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農民持續增收難在哪?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0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鄉村旅遊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圖為,日前,遼寧省北鎮市鮑家鄉龍寶峪村果農在百畝果園舉辦了“採摘節”,吸引了大批旅遊者前來。

  李鐵成攝

  編者按: 伴隨著惠農支農政策相繼出臺,農民收入保持了6年的持續增長勢頭,去年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令人欣喜的同時,應當冷靜地看到,長期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農民增收的難點在哪?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的途徑還有哪些事要做?記者走進黑龍江綏化市北林區、慶安縣等地的農民家裏,翻看他們5年來的“民生賬本”,尋找解決之道。

  1

  外出打工、多种經營仍是增收主渠道,專業合作社作用明顯

  “打工賺錢比較快,單靠種地,增收很難。” 5年前,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永安滿族鎮永興村農民孫福利一家6口的年收入一共1萬多元。隨後的兩年,收入並沒有顯著改善。“能強到哪去呢,就是種地,全家就那些錢。”孫福利説。他算了一筆“種田賬”:“玉米一畝地能收1100多斤,包地成本大約是每畝地360多元,種子、化肥、農藥和人工成本大約每畝300多元,包地種玉米基本上不賺什麼錢,要是種大豆還要賠錢。” 然而,他的兒子和兒媳通過打工,一年家裏收入就增加了2萬元。

  生活在這片肥沃黑土地上的農民,屢屢刷新糧食增産紀錄,然而,近幾年,農資價格逐步上漲,各種開銷逐漸增大,種糧增收慢,不少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統計數據表明,從2002年至2009年,綏化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由32.3萬人增加到108萬人,勞務收入也由20億元增加到65億元,打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務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比例已超過了1/3,半年以上、常年轉移比例達32%,舉家轉移比例達13%。

  對那些家裏缺少勞動力的家庭來講,增收就靠著養殖業了。錢士臣是慶安縣民樂鎮民樂村農民,他家裏有20畝地。5年前,一家年收入只有2000元。“我家勞力少,不能外出打工。種地的收入,既要供孩子上學,還有各種人情開支,入不敷出啊!”錢士臣窘迫的生活在3年前發生了改變,當地政府幫他貸款養了7頭母豬,這一年下來,就還上了2萬元的外債。2008年,他家的母豬增加到12頭,還養了170頭的育肥豬。那一年他賺了6萬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最近5年,隨著農業相關稅費取消,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保措施的推廣,農村義務教育費用的取消,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大幅減輕了農民負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得到控制,綏化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的優勢和潛力也得到較好發揮,為留在土地上的農民帶來了增收的動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段廣成是望奎縣先鋒鎮群鋒兔業養殖服務協會會長,目前已發展會員136人。去年,出欄商品兔1.5萬隻,産值90萬元,純利潤達60萬元,養殖戶戶均增收5000元。綏化市有關部門統計表明,截至去年11月末,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4995個,入會農戶25.9萬戶,累計助農增收29.6億元。

  2

  缺乏穩定長效機制,進一步增收面臨難題

  雖然連續幾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了增長的態勢,但影響增收的因素還不少,一些深層次矛盾仍沒有得到有效化解,農民持續增收還缺乏長效機制。

  “目前糧價變化不大,農藥、化肥漲1元錢,我們就等於少了1元錢的收入。拿化肥來説,一噸去年就上漲了500元。種地本來就賺不了多少錢,這麼一漲就更影響了增收。” 孫福利説。

  不少農戶反映,儘管國家和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糧食等種植的補貼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使糧食種植成本有所下降,但近年化肥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上漲,又衝減了國家對農民的種植補貼,特別是糧食種植仍利潤很少。不少農民熱切希望國家能嚴控化肥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的上漲,並加大對農資産品質量的監督,使農民能買到質優價廉的農資商品,確保農民種糧有利可圖。

  貸款難仍是制約農民增收的問題之一。為了增收,不少農民在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效農業。由於貸款難,農民很難擴大農業生産規模、進行技術改造。“乾大棚利潤高,但投入也大。一個大棚弄好了年純利可以達6萬—7萬元,但投入就要13萬元。”孫福利説,靠他個人的積累遠遠不夠。“利率高、貸得少,手續多。”好不容易貸了2萬多元,然而這筆錢連買化肥都不夠,“好多人貸不到款,也就不幹了。”

  綏化市北林區農委主任董思君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這成為制約農民增收、但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以水利設施為例,綏化的水利工程欠賬太多,很多橋涵閘渠還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的。“現在建一個中等閘口,就需要100多萬元的資金,鄉鎮根本拿不出來,以致很多水利設施澇不能排,旱不能灌,有時還起反作用。”

  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也是制約農民進一步增收的難題。據北林區農村住戶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文盲、半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整體勞動力的26.94%,高中佔10.4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佔0.9%。教育程度高的年輕人、能人,大多長年在外或已移居城市,留在農村的種植養殖技術水平普遍不高,使得農業勞動生産率始終難以提高,收入遠遠落後於發達地區。

  董思君舉了個例子,永興村的煙葉種植面積將近2000畝。作為一种經濟作物,煙葉每畝的收益是糧食的10倍,低等煙葉和高等煙葉差價很大,管理的好每畝收益能達到五六萬元,差的只有五六千元。

  “在外打工收入基本多年沒有變化,每月就1000多元,今年才漲到了1500元。去掉開銷,一年到頭也剩不下多少了。”張剛是慶安縣慶安鎮的農民,他在哈爾濱市的一家超市打工已經四五年了。

  “工資性收入增長緩慢是較為普遍的現象,短時間看,在目前的基數上,靠自發、分散地外出打工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比較難。”綏化市農委副主任郭洪祥説,如果缺乏配套的長效機制和必要的政府引導,很難讓農民在從土地解放出來之後實現穩定的增收。

  3

  土地流轉、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方面,增收路,正在拓寬

  雖然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不少,但土地流轉、科技進步、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張福軍是望奎縣東郊鄉廂蘭四村村民,他把承包的18.8畝土地轉包給村民汪加田,全家去唐山打工,土地轉包收入3200元,打工收入3萬元,全年總收入3.32萬元。汪加田種植了18.8畝萬壽菊、玉米等作物,平均每畝純收入400多元,土地年增收7500元。通江鎮正蘭頭村14戶農戶承包的280畝土地轉包給3戶烤煙種植大戶,每戶實現純收入3萬元。

  據測算,實行大機械連片作業,畝均耕作成本降低了5%—10%,全市流轉的耕地年節約生産成本300多萬元。

  “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村土地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産業化水平,同時也讓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跳出田園務工增收,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郭洪祥説。

  科技進步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也得到了農民的認可。近年來,北林區農業部門組織種植養殖大戶和鄉村骨幹去山東壽光、青州等地和東北農業大學進行參觀和封閉培訓,每年的花費都在20到30萬元,由區政府從農業科技培訓項目經費中支出,農民不用花一分錢。“骨幹學會了技術,就可以利用本地的農培中心為更多的農民辦班授課,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種田的明白人。”董思君説。望奎縣與省農科院共建了3處專家大院,每年培訓農民1萬人次以上,幾年來共篩選出適宜新品種15個,實施科技示範推廣項目9項,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由共建前的47%提高到53.6%。

  一些前幾年在外打工的農民有了積累後,回到家鄉,帶來了資金、技術、市場和新的觀念,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永興村村民賈洪濤一直在外跑運輸生意,親眼見到鄉親靠種地致富,他決心回鄉創業。他發現當地雖然具備生産優質水稻的自然條件,但是耕作模式陳舊,種植品種雜亂,土地不平整,缺乏水源。2008年,他投資70萬元,打了41眼長距離機電補水井,解決了水的問題,每坰能增收1500至2000元。賈洪濤又帶領村民開始平整土地。“原先基礎差,小池幾百平方米,甚至只有幾分地;埂也是多大的都有。”賈洪濤説。他帶領村民把以前低窪不平的土地平整一遍,把寬1米的田埂縮至30厘米,僅此一項就把當地的土地利用面積提高了8%。“增産還要增收,如果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明年我們村的人均收入肯定要超過1萬元。”賈洪濤説。

  王臣是慶安縣民樂鎮民樂村程萬海屯的農民。5年前,他家的年收入不到6000元。4年前,他外出打工,逐步有了積累。2008年,他看準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七拼八湊,花了12萬元買了一台聯合收割機。去年,王臣包了6坰地種大豆。由於自己有收割設備,每畝大豆的利潤超過了300元。今年,他以設備和土地入股,&&和周圍的鄉親種了890畝紅小豆。“紅小豆利潤比較高,每斤可以賣到4元,按照畝産260斤計算,一畝地的利潤超過700元。”王臣説。

  金秋九月,走在即將豐收的田野邊,不時看到有農民彎腰勞作。“農民增收涉及全社會多個層面,希望全社會都要關注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只有農民能持續穩定增加收入,城鄉人民生活質量才能得到提高。”郭洪祥説。

  六措施促農增收(鏈結)

  不久前,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部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保持農民收入增長6%以上。

  ——通過産業發展、結構調整和提高農業效益,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裝備水平提高,不斷夯實農民持續增收基礎。

  ——通過引導農民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著力提高農民非農收入。

  ——通過認真落實農業補貼、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強農惠農政策,努力增加政策性收入。

  ——通過推動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事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通過深化農村土地、農業經營等體制機制改革,創造條件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

(責任編輯:杜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