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領導人與美國(資料)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11: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片: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

  毛澤東:打開中美關係大門

  2005年6月底的美國《時代》週刊刊登了一組特別報道,以20多個版面的文章對正在崛起的中國進行了解讀。封面上,是一副毛澤東的藝術畫像。

  毛澤東對美國的關注很早就開始了。早在1916年7月25日,在寫給友人蕭子升的信中,他就表達了對中美關係的早期見解。當時的毛澤東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但同時主張美國不應只限于歐洲,應該介入太平洋事務,以便能制裁野心勃勃的日本和建立中美之間平等互助的關係。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2年,冷戰最嚴重的時候,也是中美關係的對抗階段。毛澤東當時對美採取了針鋒相對,有理有節的做法,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炮轟金門事件,都體現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對新中國的敵視和孤立,毛澤東認為是暫時的。1958年6月1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開會議時説,“一定要美國梳粧打扮後送上門來,使他們對中國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認,總有一天你會承認的。”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尼克松乘坐的飛機平穩地停在候機樓前。機艙門打開了,穿著大衣的尼克松總統與夫人帕特兩人走出艙門,開啟了“改變世界的一週”的中國之旅。

  2月28日,雙方簽署具有歷史意義的《上海公報》,宣告結束兩國長達23年的對抗,揭開了中美關係史上新的一頁。南京大學教授盧明華認為,中美關係1972年春天的突破為中國打開了一副全新的外交畫卷。

  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僅兩個星期後,中英兩國關於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簽字公佈。接著,中國同荷蘭、希臘、聯邦德國等相繼正式建交或者實現外交關係升級。毛澤東對此説得很透徹,“中美關係正常化是一把鑰匙,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中國同西方關係出現了重大變化,尤其是緊接著同日本建交。”盧明華説。那一年,中國先後同18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或者實現外交機構升格,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同外國建交最多的一年。“這可以説給後來實行對外開放創造了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