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時代先鋒:航天赤子孫家棟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1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航天事業開拓者孫家棟


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人物簡介

  孫家棟,1929年生,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探月工程高級顧問、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我國衛星事業和深空探測事業的開拓者,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並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
  

  聽説過他的人,都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傳奇人物。見過他的人,都忘不了他那溫和的笑容、溫暖的大手。     

  他是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勳,也是最年老的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東方紅一號”開啟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邁出中國深空征程,40年100余顆中國星,他的“孩子”有34個。81歲時,他又拿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給自己打3分,在5分制裏,這是個及格分。

  他就是孫家棟。     

  不是起點的起點

  2009年3月5日,錢學森給孫家棟寫去一封信,98歲老人親手簽了名。信中説:“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説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賀!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

  孫家棟一字一句細看,為錢學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這個稱呼感動不已,心緒難平。

  1967年7月29日,一位姓汪的部隊參謀驅車直接找到孫家棟,講明來意,傳達指示,隨後又直接將他從北京南苑送到當時北京西郊的友誼賓館。從造導彈到放衛星,人生的轉折,似乎也只是十幾公里的距離而已。

  由錢學森推薦,在導彈設計領域已小有名氣的孫家棟,38歲時受命領銜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現在看簡單,但那個年代第一次搞,就連一個滿足質量的簡單的21芯插頭都找不到。工業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     

  孫家棟回憶説,中央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判斷,要求無論如何也要在1970年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天。但從當時情形看,已經取得不錯成績的科學院衛星研製工作由於受“文革”衝擊幾乎停頓。同時,由於衛星方案內容很多,加大複雜程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條件。衛星上的各種儀器研製進度不一致,一查有的儀器,甚至還沒開始動手做。按照既定方案繼續,到1970年很難完成。

  聶榮臻元帥萬分焦急,於是找到錢學森,一定要在1970年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錢老組織我們反復研究,最後得到一致意見,就是確保1970年第一顆衛星上天,方案需要簡化。第一顆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向全世界宣佈,中國也掌握了航天技術。時間來不及,科學目標可以讓下一顆衛星來實現。”孫家棟説,這樣衛星裏面的儀器簡化到最低程度,“感覺到可以拿下來。”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得見”,寥寥12字,簡潔概括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目標,以此形容初次接觸衛星的技術負責人孫家棟也十分貼切。

  當時的孫家棟就展露出擅長總體協調的能力。他選定的來自不同單位的18名技術人員,後來成為中國衛星發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得到了毫無爭議的認同,人們還敲鑼打鼓把這些技術人員送來。

  “那時候分歧厲害,提名很難,最後湊巧,群眾對名單沒什麼意見。”分析原因,孫家棟謙虛地説,“從工作需要出發選人,人們自然通情達理。” 

  隨後,他又重新制訂了“東方紅一號”的總體技術方案。方案需要有人拍板,孫家棟找到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直率而懇切地説:“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

  出於對毛主席的熱愛,許多衛星産品研製單位流行把毛主席金屬像章鑲在生産工具上,繼而又鑲到産品上。這導致衛星重量超重,也極大影響衛星質量。雖然事關重大,但驗收産品時,誰也不敢説出“毛主席像章影響衛星了”這句話。

  孫家棟去人民大會堂向周恩來總理彙報衛星進展,為了是否該如實彙報像章的問題,他想了一夜。彙報時,圖紙鋪在地毯上,孫家棟蹲著給周總理講解。周總理聽得入神,也蹲下來細聽。孫家棟趁機提了像章的事情。周總理聽後同在場的人説:你們年輕人對毛主席尊重熱愛是好事,但是大家看看我們人民大會堂這個政治上這麼嚴肅的地方,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要挂滿毛主席的像。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挂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周總理一番話,最終解決了一個棘手難題。

  1970年4月24日,衛星發射上天並成功入軌,傳回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舉國歡騰。中國從此邁入太空時代,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自主研製併發射衛星的國家。消息傳來,短時間內,天安門廣場就擠滿了激動萬分的人群,人們爭相傳看人民日報號外。

  比較公允的評價是,如果按照原來方案,東方紅一號衛星不可能在1970年發射成功,有人説,“沒有孫家棟的這兩下子,衛星發射可能還要再等幾年”。

  “十八勇士”之一、後來成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的戚發軔説:“孫家棟是小事不糾纏、大事不放過的人,跟他在一起痛快!”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院士曾説起,孫家棟在年齡上雖然要比我們年輕許多,但他為人處事很謙虛,很低調,很注意用分析的態度傾聽不同意見,所以在學術界經常能夠獲得大家的支持。

  對孫家棟而言,“東方紅一號”,意義最特殊,最難以忘懷。

  真正認識航天

  航天發射,每次坐在指揮大廳裏,各個系統報告航天器狀態,孫家棟就愛聽兩個字:“正常”。但“正常”背後,對“質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認識,是用幾十年的血淚經驗換來。     

  1974年11月5日,我國發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這是孫家棟航天生涯中漫長而難熬的一天。     

  離火箭點火發射還剩幾十秒,衛星沒有按照程序轉入自己內部供電,這意味著火箭送上天的只是一個2噸重的毫無用處的鐵疙瘩。    

  孫家棟腦子裏“轟”的一聲,這是天大的事情,他再也沉不住氣,大喊“趕快停下來!”但按照航天發射程序,此時即使是孫家棟也沒有發言權,他的喊停,既違反紀律,又冒著政治風險。發射場負責人尊重了孫家棟的意見,中止發射,檢查並且排除了故障原因。

  下午組織火箭再一次發射。“沒想到,轉眼間火箭掉頭就下來了,對爆炸那是心裏一點準備都沒有。”孫家棟説,幸虧還仗著火箭飛了21秒,否則整個發射場都沒了。火箭隨同衛星一起爆炸,所有人的數年心血隨之化為灰燼。     

  孫家棟從地下指揮室出來,眼前情形讓他難抑淚水:冰天凍地的西北戈壁灘,已是一片火海,腳下的地面都感覺發燙。掉著眼淚的人們,才真正認識到搞航天的難度。當時,太陽已經靠近大漠戈壁的地平線,夕陽似血,仿佛是人們心情的寫照。

  三九天裏,兩百多人含著眼淚撿了三天,在沙地裏一塊塊撿殘骸,小螺絲,小線頭,都不放過,撿回來要把問題找出來。有的人心細,還拿篩子把混在沙子裏的東西都篩出來。孫家棟鼓勵大家不要灰心、不能喪氣,不能被失敗嚇倒。最後實驗證明,確實是一截外表完好、內部斷開的小小導線釀成了這場大爆炸。     

  這種事情影響中國航天幾十年,也促成了航天質量體系和制度的建立。如今航天界有一個5句話組成的故障歸零標準,“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     

  “最厲害的是‘舉一反三’,”孫家棟説,一個電子管零件壞了,火箭或者衛星上的所有儀器,都不能再出現這一批次的零件,不論好壞都不能用。“這是幾十年血的教訓積累。”     

  1975年11月26日,又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終於衝出大氣層,又平安返回,落在一片水稻田裏。當時衛星沒有設計挂鉤,還是靠看熱鬧的老大爺出主意,用兩根長木頭,人們喜氣洋洋地把衛星抬上了汽車。當時,返回式衛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和最尖端技術之一,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美國和蘇聯也是經過多次失敗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