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一位歐洲漢學家眼中的胡錦濤訪美:中美聯手發展是世界福音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3日 07: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胡錦濤出訪美國

  圖為維也納大學漢學系的中國問題專家李夏德。 方祥生攝

  圍繞胡錦濤主席訪美,一些歐洲媒體在客觀報道的同時,也不乏種種雜音。有渲染“中國威脅論”的,有批評美國政府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對華政策太遷就的。就此,記者採訪了維也納大學漢學系的中國問題專家、歐盟——中國文化對話歐方代表李夏德副教授。

  李老師用流利的普通話説,身為老師,他的首要職責是客觀地向學生和社會介紹中國。中國有句話叫“以史為鑒”。作為漢學家,我注意到,歷史上中國曾經是世界大國,中國在宋朝和明朝的航海技術就已相當發達,理論上中國完全有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的能力。但中國沒有這樣做,而是將航海技術用於商貿,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將中華文明通過文化、貿易的形式傳送到海外。中國這樣做,是基於中國的傳統哲學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儒學、佛學和道學,其核心是追求和諧。相比之下,西方文化要更富侵略性。早在19世紀之前,西方列強就視富庶的中國為“肥羊”,當清朝政府衰弱時,西方列強紛紛入侵中國,就連剛剛接受西方文化的日本,也加入到侵略中國的行列。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近20—30年中國的軍力也較此前有了很大變化。歐洲開始議論中國會否成為對別國構成威脅的“超級大國”。從歷史和中國的文化根基看,中國從未依靠“硬實力”侵略過別國。

  作為歐洲人,我非常關注歐洲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人們常説20世紀是“大西洋世紀”,但歐洲卻發生了許多戰爭,導致數千萬人喪生。血的代價使歐洲人意識到,歐洲不能再成為戰爭的發源地。歐洲一體化進程從二戰後的廢墟上啟動,現在已有27個國家參加歐盟。歐洲一體化進程終於讓歐洲擺脫了戰爭。這在人類史上是空前的,是歐洲為人類和平作出的貢獻。

  作為平民百姓,我常在想,人類史上的戰爭均因利益衝突而起。雖然人類已進入21世紀,但利益衝突仍難避免。中國的傳統哲學以人為本、以存在為核心、以環境為中心,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巨大的。突破以戰爭作為化解利益衝突的最終手段,是歐洲人的貢獻。可見,在相互尊重各自對世界文明貢獻的同時,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非常重要。減少戰爭的有效途徑是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和諧世界。如何實現,只能通過教育。我們已經有了經濟全球化,我們還需要教育全球化,要讓年輕一代學習不同民族的歷史經驗,這樣他們才能成長為新一代“世界公民”。中美作為兩個大國,代表著不同文化和不同發展道路,在推動教育全球化方面承擔著特殊責任。中美提出了“10萬人留學中國”的計劃,令人鼓舞。因為民間交流、尤其是青年人的交流,同國家領導人交流一樣重要。

  李老師強調,要從全球角度來看中美關係。全球人口增長與資源的矛盾會日益突出。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留給後代的是災難。全球會因為水資源枯渴、糧食短缺而導致數億或更多人死亡。如果控制住氣候變化,可能拯救幾億人的生命。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美如能抓住這個戰略機遇,帶領世界各民族貢獻出各自的智慧,必將造福萬代。中美決定聯手發展清潔技術,向世界發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本報維也納1月22日電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方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