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三農”三問2011:“錢袋子”如何更鼓?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9日 0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一五”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

  宋 嵩制

廣東農墾湛江分公司海鷗農場的蔗農喜收甘蔗。

  吳閣偉攝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一五”時期是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歷史時期之一,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邁上4000元、5000元的臺階,2010年農民收入超過5800元,增量創歷史新高。

  欣喜的同時也應看到,長期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農民增收仍然面臨不少困難。2011年,要努力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大力幫助。

  2011年農民增收還面臨哪些制約因素?請看農業部農研中心研究員趙長保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的解讀——

  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本報記者 馮 華

  今年外出就業條件、農業比較效益等因素對農民增收的支撐程度可能會下降,促進農民增收的難度可能會加大

  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合計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左右,促進農民增收,應當以這兩者為著力點

  未來農民增收,必須建立在農村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礎上

  四大因素推高農民收入

  2010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據初步測算,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5800元,比上年增加650元以上,實際增長10%左右,年增量創歷史新高。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長保分析説,去年農民收入增長有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一是由於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産量增加,價格水平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顯著增長;二是由於勞動力市場需求旺盛,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持續擴大,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三是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各項農業補貼的逐步增加,農民從國家得到的轉移性收入穩步增長;四是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加快,以及通過土地出讓等途徑獲得的收益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快速增長。

  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

  那麼,今年農民收入能否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説,展望2011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外出就業條件、農業比較效益等因素對農民增收的支撐程度可能會下降,促進農民增收的難度可能會加大。

  從2011年情況看,農民收入增長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一是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已經連續7年增産,在基數較高的情況下,繼續靠增産實現增收的難度較大;二是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工業部門轉移,農業從業人員逐年減少,農業用工成本快速增加,依靠廉價勞動投入帶動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的難度加大;三是隨著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結構不相稱的矛盾加劇,通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難度加大。

  趙長保表示,農民增收還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一是宏觀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國民經濟運行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加深。當前,通脹預期依然強烈,通縮風險同時存在,對今年的農業生産資料和農産品價格的影響難以預料,為農業生産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增加了變數。

  二是氣候條件的不確定性。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現象增多,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加之我國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物質和技術裝備水平依然不高,自然風險對農業生産和農民增收的影響不容忽視。

  三是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隨著農産品深加工技術和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影響農産品需求的因素更加複雜;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産品質量問題愈加關注;隨著國際國內農産品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國內農産品市場的多變性進一步加劇;隨著農産品價格週期縮短,波動頻繁,市場調控難度加大。需求結構和市場價格的變動越來越難以把握,對農民增收形成了新的挑戰。

  兩位專家特別強調,在當前的農民收入結構中,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合計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左右。因此,當前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應當要以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為著力點。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轉移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增長較快,而且從長遠來看都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應當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點。

  農民增收需要新突破

  針對當前農民增收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李國祥表示,過去我國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部條件。未來農民增收,必須建立在農村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礎上,這是一條保持農民快速增收的可持續途徑。因此,今年要在通過提高農村勞動生産率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功夫。要加快農村勞動力分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專業化。要轉變吸納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方式,進一步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讓更多的農民融入城鎮,鼓勵農民流轉耕地和農業生産要素。要培育好農村市場,讓一些農民有更加便利的條件擴大農業生産規模,著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實現農業生産者增産增效增收。

  趙長保建議著眼長遠,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以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和提高耕地質量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健全農業風險防範體系,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建立再保險和巨災保險制度。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快東部地區農産品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的産業轉移,支持龍頭企業向優勢産區集聚,發展産業集群,激發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活力。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鼓勵發展非正規就業組織,廣泛開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提高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吸納能力。加大對糧食主産區、山區、牧區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

  種糧農民韓代富——

  “種田掙錢又舒心”

  本報記者 孟海鷹

  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農民韓代富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去年種了3坰水稻,7坰玉米。“水稻收了4萬多斤,玉米有16萬斤,刨掉成本,咋也掙個十來萬。”

  初中畢業的韓代富喜歡琢磨,“我種地心裏有本賬,那就是種地要不怕投入,要找好品種試新品種,用新技術學新知識,不斷提高糧食的質量和産量,還要不斷地調優結構。”

  2009年,韓代富種的花樣品種特別多:10坰土地既有綠色水稻,也有粘玉米,還種了高油大豆和高澱粉玉米。後來一看行情,2010年他又調整為只種水稻和玉米,“收入果然不錯!”

  前幾年韓代富家裏安上了電腦。“網絡真好使,去年秋收後我就上網查各地的玉米價格,後來賣玉米時我心裏特別有譜。平時春耕買肥前,我也要上網看看哪兒的價格合適。”

  這個心思活絡的80後小夥,機械化作業的路走得也早,從翻地、播種、到打藥、收割全都實現了機械化。“2005年,我購買了一台拋秧機,原來人工10天能插完秧,現在用機械拋秧3 天就能完成。2006年買了臺打藥機,2008年買了一輛四輪拖拉機,2009年又購買了水稻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現在各類農機具有好幾十件。國家給農機補貼可太好了,像最貴的水稻收割機,我只花了12萬,省了10來萬呢。”

  韓代富説,種地掙錢又舒心,現在大家種糧積極性都高。以前的記憶中,大家聚在一起都是嘮閒嗑、打麻將,現在沒事時,大傢伙在場院裏坐著,多數都是交流種地的經驗,地怎麼種好,怎麼能多賣錢,特別有正事,種地也真是來錢啊。

  “要説生活和以前比,可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幾年種地,産量上臺階,價格也上臺階。”韓代富説自己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春天站在自家地裏,苗長得好,綠油油的,如果雨水再調和,心裏別提多美了。而收割完了,心情更是老好了,看到自己勞動成果,説不出來的高興。

  要説苦惱,韓代富的心思還是離不開種地:我們村是半山區,不能全面機械化,要是能都機械化就更帶勁了。

  打工農民王建——

  “希望有更多賺錢機會”

  本報記者 鄧 圩

  在廣州打工6年了,來自江西贛南的農民工王建很糾結。他在荔灣區芳村的一家電器廠工作,每月工資2800元,300元用來繳納社保,加上妻子打打零工,一家人月收入4000多元錢。

  儘管收入還可以,但花錢的地方也很多,日常生活費和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幾乎讓這個家庭入不敷出。

  3年前,王建和妻子把在老家的女兒小芳接來廣州上學,因為沒有戶口,小芳讀了當地的民辦學校。一學期3000多元的學費,加上每個月200元左右的校車、伙食費等,一年下來女兒上學就要七八千元。去年兒子也到了入學年齡,上公立學校動輒四五萬元的贊助費,還要找關係才交得上。民辦學校也漲價了,原來一學期學費2000多元的學校都漲到了3000多元。“如果在老家讀公辦學校,學雜費全免,住宿費、伙食費每年不到千元就夠了。”王建嘆了口氣。

  “物價漲、房租漲、孩子學費漲,就是工資沒有漲!”王建無奈地説。他在廣州荔灣區西塱村租了個農民房,原本500多元租的兩間房,在地鐵廣佛線開通和廣鋼遷建的消息傳出後,一漲再漲,現在要700多元。

  王建的妻子在一旁抱怨,物價漲得太厲害了!一家四口每個月生活費省來省去也要2000元,交通、電話費200多元,房租700元,水電還沒有算,加上孩子的學費,春節還要回老家,基本上已經入不敷出。前幾天女兒發燒,去看個病就花了500多元錢,現在是“拆東墻補西墻”。她悶悶地説:“有時候學校搞活動,一想到要交錢參加就不讓孩子去。兒子接來以後根本沒有帶去外面玩兒過。”

  現在,王建已計劃好春節回家後,無論如何要把女兒留在家鄉,“我當然想把她帶在身邊,可廣州讀書和生活都太貴了!”聽到這裡,剛剛8歲的小芳眼淚汪汪。

  怎麼辦呢?王建很無奈。去年到今年廠裏沒加薪,訂單價格沒漲,原材料漲了不少,老闆的臉色也不好看。他看看女兒説,等等吧,也許回去看看有什麼好點的機會,一家人都回去,就不用分開了。

  “希望有更多的賺錢機會,在哪都能和老婆孩子一起過個好生活。”王建説出自己的新年願望。

  數字回眸

  農民工工資收入穩定增加

  2010年上半年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數達到1572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626萬人。

  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農民工最低工資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增長幅度平均為24%。

  “三農”補貼力度加大

  2010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8183.4億元,比上年增加930.3億元,增長12.8%。今年“四補貼”規模達到1334.9億元,比上年增加70億元。

  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使農民的轉移性收入不斷增加,去年前三季度農民轉移性收入同比增長17.2%,達到362元。

  財産性收入快速增長

  據統計,2010年前三季度農民財産性收入135元,增幅高達19.4%,是農民收入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全年農民的財産性收入也將繼續增加。

  2010年以來,農村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拓寬了農民增加財産性收入的渠道。

  産業化帶動1億農戶增收

  據農業部統計,2010年全國各類農業産業化組織總數達到25萬個左右,帶動農戶1.07億戶,農戶年戶均增收2100多元。

  預計2010年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方式帶動農戶的産業化組織數佔總數的97.8%。全國各類龍頭企業從業人員1500萬人,各類龍頭企業支付職工的工資福利報酬720億元,比上年增長22.6%。

  沼氣年節支增收400多億

  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預計至2010年底,全國戶用沼氣將達到4000萬戶。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僅沼氣施工和服務網點就能使30多萬名農民實現就地轉移就業。

  按一戶沼氣池年均減少燃料、用電、化肥等支出1000元、建設一戶戶用沼氣池需支付工資400元計,4000萬戶用沼氣年可實現節支增收400多億元,“十一五”期間戶用沼氣建設為農民增加工資性收入88億多元。

  (以上數據來自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