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振義為衛生部長陳竺恩師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5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現在,王振義最重要的工作叫“開卷考試”,由臨床醫生提出難題,他查閱中外文獻,和學生們一起交流,教學相長。新華社發

  今年已86歲高齡的王振義認真而不失幽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嚴肅説,“和王老師打交道20多年,他對學生好,對病人好,是一個嚴肅認真的人。”而王振義則跟周圍人介紹説,“我們書記,嚴肅,真的很嚴肅。”

  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是十大高發腫瘤之一,在兒童和青壯年惡性腫瘤中佔據首位。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臨床最為凶險的一種類型,緩解率低,死亡率高。“白血病是"殺手",而我是"殺手"的"殺手"。”王振義説。

  一次慘敗

  攻克頑疾壯志成空

  1924年11月30日,王振義出生在上海。他回憶説,自己小時候就習慣刨根問底,凡事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在姐弟八人中,他是個很好學也很會玩的孩子,溜冰、“造房子”、打乒乓球、踢毽子、打“墻球”樣樣喜歡,但嚴厲的父親對他責備甚少。

  1937至1942年,他在震旦大學附屬中學念完高中,免試進入震旦大學,在“醫生是一份崇高職業”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況下,王振義選擇了學醫。他事後解釋説,之所以選擇學醫,一是因為當時可以免試進入震旦大學,而震旦大學的醫學系比較好;二是因為父親希望家裏能有個人學醫,“最重要的是,當上醫生以後可以幫助很多人,社會地位和收入也是比較高的”。

  1948年,王振義從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因成績名列前茅,留在廣慈醫院(瑞金醫院的前身)擔任住院醫師。1952年醫院院係調整,由大內科趨向專業化。他當時想著血液病比較簡單,就是“拿個顯微鏡看一下細胞怎麼樣,就可以診斷了”。

  但這個“簡單”的疾病非但不簡單,反而最複雜。不過他仍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血液病領域,王振義最先接觸的是止血與血栓領域,他建立了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鑒別診斷方法,併發現輕型血友病,這解決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

  1959年大躍進,王振義經歷了從醫生涯中最大的慘痛。他回憶説,當時作為年輕人,有雄心壯志,又不甘落後於人,也提出三年之內攻克白血病,但“實踐告訴我們,並不是這麼簡單”。

  當時醫院領導專門給王振義一個病房來收治白血病人。那一年,這個病床收治了差不多60個病人,“最後這60個病人全部都去世了。”

  這是王振義第一次正面遭遇白血病,以慘敗而告終。面對這個殘酷事實,王振義意識到,光有雄心壯志還不夠,必須一步一步來研究。他決定從止血和血栓領域的研究轉向對白血病的研究。但正當王振義躊躇滿志的時候,組織上一紙調令將他安排到校本部從事病理生理學教學工作,直到1978年才重新回到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