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外交部副部長:中美唯有合作 別無選擇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5日 03: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開篇語:

    在胡錦濤主席即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以“新時期的中美關係”為主題的第二屆藍廳論壇于14日下午舉行。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駐華外交使節、在華外國工商界人士、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中外記者等200多人出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主持論壇。

    崔天凱發表題為《新時期中美關係的主旋律》的主旨演講並回答了眾多記者的現場提問。崔天凱表示,面對風風雨雨中美之間唯有合作,別無選擇。他強調,推進合作應該成為新時期中美關係的主旋律。

  胡主席訪美

  開啟共贏新篇章

  中美合作不可逆轉    <<< 查看演講全文

    崔天凱在演講中首先提到了,胡錦濤主席將對美國的國事訪問。他指出,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胡主席訪問美國則是中國外交在這一年的開篇之作。崔天凱説,中美都期待著胡主席此次訪美將開啟中美合作共贏的新篇章,將給兩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和機遇。

    崔天凱在演講中指出,2010年的中美關係,更吸引眼球的似乎是兩國關係中的“壞消息”。面對風風雨雨,中美關係這艘航船究竟能不能繼續向著合作的方向前行,駛向更加廣闊的前景?崔天凱説:“我們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明確的。中美兩國之間唯有合作,別無選擇。加強合作將帶來中美兩國和世界的共贏。推進合作應該成為新時期中美關係的主旋律。”

    崔天凱回顧了中美建交三十多年來的歷程,他特別強調中美合作的歷史趨勢是不可逆轉,中美合作的現實步伐也不可阻擋。他指出,奧巴馬總統就職後,中美關係自冷戰後第一次打破怪圈,迅速實現平穩過渡。在過去兩年內,中美元首已七次會晤,兩國政府首腦、立法機構領導人也成功實現互訪或會晤,兩國高層往來的密度、廣度和深度都創造了新紀錄。

  困難障礙

  “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針對目前中美關係的一些困難和障礙,崔天凱特別指出,過去三十多年來,中美關係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在曲折中前進,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不可謂不多,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灣問題。

    此外,兩國之間既存在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發展階段不同造成的結構性矛盾,也面臨局部利益訴求不同、溝通協調不夠導致的具體分歧。

    崔天凱認為,也正因為存在這些問題和差異,兩國對話合作就更顯重要。唯有合作,才能保持和擴大雙方關係的積極面,管控和減少消極因素,使兩國關係的主流始終同兩國長遠利益的需要相吻合。這就是“合則兩利”的前途,否則,只能滑向“鬥則俱傷”的結局。

    聯絡當前中美關係發展的需要,崔天凱提出了三點思考。

    思考之一,平等和尊重決定相互交往的高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是兩國關係行穩致遠的基礎。

    思考之二,相互信任決定互利共贏的深度。無端猜疑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於雙方合作。

    思考之三,平常心態決定看待分歧的氣度。和任何其他雙邊關係一樣,中美有交往就會有分歧,即使是合作領域,也存在十個手指長短不齊。中美關係順利時,要放眼長遠,對困難估計足一些。關係不順時,要著眼大局,不讓一時一事干擾整體合作。

  外交政策

  不放棄韜光養晦政策

    現場提問:中國是否認為自己的國力在上升,美國的國力在下降,就忽視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等方針政策?

    崔天凱: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國力當然是在上升,這是大家已經親眼目睹的事實。但是中國的國力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説還有巨大的差距,也是一個事實,特別是我們中國人需要清醒面對的一個事實。崔天凱強調:“美國國力有沒有下降,應該讓美國自己來判斷,我們認定的事實是,它的技術遙遙領先於中國。”崔天凱特別強調,中國不會放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他指出,不存在中國國力比過去強了一點兒,中國就要改變外交政策,甚至要改變自己發展目標的事情,中國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因為這並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鄧小平先生也説過,中國永遠不稱霸,即使中國將來發展了,也不稱霸,他這些話現在還是繼續有用的,還繼續是我們的指導思想。”

  周邊局勢

  沒有人能包圍中國

    現場提問:我們非常關注美國是否在亞太地區聯同日本、韓國等在中國周邊構建起了戰略包圍。

    崔天凱:“我並不認為任何人有能力在亞太地區構成對中國的包圍圈,我也不認為亞太有多少國家願意成為包圍圈的一部分。”他解釋説,中國和亞太鄰國的關係是很好的,這些年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相互間的利益交流越來越深入,只要看一下過去這一二十年,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和一體化進展就可以知道,中國和本地區國家,所追求的目標實際上是一致的。崔天凱同時表示,美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它在亞太地區也有它的存在和利益,也有一些歷史上所形成的同盟關係。“我們願意尊重美國在本地區的合理利益和存在,我們也願意和美國加強在本地區事務當中的協調和合作。”

  五大專家點評:

    在崔天凱副外長的演講之後,王緝思主持了專家研討。博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會長馬振崗、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等分別就中美經貿關係、中美戰略互信與安全合作、中美在亞太地區合作、中美關係前景等作專題發言,並與嘉賓進行互動交流。

  “期待中美關係新的春天”(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

    未來中美關係是合作還是對抗?我有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未來的中美關係合作依然是主流。我聽到了中方對胡主席訪美的期待,那就是推進合作應該成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美關係的主旋律。

    有人説現在的天氣很冷,我想起了無論是1972年尼克松總統的訪華,還是1979年鄧小平先生的訪美,都是在寒冷的冬天。我想這表明了中美雙方都期待著兩國關係一個新春天的到來。我看到了中國政府為改善中美關係作出的努力,我也期待著美國政府也作出同樣的努力。

  “未來十年合作依然是主流”(博鰲論壇秘書長、前駐美大使周文重)

    胡錦濤主席即將對美國的訪問,將為中美關係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發展確定方向。在第一個十年,中美雙方做到了以合作為主線。我相信第二個十年,我相信也是可以做到的。條件已經具備了,關鍵取決於中美雙方的努力。

    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一個積極因素就是經貿合作。中美雙方互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兩國企業家的積極性都非常高,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很強,不形成直接競爭關係。美國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有助於美國減少通貨膨脹。因此我相信,未來十年經貿關係依然是中美合作的一個積極因素。

  “中國從不想與美國爭霸”(中國前駐英國大使馬振崗)

    中美安全關係依然是雙方最敏感的軟肋,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領域。奧巴馬政府上臺後,中美關係在很多領域都有發展,唯獨安全領域沒有亮點。

    最近幾年,不少西方輿論認為中國的崛起勢必會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我認為這種觀點主要有兩方面的錯誤。首先是時代錯誤。現在是21世紀了,安全觀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那種“一方全贏、一方全敗”的觀點行不通了;其次是對象錯誤。中國走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道路,中國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決不稱霸、不當頭,從來沒有與美國爭霸的念頭。所以我認為,未來中美是否會發生戰略對撞關鍵還是在美國。

  “中美在亞太有共同利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陶文釗)

    去年中美關係遇到的麻煩,與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有很大關係。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逐漸上升,而美國的影響力在下降。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周邊國家的擔心。

    我認為,中美雙方在周邊國家其實是存在廣泛共同利益。第一,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朝鮮半島是否真的要打仗?歷史已經證明,戰爭手段無法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第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符合中美共同利益。第三,推進地區一體化建設符合中美共同利益。如果中國周邊地區不穩,對中美雙方都沒有好處。

  “中美關係已經是奇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 袁鵬)

    回顧國際關係史我們就會發現,中美兩國已經創造了奇跡。從1971年乒乓外交算起,中美已經保持了40年的和平共處。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兩種不同發展階段的大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麼長時間的和平。2010年中美關係出現的問題,我更願意看成是這種奇跡延續下去不可避免的陣痛。

    當然,對未來中美關係的期望也不能不切實際。中美關係早已經過了那種高層互訪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階段,那是40年前就經過的階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雙方應趁著胡錦濤主席訪美的良好氛圍,理性得推動中美關係繼續向前發展。(據《廣州日報》)

    相關閱讀:

    何為“藍廳”論壇?

    藍廳論壇是外交部創建的政府、企業、學界、媒體及公眾等中外各界溝通交流的平臺,旨在為社會各界和地方就中國外交政策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建立新渠道。論壇取名于活動舉辦地外交部南樓“藍廳”。

    個人資料

  崔天凱(主管美大地區事務、新聞工作的副部長) 男,1952年10月生,浙江省人,法學碩士。

    1977年~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師範大學教師;

    1978年~1979年,上海師範大學外語系研究生;

    1979年~1981年,北京外國語學院聯合國譯員培訓班研究生;

    1981年~1984年,聯合國總部秘書處會議服務司中文處譯員;

    1984年~1986年,外交部國際司隨員、三秘;

    1986年~1987年,美利堅合眾國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

    1987年~1996年,外交部國際司副處長、處長、參讚;

    1996年~1997年,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外交部發言人;

    1997年~1999年,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公使銜參讚;

    1999年~2001年,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

    2001年~2003年,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3年~2006年,外交部亞洲司司長;

    2006年~2007年,外交部部長助理;

    2007年~2009年,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

    2009年至今外交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