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貴州梅花山萬餘村民被雪圍困 無煤取暖化冰取水(圖)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3日 0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我國遭遇嚴寒極端惡劣天氣

和啊嘎村村民在梅花山上找煤(中廣網 記者 白宇 攝影)

靠著火爐取暖的孩子,火爐上的鐵鍋里正融化著雪水(中廣網 記者 白宇 攝影)

  貴州威寧高寒山區凝凍無緩解跡象 群眾生活困難

  中廣網北京1月23日消息(記者白宇、陳屹):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黔西北高原,與雲南昭通毗鄰,被稱為貴州小西藏。低緯度、高海拔、高原臺地的地理特徵導致這裡的雪凝比其他地區更為嚴重,部分地區至今沒有緩解跡象。昨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抗擊南方冰凍雨雪災害赴貴州報道組記者白宇、陳屹等人登上海拔2500多米的梅花山,徒步走進大山深處的百姓人家採訪發現,被大雪圍困的群眾正面臨用水,用電,燃料短缺等困難。

  貴州梅花山片區方圓約4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處2800多米,地跨六盤水市和畢節地區威寧自治縣兩地,山上居住著5000多戶人家,1萬5千多人,常年多霧。今年貴州遭遇重大凝凍災害,這裡的情況則更加嚴峻,氣溫最低時達到零下9度。

  昨天一大早,記者從超市購買了一些油和食品後開始向大山深處進發。行駛途中記者看到,連接貴陽和威寧的102省道依舊被黑色的融冰覆蓋,瀰漫的大霧中,能見度只有15到20米,氣溫始終在0度以下,凝凍天氣對這裡的影響絲毫沒有減弱。

  山路兩側,白雪莽莽,被積雪壓到的樹木隨處可見,高壓線被凝凍包裹成碗口粗細,高高的路標上倒垂著冰錐,冰晶挂滿樹梢,和吉林的霧凇沒有區別,眼前一片迷霧,看不到的房屋就隱藏在這團團迷霧之中。記者幾次想拍照司機卻不敢停車,他提醒記者這樣的路面後車隨時可能追尾。公路邊,艾家坪村村民龍久發正挑著扁擔去附近的井口提水,他告訴記者説:“現在買不到煤,一是買不到,二是煤價太高,買不了好煤,我們只能買洗煤廠不要的煤泥,一是沒有錢,二是有錢也買不到。”

  梅花山腳下,67歲的陳祖義正在撿柴,他告訴記者,家裏的煤已經燒完了,但雪凝太大,現在連柴禾也不好撿了:“我今天早上8點就出來撿柴了,到現在已經3個小時了,只撿了一點點,雪凝太重,不好撿,家裏已經沒有煤了。”

雪凝中的村民

  威寧縣交警大隊二中隊的執勤點位於梅花山上海拔2400米以上的位置,中隊長蘇兆華告訴記者,梅花山上全年大概有200天都是大霧天氣,山上長期斷水、斷電,不通網絡,條件十分艱苦:“冬天的時候,這種天氣一般都是一兩個月,最長的時候達到3個月,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吃水,要跑到二十多公里以外去拉水。電就更不用説了,好多天都沒有電,不是今天才沒電的。”

  不久,記者來到海拔2520多米的新發鄉啊嘎村茅草坪組,這裡是梅花山上最高的村子。這裡的場景讓昨天已經翻越過梅花山的記者再次感到震驚,眼前的一片白色令人眩暈,山石、林木、房頂上鋪著厚厚的白雪,徒步穿行其間,就像走在冬天的長白山或大興安嶺中。村民們的家就在這一片白色之中。在村民陳宗英家記者看到,兩個四五歲的孩子緊緊抱著和他們個頭差不多一樣高的火爐,火爐上的大鐵鍋里正融化著從屋頂上掃下來的雪水,孩子只穿了兩條單褲和瘦小的上衣,而記者卻裹在厚厚的衝鋒衣裏。

  由於路太難走,村民很少外出採購,記者把隨身帶來的油和食物送給村裏人時,他們很高興。

  記者:給你們拿了點油和吃的東西。生活生有沒有什麼困難呀?

  村民:下雪,車子過不來,不能出去買東西,現在水和煤都缺,現在喝的都是冰雪融化後的水,我們山上有個大坑,雪融化後留到裏面我們就打回來喝。

  村民們説的大坑究竟什麼樣,這段時間他們又是怎麼融雪飲水的呢?記者跟隨村民來到他們所説的大坑旁,大坑有1米多深,周圍滿是積雪,坑底的積水漂著一層薄薄的冰碴兒,村民圖子亮跟記者説起了他的提水經歷:“有的時候半夜都要來背,來晚了就被先來的人把水背走了,有時候兩點鐘來一次,三四點鐘還要再來一次,要等雪融化一點再來背一點,我今年62歲了,都是晚上用橡膠桶來背水,路上撒上水會結冰,都摔倒過好幾次了,水灑了只能再拿桶來背,後來就用幹稻草捆上腳,防滑。”

  除飲水困難外,村民的生活用煤也出現了短缺,村民們説,梅花山下就有煤礦資源,在一些陡峭的山崖邊上還能看到裸露的煤層,實在沒有煤的時候他們也會去那些地方撿一些回來救急。記者採訪時,正好遇到了兩位前去找煤的人,他們答應,可以帶記者一起去他們有煤的山崖邊看一看。因為路窄,雪滑,坡度,記者和兩位村民小心的向前走著,一直走到一個陡峭的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