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誕生記:研發時曾受經費不足困擾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0日 16: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斗前傳

  從北京北三環一個普通招待所三樓那個簡陋狹小的“遊擊隊”辦公室,到今日浩瀚宇宙中七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計劃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理想與挫折,艱辛與榮耀

  71歲的卜慶君有一個半舊的本子。他小心翼翼地翻開,拿出夾著的一頁報紙,“你看看這是不是美國和中國談判的那一篇?”如果不戴眼鏡,年逾古稀的卜慶君沒辦法看清報紙上的文字,但是憑藉著剪報的形狀,他依舊記得上面的內容。

  這些剪報都是關於北斗導航衛星的報道,從新衛星發射成功到中美談判,他都一一剪下,珍藏起來。

  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中國的科學家開始研製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後來,這個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導航系統被命名為“北斗”。這一計劃從最初的“最高機密”,直到如今逐步推廣為民用,已經走過了20多年。曾經的主力科學家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院士,北斗系統的理論創始人也已經故去。

  在這20多年中,卜慶君從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位參謀成長為總參謀部測繪局局長,再成為現在的退休老人。作為項目創始人之一,他對於20多年前的事情記憶猶新。

  一

  1985年,卜慶君受邀參加了在華盛頓舉辦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國際運用研討會”。

  “那個會議是在1985年的4月15日到18日。”儘管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卜慶君依然清楚記得具體日期。出發之前,學天文大地專業的卜慶君已經了解GPS的功用和發展情況。但是,外國專家在會議上的發言卻讓卜慶君提高了警惕。

  美國的GPS系統誕生於1973年, 由美國國防部組織研發。在那次研討會上,除了介紹GPS的前景和用途,美國軍方告訴與會者,GPS的編碼分為軍用和民用兩種。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保證國家安全,軍方會採取三種措施應對緊急狀況:第一,降低對方的導航精度;第二,隨時變換編碼;第三,進行區域性管理。也就是説,通過以上三種方式,美國軍方可以限制國內外用戶對GPS的使用。

  “這些都是在會議上公開説的。我了解這些之後,就覺得如果我們依靠這個,那我們不是要受制於人嗎。”卜慶君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回憶。

  根據掌握的情況,卜慶君撰寫了一份報告,其中寫道,“對於GPS的發展和應用要跟蹤研究,與此同時要發展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但這只是一個夢想,具體怎樣開展研究,毫無頭緒。

  就在同一個月,卜慶君受邀參加了另外一個學術研討會。中國科學家陳芳允在會議上作了一個在當時聽來十分新穎的演講——“利用兩顆衛星就可以解決地面定位問題”,後來被歸納為“雙星定位”。卜慶君在會場裏坐著,突然意識到這似乎可以用來開展中國導航系統的研究。他找到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榮駿,講述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

  得到鼓勵的卜慶君直接去往陳芳允家裏。在説明自己的來意之後,陳芳允告訴他,“其實我們自己已經研究了兩年。”作為著名的電子學專家,陳芳允和其他同事兩年來的研究成為了日後“北斗計劃”的奠基理論。

  在初次溝通之後,陳芳允開始為卜慶君介紹對此理論有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在北京黃寺附近的一家賓館組織了一次理論説明會。“大家都覺得可以,我們就決定開始籌備可行性論證。”卜慶君説。

  第二年3月,卜慶君起草報告請求國家啟動雙星定位系統的研究。一個月後,由國家主管部門召開了可行性論證會。“參加會議的人還真不少。鐵道部、電信局、交通部、林業局都去了。”卜慶君語氣一轉,“但是,支持的很少,還是潑冷水的多。”

  人們提出了三個質疑:第一,既然有GPS,為什麼我們還要搞這個雙星定位?第二,我們的技術水平能否達到?第三,我們有沒有這個經濟實力?

  “大家説的確實都是現實問題。從這開始到後來的很多次討論,都有不同意見。現在回頭想想,我很感謝這些意見,讓我們必須很謹慎。”卜慶君説。

  與會者的質疑並非沒有道理。美國GPS系統自1973年開始研發,已經耗費上百億美金,並且承諾向全球提供服務。而此時的中國,走出文革尚不足十年,國民經濟仍在困頓之中,人力物力奇缺。

  會議進行了熱烈甚至是激烈的討論、爭辯,最終,眾人從國家戰略和特殊時期國家安全的角度,認識到自主研發導航系統的重要性,以及衛星測量手段對國防建設、科研建設的重要意義。很快,參與研發的團隊列出了17項重大原始試驗專項。

  在這之後,從1986年直至1994年的八年時間裏,這些科學家一直埋頭于理論的推演和專項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