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人民幣匯率:博弈亂局中跳出中國舞步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7日 1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照片

  儘管未見刀光劍影或是硝煙瀰漫,但用“亂世”這個詞來形容2010年的國際外匯市場依然貼切。“人民幣問題”在“亂局”中被推上了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六月份的“二次匯改”,人民幣危機時的實際釘住美元制度安排宣告退出,人民幣匯率變得更加有彈性,但是外部壓力依然未見減弱。外有外部輿論和全球美元氾濫壓力,內臨通貨膨脹和資産價格泡沫壓力,下一步,中國的“人民幣匯率”舞步可能跳得更加艱難。

  儘管未見刀光劍影或是硝煙瀰漫,但用“亂世”這個詞來形容2010年的國際外匯市場依然貼切。經濟剛出現復蘇跡象,原先“抱團取暖”的各國就開始“各自為營”,正應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的一句話,“各國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強烈合作願望如今已經減弱,一些國家正在拿本國貨幣當武器。”

  “人民幣問題”正是在這樣的“亂局”中被推上了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六月份的“二次匯改”宣告退出危機時的實際釘住美元的制度安排,人民幣匯率變得更加有彈性,但是外部壓力依然未見消弱。面朝外部輿論和全球美元氾濫壓力,內臨通貨膨脹和資産價格泡沫壓力,下一步,中國的“人民幣匯率”舞步可能跳得更加艱難。

  匯率亂局:外部壓力由“單音調”轉向“大合唱”

  匯率戰的背後實質上是世界各國對全球最終需求的爭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金融部門通過過度舉債為全球提供最終需求。危機爆發後,隨著美國金融的去杠桿化,全球最終需求顯著萎縮。發達國家想把本國最終需求留在國內,但新興市場國家仍想在發達國家最終需求中分一杯羹。

  今年3月,美國130名議員聯名致信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財政部在4月發佈的對主要貿易夥伴國的定期匯率評估報告時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敦促商務部使用美國反補貼稅法以保護因匯率操縱承受損失的美國公司的利益。美財政部更是推遲原定4月15日發佈的匯率評估報告,表現出強硬姿態。在6月G 20多倫多峰會前,美國製造出的這一系列“噪音”達到高潮。

  在全球經濟復蘇顯現出疲態的2010年“匯率”問題再次被推上了各方衝突的核心區。更為明顯的是,伴隨著美元的貶值和更多新興市場國際被捲入這場“匯率戰”,國際上形成向人民幣匯率施壓的局面已由美國“獨唱”逐漸演變為多國組成的“大合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快速、有力的財政貨幣政策措施,使中國經濟比美、歐和其他國家從危機中更快、更穩地復蘇,同時自2009年11月起美元跌勢停止轉為緩慢升值,這令奧巴馬政府擔心其出口翻番計劃受阻,不利於中期選舉。出於經濟、政治等因素考慮,美、歐等在今年年初即加大了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噪音。

  “中國6月19日宣佈重啟匯改,拆除了G 20峰會上‘人民幣匯率定時炸彈’。但可浮動的人民幣被西方更多地解讀為可升值的人民幣,寄予或施壓人民幣更快、更大幅度升值,尤其是美元在6月份又走入跌勢,美國希望人民幣升值來把美元貶值落在實處。”孫華妤指出。

  伴隨著美國國內中期選舉的臨近,這一波壓人民幣升值的“暴風雨”來得更加猛烈。美國會眾議院9月29日以348比79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一項矛頭直指人民幣匯率的《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雖然這項草案能否最終成為法律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畢竟是美國國會至今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發出的最為強硬的信號。

  更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美國推出的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 E2)以及美元的進一步貶值,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其他貨幣不情願的走上了“被升值”的道路。這其中包括歐元和日元,也包括和中國貿易結構的新興市場國家。衡量美元強弱的美元指數由今年6月初的接近90的高點跌入11月的75左右,多國捲入其中的所謂的“匯率戰”也愈打愈酣。

  “9月,日本政府入市干預日元升值。歐、日都希望人民幣升值來緩解它們的升值壓力。另一方面,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貿易結構與我國相似,國際市場有交叉,也希望人民幣升值好讓出一些國際市場。”孫華妤説。9月至10月,包括巴西、泰國等國家的政府都採取了“非常”的手段來限制資本流入和抑制本幣升值。“大合唱”的局面一經形成,在輿論上對人民幣形成了更大的壓力。

  “匯率戰的背後實質上是世界各國對全球最終需求的爭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金融部門通過過度舉債為全球提供最終需求。危機爆發後,隨著美國金融的去杠桿化,全球最終需求顯著萎縮。發達國家想把本國最終需求留在國內,但新興市場國家仍想在發達國家最終需求中分一杯羹。這種對全球最終需求的爭奪是全球匯率戰與貿易戰風險凸顯的根本原因。”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11月召開的G 20首爾峰會前的慶州預備會議一定程度上為這場“匯率戰”暫時降溫。會議發佈的《聯合公報》指出,“向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的且更多由市場進行決定的匯率體系發展,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先進經濟體,包括那些擁有儲備貨幣的經濟體,將會警惕匯率中的過度波動以及無序變化。”不過這一表態被更多人解讀為一種妥協,而無實際約束意義。

  “美國依然未放棄施壓人民幣,在國會復會後,美國議員在積極活動,推動參議院通過《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議案》。而隨著美國第二次數量寬鬆貨幣政策的不斷實施、愛爾蘭危機的緩解,美元很可能進一步貶值,歐元恢復升值,這種情形下人民幣升值壓力會繼續存在。”孫華妤説。

  升值預期:熱錢相伴潮落又潮漲

  “熱錢”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論是金融大鱷索羅斯在香港開設辦公室引起的市場騷動,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一句無心的“熱錢池子”引起的廣泛討論,都顯示出市場對於這一詞彙的敏感程度。

  回顧2010年的人民幣走勢,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一直保持穩定在1美元兌6.82元人民幣左右。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金融危機以來的實際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正式退出。

  實際上,“二次匯改”核心內容是恢復到危機之前的匯率體制,即更強調參考一籃子貨幣、更強調雙向波動,匯率浮動空間也將重回5‰的水平。因此,在匯改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並沒有像一部分人認為的那樣快速升值。“6月21日是重啟匯改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當天,人民幣升值2.95%,逼近日波幅最高限。其後震蕩升值,7月2日達到6.7720,其後保持了一個月的小幅雙向浮動和基本穩定,然後震蕩貶值,9月1日人民幣對美元回到6.8126人民幣/美元。”孫華妤回憶説。

  而彼時伴隨著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略微降溫,5月至7月間,中國短期資本流出的跡象也愈發明顯。根據央行的數據,今年5月份,新增金融機構外匯佔款由4月的2863億元人民幣下降至1316億元後,6月新增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進一步下滑至1171億元,創下2008年11月以來新低,7月份,新增金融機構外匯佔款回升至1709.51億元人民幣,但仍處於較低水平。

  不過,正如上文所述,外界壓人民幣升值的“噪音”不停,美元或維持中期貶值的趨勢不變,更重要的是,世界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判斷不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就不會輕易被打消。“9月以後,人民幣對美元有長達1個半月的持續升值,10月15日達到6.6497,升值率達2.4%,然後有2個星期的震蕩貶值,10月28日達到6.6986,然後又是2個星期的升值,1 1月1 2日達到今年以來的最高值6.6239。然後又是半個月的貶值、12月1日後又在升值。”孫華妤説。

  伴隨著匯率的波動和預期的加溫,“熱錢”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論是金融大鱷索羅斯在香港開設辦公室時的所引起的市場騷動,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一句無心的“熱錢池子”所引起的廣泛討論,都顯示出市場對於這一詞彙的敏感程度。

  央行數據顯示,10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為5190.47億元,不僅環比大增79.27%,而且創下了2008年4月以來的單月新增之最。11月,新增外匯佔款繼續維持在3000億元人民幣之上的高位。由於外匯佔款會形成基礎貨幣的進一步投放,外匯佔款的激增會加大國內貨幣量供應,導致通脹壓力的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11月,我國CPI同比增長達5.1%。

  “主要發達國家持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狀況加劇,我國經濟增長較快,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都恢復增長,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增強的情況下,國際流動性持續流入國內。”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11月舉行的貨幣信貸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銀行曾發佈月報指出,歷史表明,資本流入最多時,恰是在中國經濟已經較快增長,而美聯儲仍維持低利率水平的時候,這一情況在2003至2004年已經上演過,2004年末,央行的國外資産較2003年同期上升幅度高達51%,這意味著央行巨大的對衝壓力,而2010年的環境與當時十分類似。

  孫華妤説,國際熱錢的流入與人民幣預期升值有很大關係,人民幣預期升值又與升值的歷史經驗有很大關係。在6月至8月,人民幣保持小幅雙向浮動和基本穩定時期,沒有熱錢流入跡象;9月至10月中,人民幣持續快速升值,促成升值預期,熱錢開始集聚。其後雖有半個月為一個升或貶值階段的震蕩,但總趨勢仍然是升值。這意味著熱錢在中國境內停留1個月,就肯定賺錢。這不會扭轉人民幣升值預期。

  監管部門已經行動起來。為應對打擊“熱錢”違規流入,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關於加強外匯業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中對“外匯流入”做了比以往更加嚴格的監管規定,尤其還加大了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沒過幾日後,國家住建部和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境外機構和個人購房管理的通知》,規定境外個人在境內只能購買一套用於自住的住房;在境內設立分支、代表機構的境外機構只能在註冊城市購買辦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業內專家分析,此次“限外令”比2006年的尺度更嚴格,就是針對再度炒房的“熱錢”遊資。

  與此同時,從今年2月開始,外匯局在十三個外匯業務量較大的省(市)組織開展了應對和打擊“熱錢”專向行動,有針對性地對重點主體、重點渠道的“熱錢”流入進行查處。截至10月底,共查實各類外匯違規案件197起,累計涉案金額73.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