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低碳經濟+農民增收:期待秸稈利用成産業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0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農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記者利用在安徽合肥召開的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經驗交流會間隙,到合肥有關鄉鎮和企業中,看當地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及取得的成果。合肥作為全國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一個亮點,得到了此次會議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也印證了此次會議所傳達出的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和實踐,要採取比以往更加重視的態度,從口頭真正落實到實幹,這既是對國家資源供給的有效補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順應低碳經濟發展潮流,也是對農民增收作出貢獻的現實戰略選擇。

  秸稈生菇“長銀”

  迎著冬日的雨夾雪,記者走在合肥市肥東縣元疃鎮的田野間,清新的空氣中不時有淡淡的蘑菇清香撲面而來。

  在該鎮豐寶種植養殖公司的收購站門口,記者看到,拉著架子車的菇農排隊等待交售剛剛採摘下來的平菇。“收購站以每斤1.4元的保護價格收購我們的平菇。”正在排隊交售的菇農王俊廣對記者説,他家種了兩個大棚的平菇,一年下來可實現七八千元的收入。特別是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食用菌培養料,既避免焚燒秸稈造成浪費和空氣污染,又能使菌類在秸稈培養料的滋養下實現高産。

  在與其他菇農的交談中,記者得知,其實種植菇類還只是這些農民的“業務”之一,除此之外,他們還種植小麥、蔬菜等其他品種,但很顯然,菇類已成為拓寬當地農民增收渠道的一個重要品種。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許多地方人們多用木屑和棉籽殼作為培養料,但現實是許多地方林木資源較為缺乏,棉籽殼價格又相對較高,制約了食用菌産業發展。豐寶種植養殖公司總經理吳志元對記者説:“通過栽培試驗,我們發現農作物秸稈與木屑、棉籽殼的化學組成基本相似,很適合栽培食用菌。”以生産平菇為例,每生産1萬袋平菇約需稻草6噸,每噸稻草從農戶的收購價為300元,公司收購稻草後進行粉碎加工,付給人工工資為200元/噸,按2008年公司實際使用稻草5000噸算,每年僅此一項可為周邊農民增收260萬元。

  一家一戶“消滅”農作物秸稈,規模還是太小,成立食用菌合作社才能大規模地消化利用農作物秸稈。元疃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40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戶均種植食用菌1萬袋,年收益近2萬元。他們計劃到2012年,年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2萬噸。

  企業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

  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除了秸稈還田、秸稈養畜、秸稈培養食用菌及製作板材外,能否廣泛用於工業領域,其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都更重大。唯有企業積極參與,並加以消化利用,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才能得到最大化體現。

  在位於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聯合利華工業園區內,記者來到該企業洗衣粉生産線上的生物質燃爐廠房。大包大包的經粉碎壓塊的秸稈燃料整齊地堆放在車間一角,偌大的生物質燃爐旁只有兩名工人,一名工人負責隨時監控電腦系統,而另一名工人則每隔15分鐘投放一包秸稈燃料即可。

  採訪中,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物質燃爐主要應用於洗衣粉生産過程中的噴粉環節,即將液態的洗衣粉料漿經熱風吹噴成粉狀。”記者了解到,按照每天不同的産能需要,該企業每日需要消耗生物質燃料約80噸,每年則約消耗2.5萬噸。

  如此大的原料消耗量,原料來自何處?該負責人説,由生物質燃料供應商來提供,這些供應商分佈在工廠50公里左右的範圍內。秸稈不能直接用於燃料燃燒,需要經過切碎、攪拌混合均質、除鐵、壓製成型、自然風乾等眾多環節,才能生産出合格的燃料。“由於目前在國內尚未有完善的生物質燃料生産鏈,因此尚需要一個較長的成熟期。”該負責人説。

  記者了解到,從工藝上看,生物質燃料與天然氣等燃料並沒有區別,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能夠保證生物質燃料具有和煤炭、天然氣等燃料一樣的穩定性。“目前,生物質燃爐比使用天然氣節約成本約30%,雖然比使用煤要增加成本約25%,但從長遠講,使用生物質燃料的性價比還是最高的。”該負責人説,生物質燃料經過燃燒後會産生爐渣,目前爐渣的産量為燃料用量的5-10%,這些爐渣可以用來生産建築材料。

  在談及推廣生物質燃料有何困難時,該負責人説,一是原料供應不足,並且季節性強;二是原料收購成本高,在旺季,秸稈産生的高峰期,供應商(秸稈燃料收集、製造者)大量收集和囤積秸稈原料,以備淡季的需求,但是秸稈由於體積大、密度小,給儲存和運輸都帶來很大困難,發黴、變質都會影響燃料的使用;三是供應商不成熟,目前整個行業環境還不成熟,生産效率低,生産成本高。

  秸稈比肩綠色礦産資源

  在此次秸稈利用經驗交流會召開期間,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提出,要將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綠色礦産資源來開發,而不是“零敲碎打”。

  石元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説,秸稈是一種資源,可以發展成一個産業,即秸稈産業。在本質上,秸稈和煤炭、石油是一樣的,一個是碳水化合物,一個是碳氫化合物,但秸稈是綠色的、可再生的,而煤炭、石油則是污染型的,是不可再生的。

  石元春説,我國秸稈年産量已達7億噸左右,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形勢下,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能源産業迎來重大機遇。7億噸的秸稈折合成標煤約為3.5億噸,相當於7個神東煤田,若全部利用可以減排8.5億噸二氧化碳。

  目前,我國秸稈用途主要是還田、飼料、工業原料以及薪柴和露地焚燒。石元春認為,這些利用屬於傳統産業提升,而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能源是一個新興産業。

  目前,在我國,秸稈直燃發電的技術和設備已經可以全部自主與國産。如將1億噸秸稈用於發電,可建500個25兆瓦的小型電站,相當於一個“三峽”的發電量,年替代4350萬噸標煤,農民年新增收入250億元和得到50多萬個工作崗位。“潛力雖然巨大,但不能一哄而上無序爭奪資源。”石元春提醒説。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農民增收的關鍵是為農民尋求增收渠道。石元春認為,無論是秸稈直燃發電或是顆粒燃料,每噸秸稈農民可獲得250-300元,全國4億噸能源用秸稈就能獲得1000-1200億元。“哪有一個生物質能源加工廠,哪的農民就能拿到可觀的一筆現金。”他舉例説,國能生物質發電集團今年以來通過收購秸稈已支付給農民10億元。

  秸稈經粉碎拌料可作為食用菌培養料。

(責任編輯:杜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