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宣傳提綱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2日 2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專題: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一次總結過去、規劃未來、明確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的重要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關係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刻闡述,就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和做好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次會議,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結合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確定了“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對推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衝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併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隆重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和新中國成立60週年,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鬥,我國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1.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在遭遇百年罕見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情況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預計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2010年有望超過39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4000美元,2010年國家財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萬億元增加到8萬億元以上。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超過5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國外出務工農民總數達到1.45億人,預計“十一五”期末可以實現轉移農業勞動力4500多萬人的規劃目標。價格水平總體上保持基本穩定。

  2.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生産穩定發展,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糧食總産量從2005年的9680億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億斤,增長了9.66%,實現連續六年增産,提前四年達到1萬億斤的規劃目標。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農村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用電量增長40%,到2009年底已經解決1.65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工業生産能力和技術、品種、質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計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落後産能分別為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7416萬噸和150萬噸。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服務業穩步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提高,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製造。高速鐵路從無到有,從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變為領跑者。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與“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鐵路營業里程從7.54萬公里增加到9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從335萬公里增加到39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從4.7萬公里增加到7萬公里,輸油(氣)管道從5.43萬公里增加到7.7萬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呈現出協調性增強和佈局改善的態勢,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佈局優化,繼續引領全國發展,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加快,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産業轉移步伐加快,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趨於縮小。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加快。城鎮化快速推進,預計2010年底,城鎮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構成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顯著增強。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各項改革有序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國有企業、財稅、金融、文化體制等改革實現新突破。開放型經濟水平繼續提升,進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1.42萬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萬億美元,增長55.6%,上升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一位,進口貿易上升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資持續增加,水平不斷提高,“走出去”勢頭良好,境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金融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經濟文化合作全面展開,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4.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人口資源環境各項指標均如期完成,預計2010年底,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4億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億公頃,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從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節能減排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在實際經濟增速較大幅度超出當初預期情況下,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標可以基本實現,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超額完成,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經達到。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利用取得新進展,五年預計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1.4萬平方公里。

  5.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有效推進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高度重視政治體制改革,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獲得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選舉法,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了政協履行職能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積極推進,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斷提高,保證了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謀利益。

  6.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人民群眾愛國熱情持續高漲,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極大增強。鞏固、深化、拓展、延伸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進一步唱響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務了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關鍵性進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文化宏觀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進展順利,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産業整體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達22%,高於同期GDP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3.6個百分點。2009年全國文化産業增加值為8400億元,比2008年現價增長10%,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約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廣東、雲南等地文化産業增加值佔當地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5%,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文化精品不斷涌現、文化市場空前繁榮,新創作並首演的劇目每年達上千種,圖書出版連續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文化遺産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弘揚。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7.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9%,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14.1萬億元增加到26萬億元,增長84.4%。普遍提高了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實施標準更高的扶貧開發政策,2008年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標準提高52.4%,按調整後的標準,2009年農村貧困人口比2005年減少44.1%。徹底取消農業稅,結束了幾千年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社會保障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是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最快的時期,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實施,在23%的縣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面實現省級統籌。覆蓋城鄉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已經初步形成。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5億人。出臺了重點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結構逐步調整,全面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8.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使廣大黨員、幹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範。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作為核心內容,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善於領導科學發展的堅強領導集體。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嚴格實行民主集中制,探索擴大了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幹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基本形成。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實現了黨組織的有效覆蓋。在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紮實推進,拓展了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

  9.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對外戰略思想,通過對外工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和有利的外部條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穩步推進與各大國、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全面發展。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在各種場合宣示我國重大政策主張,積極倡導世界多極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積極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承擔與我國國力相符的國際責任與義務,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和朝核等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發揮了獨特的建設性作用。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參與國際合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近些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就業機會。國際社會對我政策主張更加關注,對我聲音更加重視,進一步樹立了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五年來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實踐證明,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