耕地嚴重不足,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後,未利用地比2008年變更調查數據減少439萬畝,“十二五”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類似的困境,在其他地方也同樣存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官員在“兩會”上就表示,“十二五”期間,四川一系列鐵路、交通、港口、水利設施、水電站等預備設施開工建設,初步測算,扣除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部分,需要10萬公頃以上的指標,按照正常水平來計算,缺口有3萬公頃。

  一位地方主管領導就此向《瞭望》新聞週刊吐露,“搞發展,可以沒有資金,沒有政策,但絕對不能沒有土地。解決不了用地問題,就談不上發展。”這種具有代表性的發展觀念,一定程度上將強力挑戰目前的中國土地監管。

  近期,據國土資源部調查結果顯示,“城鄉建設用地週轉指標”的運作正面臨諸多問題,不僅“週轉指標”可能存在著借而不還的風險,據知情人士透露,許多地方大規模上馬土地復墾項目,也不過是在為預支建設用地而“還債”,某些省份甚至出現數據造假現象。

  一般而言,實際操作土地流轉的政府是市縣兩級政府,縣市一級無疑是與各級地方政府牢牢捆綁在一起的,而省級國土部門也承擔著各省來自經濟指標的諸多壓力,造成地方上一有機會便尋求在用地上的突破,以提升其各項經濟指標。從目前“兩會”上透露出的地方政府發展目標而言,地方經濟利益挑戰土地管理底線將是“十二五”期間的主要矛盾之一。

  另外,彭真懷提醒,從各省區市的具體表述來看,地方有用城市化代替城鎮化之嫌,“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具體內涵卻有很大不同。”在他看來,中央所提的城鎮化,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能夠協調發展,而各地城市化的思路也很明確,就是要擴大城市的規模;“這種‘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現象,顯然與中央的初衷相背離,同時也與人類發展的趨勢不相符。”

  民生終獲重諾

  令人欣慰的是,多個地方“兩會”上,地方政府主政者普遍將民生問題和環保節能放到戰略高度,並用具體數字作出了承諾。以重慶市和河北省“兩會”為例:

  重慶市提出“十二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與GDP增幅同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以上,超過GDP增幅;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提高到80%和95%;實現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完成20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保持一般預算的75%用於區縣和基層,50%以上用於民生。能源消耗大省河北,明確要求年節約標準煤1200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萬噸以上,並建成10個綠色能源示範縣、100個綠色能源示範鄉

  “因為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強民生保障工作力度。要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從目前地方“兩會”情況看,這些約束目前已經初步在地方政府的規劃中形成了共識。”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熊文釗認為,這是各地大力提高民生保障和發展綠色經濟的首要動因。

  當然,在他看來,主動迎接環境問題,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根本途徑,更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大引擎,同樣也是地方政府搶佔産業制高點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

  “更重要的是,低碳技術與經濟是未來20年內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誰在低碳經濟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誰就站在歷史的制高點,誰就擁有競爭力。”熊文釗認為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發揮積極性,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尚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