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效益雙豐收 群眾享實惠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5日 07: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效益雙豐收 群眾享實惠(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各地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紀實(上)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文化産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文藝精品層出不窮……《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全國各地各級文化部門注重以人為本,深化改革,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做大做強文化産業,文化建設得到全面快速發展,亮點頻現。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滿足億萬群眾需求

  在家門口廣場看文藝演出,進圖書館聽公益講座,在社區文化站免費借閱書籍……5年來,人們感到文化正在與我們走得越來越近。

  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的上海浦東圖書館正式開館兩個多月來,採用“全開放”、“大空間”、“無間隔”格局,近200萬冊圖書全部向大眾開放,其中包括《四庫全書》等大部頭經典書籍。館長張偉説,新浦東圖書館將“從‘重藏’到‘重用’,從‘重書’走向‘重人’。不需要辦理或出示任何證件,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走進圖書館看書。”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關係民生的幸福指標。“十一五”期間,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成為全國各級黨委政府的共識,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近年來,北京持續加大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確保財政向基層、向農村傾斜。2006年至2009年,市級財政累計投入近90億元用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年均增長達16%。

  如今的北京郊區,很多農民通過“益民書屋”學到了先進技術、走上了致富道路。2005年啟動的北京市“讀書益民”工程,到2009年底已建成書屋1974個,去年又建成1020個書屋,覆蓋北京所有的行政村。

  為解決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廣東創建了以“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和“流動演出服務網”為主體的公共文化流動服務網絡,讓文化服務“動”起來,進入農村、社區、企業、校園、軍營。

  迄今,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起67個“流動圖書館”,配送圖書80多萬冊;“流動博物館”網絡覆蓋全省,參觀人數250多萬人次;“流動演出服務網”為基層群眾送戲2萬餘場,觀眾4000萬人次。2010年以來,廣東陸續啟動“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等,多渠道向城鄉基層配送文化資源。

  在河南,全省已有80座博物館、紀念館實現了免費向公眾開放,僅2009年就接待觀眾1000多萬人次。截至2009年底,河南已解決全省3604個行政村、13792個已通電自然村的902萬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問題。

  隨著一批批文化設施建設工程的實施,一座座標誌性文化設施拔地而起,廣大人民群眾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有了越來越豐富的選擇。

  文化産業快速增長

  經濟發展添新亮點

  “十一五”期間,政策的利好為各地文化産業迅速發展帶來良機。2009年國務院審議出臺的《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首次將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上升到國家戰略。2010年,國家9部委又聯合推出《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為金融與文化産業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撐。

  2005年,商丘市抓住被確定為河南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的契機,決定把具有畫虎傳統的民權縣北關鎮王公莊村作為一個文化産業發展的示範基地。目前,該村1366人中有500多人從事繪畫、賣畫,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數千農民從事農民畫創作,成功打造“民權虎”這一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

  山西省充分發掘本省文化資源,依託大作品表現、大集團運作、大景點支撐、大會展集聚,強勢推進文化産業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省11個市均制定了文化産業發展扶持政策,共設立發展文化産業專項資金近2億元,著手打造文化産業項目123個、文化産品96個。去年1至8月,山西省市兩級投資文化産業發展的資金達170多億元。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附加值為特徵的文化産業新業態,創造的“硬效益”更是令人驚訝。

  廣東950家動漫企業,年産值過百億元,約佔全國的1/4;全省網絡遊戲年收入約佔全國的1/3,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遊戲的收入佔到全國的一半;廣東企業自主研發製造的電子遊藝遊戲設備佔全國60%。

  2006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平均增長21.9%。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實現增加值804.3億元,超過批發零售、房地産、商務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一躍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産業。

  文化産業的快速增長,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超過5%。新華文軒、光線傳媒、歌華有線、電廣傳媒、華誼兄弟等一大批有活力、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脫穎而出,資産和營業收入過億元的文化企業數量大幅攀升。

  目前,北京市已有文化産業集聚區21個,文化企業達8000多家;上海市有文化産業園區75家,集聚了2500多家文化企業和2萬多名創意人才;文化部和北京市、天津市分別共建的中國動漫遊戲城和國家動漫産業綜合示範園正式啟動,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和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正發揮了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

  文藝創作勢頭強勁

  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在2010年“南國書香節”上,許多作家都有“簽名簽到手酸”的經歷。為期7天的“南國書香節”,25萬餘種參展品種、70萬人次入場數、3000多萬元銷售額均創歷屆之最。200多場文化講座、新書籤售活動場場爆滿。從單一的圖書交易活動發展成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銷、文化活動、信息服務交流於一體的盛會。“南國書香節”已成為著書人、售書人、讀書人、評書人、藏書人的節日。

  改革創新,帶來了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脫穎而出。

  5年來,伴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鼓點,遼寧吹響了建設文化大省的號角。5年裏,芭蕾舞劇《二泉映月》,話劇《父親》、《淩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遼寧成為全國唯一5次折桂國家舞臺藝術10大精品工程的省份。在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工程評選中,遼寧畫家創作的國畫《甲午海戰》、油畫《遼沈戰役》等11件作品成功入選;瀋陽評劇院創排的大型現代評劇《我那呼蘭河》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一舉摘取“文華大獎”。

  從北京奧運會“中國故事”遼寧“祥雲小屋”到上海世博會遼寧周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從2008高雅藝術演出季到2009年遼寧省京劇優秀劇目巡演,從第三屆東北文博會到第八屆藝術節,遼寧不斷涌現精品舞臺藝術、美術佳作、文化旅遊和文學創作。2010年10月10日,大連雜技團帶著他們原創的中國雜技版童話劇《胡桃夾子》,走進上海世博會文化中心,專場演出了該劇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第200場公演,1小時50分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作為首批“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之一,廣東擁有“放活體制”和“投入經費”的雙重優勢。幾年來,廣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共獲國際性、全國性重大藝術獎項178項,話劇《十三行商人》、潮劇《東吳郡主》等作品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30強。在剛剛落幕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廣東一舉奪得11個“文華獎”,佔全國獲獎劇目的1/6。

  改革解放了文化生産力,激發了文化活力。5年間,山西文化佳作碩果頗豐:電影《夜襲》、電視劇《走西口》、晉劇《傅山進京》和圖書《流動的花朵》榮獲 “五個一工程”獎;《失樂園——沉默的滹沱河》獲《中國作家》2010年度郭沫若散文獎,《五月:地獄時間中的煎熬與見證》、《遊走的鼓班》獲第四屆冰心文學獎。

  據山西省委宣傳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10月中旬,山西文化界今年已摘得國家級各類大獎48項,取得有史以來最佳成績。

  (本報記者朱競若、鄭少忠、安洋、劉泰山、王明浩、曲昌榮、何勇、曹玲娟、賀林平、冀業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