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三年寒暑央視打造大型電視紀錄片《頤和園》 痛苦礪煉奉獻“不咬牙切齒”作品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攝製組在頤和園內進行拍攝

攝製組在頤和園內進行拍攝

      三年拍攝15000分鐘素材 “過程不痛苦出來的肯定不是好作品”

      被觀眾津津樂道的導視詞和“清漪出錦繡”、“昆明有乾坤”、“絕藝築頤和”、“風雨夢樂園”、“禁苑演外交”、“滄桑續文明”等六集片名都出自總策劃、總撰稿趙微之手,關於紀錄片的創作,她的觀點是,“過程不痛苦,出來的肯定不是好作品”。

      從整部片子的結構、風格定位,到故事的蒐集挖掘,再到各集解説詞的撰寫、調整、潤色,直到畫面、音樂、動效、特技鏡頭的設計修改,趙微的工作幾乎覆蓋了節目創作的全過程。趙微説,對於《頤和園》的定位,從一開始就是暗暗瞄準了高收視率的。我們要以故事化的敘述、通俗化的表達、富有震撼力的影像爭取更多的觀眾。《頤和園》進入後期製作後,她每審一遍片子,都要從結構、畫面、解説、音樂、節奏、細節的處理等各方面提出調整意見,讓大家反復修改。節目最終由臺領導和專家審看之後,又作了幾次修改。各集節目大大小小的修改歷經幾十甚至上百次。目前,在趙微的電腦裏,各集解説詞修改的不同版本加起來有幾十萬字。而各集的導視詞和六集片名,是她在全片完成之後借鑒章回體小説和古詩詞的風格最後寫成的。由她和撰稿團隊完成的整部片子的解説詞可以濃縮為一個字——“精”。她説,解説詞要經得起推敲,不誇張、不説教、不枯燥;有信息,有趣味,有內涵。不説廢話空話套話,才能讓觀眾易於接受。而一部紀錄片觀點的表達更要巧妙而不著痕跡。中央電視臺原副臺長、中國視協紀錄片學會名譽會長陳漢元對此片表達風格的評價是:“擺事實,不講道理。” >>>點擊查看《頤和園》總策劃、總撰稿趙微簡介

      《頤和園》畫面的拍攝過程可以説是精益求精。2006年春夏之交,《頤和園》立項,夏季正式投入創作,金秋開始大規模拍攝,直至2009年夏末秋初完成創作。其中外景拍攝經歷了兩度春夏秋冬。以總編導金明哲為首的攝製組分為逐格攝影組、園林結構攝影組、定點攝影組,共拍攝了逾300盤帶子,超過15000分鐘的素材。

      為什麼會拍這麼多素材,有必要嗎?“一個景別要機位不動地拍攝四季不同的畫面,一旦景象有所變化,例如有棵樹被砍掉了,那麼這個景別之前之後所有的畫面都只能棄之不用。”金明哲解釋道。

      拍攝過程中,金明哲慢慢體悟到了一位專家曾告訴他的“天空參與園林美的創作”的含義,因此要實現“向觀眾展示一個從未見過的頤和園”的初衷必須要有不同的氣象景觀進入畫面。金明哲曾在微博中記錄到,團隊拍下了只存在兩個小時的霧凇和北京難得一見的西山晴雪。

      為了拍攝多元天氣下的頤和園,《頤和園》團隊的攝影師都患上了“天氣預報強迫症”,每當冬天看見飄落雪花,就盤算雪能下多大;總是撥打12121,詢問天氣情況;甚至很多攝影師都學會了自己觀天預測。即便如此,團隊也常常遭遇剛剛開始掉雨點就趕往頤和園,但趕到後雨停了只好無功而返的狀況。

      每個月農曆十五這一天,金明哲和他的團隊肯定會在頤和園度過,因為要拍攝滿屏的圓月。他們會從農曆十三開始觀察月亮所處的位置,設想十五那一天滿月會挂在哪,是十七孔橋還是佛香閣。之後,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連續拍攝才能得到滿意的畫面。

      為了在遊人稍少的時候拍攝長廊,攝製組犧牲了春節的休息時間一連幾天地駐紮在長廊取景;為了得到夏天噴薄四溢的日出景象,攝製組在淩晨4:30就抵達了頤和園開機工作;車輛不能開到佛香閣附近,攝製組靠人工提前三個小時將大型設備搬運到位進行拍攝……對於寂寞而孤獨的付出,身為總編導的金明哲認為這就是他們的責任與義務,因為紀錄片導演的工作正是尋找每個人、每個事物的閃光點,用其自身最適合的方式表達出來。這部作品,培養了這個團隊良好的創作觀念和態度,呈現了原汁原味的頤和園的氣質和性情。 >>>點擊查看紀錄片《頤和園》主創團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