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衛星之父”孫家棟:不做雄雞,想做只驢(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15: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航天事業開拓者孫家棟

2004年12月10日,孫家棟看望恩師錢學森。

  題記

  孫家棟家中陳列櫃最顯眼處,擺著兩尊衛星模型:東方紅一號和嫦娥一號。中國航天史上有三座里程碑: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神舟載人、嫦娥探月。東方紅一號和嫦娥一號代表其中的兩座。它們的設計者就是孫家棟。

  經歷中國航天器的從無到有,再到高端發展,如今81歲高齡的他依然堅守一線,擔任探月工程高級技術顧問和北斗導航工程總設計師。難怪有人説,他的傳奇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國航天史。

  還有人把“中國衛星之父”的美名送給他。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余顆衛星中,由他擔任技術總設計、總負責的就有近40顆,其中包括很多個第一: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第一顆資源探測衛星、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

  “哎呀!可別叫我‘衛星之父’!”孫家棟不喜歡這個“美名”,他一次次強調,航天是個系統工程,衛星是“大家一起造的”。

  所以,當今年年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決定把孫家棟的功績、言行、品性作一次集中宣傳,以此弘揚航天精神、垂范晚生後輩,孫家棟是推卻的。今年1月11日,他從胡錦濤總書記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今年10月1日,他目送“嫦娥二號”點火升空。在這人生風光時刻,他總想躲著鏡頭。前些天,他實在躲不過了,我才作為“中央新聞單位孫家棟先進事跡採訪團”的一員走近了他。

  他讓愛人準備護腰、布鞋。他腰腿不靈,每次出差少不得它們。12月14日,他又要向西昌進發,迎來今年第15次發射。

  陳列櫃上,除了他心愛的衛星模型,還有一件他“特別寶貝”的陶瓷工藝品,那是德國不來梅市長送他的小禮物:四隻動物疊羅漢,最下面是驢,驢背上踩著狗,狗背上蹲著貓,貓背上站著一隻昂首啼鳴的雄雞。“我不做雄雞,想做這只驢。”他摩挲著這件禮物,淡淡説道。

  他喜歡跋涉,喜歡耕耘,喜歡腳掌貼著地面的感覺。但即便他埋頭不語,又有誰會忘記他艱難的跋涉和日復一日的耕耘呢?就像去年他80壽辰之際恩師錢學森發來的賀信:“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讓我們記住他——用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等榮譽記住他;用天空中一顆又一顆的衛星記住他;用一代又一代延承下來的航天精神記住他。

  就讓這篇文章,也以同樣的名義記住他。

  探索永無止境 日出東方

  在孫家棟參與締造的中國航天史多個“第一”中,最叫他難忘的是哪個“第一”?

  “還是東方紅一號。”孫家棟瞇起小而下垂的眼,目光越過40年

  ——1967年,由錢學森點將,38歲的孫家棟受命領銜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央提出1970年實現衛星上天,時間已相當緊迫。

  先要選人。時值“文革”,派別林立。孫家棟拋開顧慮,一門心思從搞衛星的需要出發,選來不同派別的18名技術人員,啟動衛星總體工作。這18人後來被譽為“航天十八勇士”,其中就包括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再要定方案。當時中科院已有一套相對複雜的設計方案,短期內很難完成。孫家棟對此方案大膽簡化,提議分兩步走:先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解決有無問題,在此基礎上再研製帶有探測功能的應用衛星。他的設想立即得到廣泛認同。簡化後的方案通俗地概括為“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得見”。

  接下來要找人拍板。在“文革”特殊環境下,修改後的衛星研製方案居然找不到拍板的人。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後來回憶:“孫家棟找到我,他很直率,説‘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

  1970年4月24日,中國開啟太空時代,蒼穹中奏響的《東方紅》宣告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九天攬月

  孫家棟辦公室有個直徑1.2米的月球儀,是根據我國探測到的月球全圖製作的。他轉起這個大傢伙,美滋滋地説:“歐陽自遠(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得意地告訴我,以前他參加國際學術會,用的是外國的月球數據,現在用的全是我們自己探測到的數據,更全,精度更高。他覺得特有底氣!我就跟他開玩笑:‘我就是為你打工的嘛!’”

  這也不全是玩笑。在孫家棟看來,航天器能把觸角伸到多遠是個能力問題,最終目的是用探測成果造福人類,“能力”當然要為“目的”打工,“他”當然要為“科學”打工。

  在科學的召喚中,他應聲而上。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已是75高齡的孫家棟再次披掛上陣,擔任總設計師。探月工程風險很大,有些人私底下勸孫家棟:“這歲數了,能推就推吧,萬一‘晚節不保’……”孫家棟一點都不含糊:“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行內人把孫家棟稱作“總總師”。探月工程包括火箭、衛星、探測、應用、發射靶場五大系統,每個系統都有技術總工,而他又是總工的總工,當然就是“總總師”了。他和他的團隊確定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原則。2012年前後,我國計劃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並攜帶一輛“月球車”自動巡視勘測。2017年前後,“月球機器人”將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安全返回地球。

  當時,對使用長三甲還是推力更大的長三乙發射嫦娥一號,科技人員有不同看法。孫家棟邊分析邊和大家討論:“一項系統工程,並不是説技術最先進、功能最強就是最好,關鍵要看系統間的協調和匹配,總體最優才是最好。長三甲火箭被稱為‘金牌火箭’,穩定性強、可靠性高,推力不是最大但夠用,我們是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將成熟技術和新技術交叉使用,最大限度保證工程目標的實現。”孫家棟最後拍板使用長三甲,大家心服口服。

  孫家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為“桌子和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椅子太矮,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把桌子降低,就看哪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