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振義為衛生部長陳竺恩師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5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項成功

  治療方案福澤全球

  1978年返回臨床後,王振義潛心研究白血病治療。當時對於血液系統的腫瘤來説,主要是通過化療來治療,但化療在殺死白血病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具有殺傷作用,毒副反應很大,會加劇出血,從而導致早期死亡。

  王振義總愛舉溥儀的例子來説明自己研究白血病治療方法的思路:就是要把溥儀改造成有用的人,“要把壞的變成好的,這是有可能的”。他在文獻中查詢到,以色列科學家證明白血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逆轉,分化成熟變為正常細胞。同時他也獲知國外學者曾用一種13順式維甲酸分化誘導劑來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這兩種“火花”在他這裡相碰撞,他決定按這條路走下去。

  1985年,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歲女孩小怡君被送到瑞金醫院。上海兒童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景虹回憶説,“當時出血非常嚴重,感染也很重,幾乎可以説是奄奄一息了。”

  這時候王振義提出一個新方法,“我們就問她媽媽,能不能試試這個藥?我們知道它沒有毒性的,而且體外已證明是有效的。”這個方法就是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法,當時在國際上是獨創的療法,但從未在臨床上應用過。

  小怡君開始接受王振義提出的治療方法,但當時王振義的治療方案還是遭受了極大壓力。當臨床醫生跟他説,病人的白細胞高了,但壞細胞變成好的了。“我説就蠻好嘛。這麼一來,我們就大膽地敢用了。”王振義放下心來。

  一個月後,小怡君的病情完全緩解,如今這名患者已30歲,健康活潑並正常工作。她也因此成為國際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法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第一人。

  很快,這種療法便在臨床上全面使用,並在全國乃至國際推廣。王振義説,“當時只有中國有這種藥,法國要用這種藥,就要留學生赴法留學時帶過去”。

  隨後的數據顯示,1992年,中國報道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 544例,早期完全緩解率達84%,1993年,法國報道APL54例,早期完全緩解率達91%,1995年美國報道APL 79例,早期完全緩解率達86%,1995年日本報道APL109例,早期完全緩解率達89%。中國的醫學驚動了世界,1996年6月15日,王振義因此獲得凱特林金質獎章,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