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來之不易的“七連增”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1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七連增”來之不易,“七連增”可喜可賀。

  今年是個大災之年,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洪澇、乾旱、颱風、泥石流交替襲來。年初西南5省區發生百年不遇特大乾旱,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1億畝。入汛後多數省份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長江上遊出現超1998年的特大洪水,111條河流發生超歷史的特大洪水。在春季農業生産的關鍵時期,遭遇了大範圍、長時間的低溫寡照。極端災害性天氣突發多發,給農業生産造成了異常嚴重的威脅,穩定糧食生産面臨異常嚴峻的考驗。

  這樣的大災之年奪得大豐收,全年糧食實現連續7年增産,確實了不起,真是來之不易。手裏有糧,心裏就不慌。糧食再獲豐收,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為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贏得了主動,為圓滿完成“十一五”的發展目標和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基礎。

  “七連增”來自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來自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來自於各地區各部門的艱苦努力。面對自然災害的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果斷決策,各地各部門堅定信心、狠抓落實,確保糧食生産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好勢頭不逆轉,全社會支持糧食和農業生産形成合力。今年支持農業生産政策出臺之密集、力度之大、針對性之強、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中央連續第七年出臺一號文件,中央財政在年初預算安排“三農”支出8183億元的基礎上,追加支農資金投入81.8億元。在農業生産的關鍵季節、關鍵時期,國務院8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農業抗災救災和糧食生産工作,先後出臺了冬小麥弱苗施肥、西南旱區覆膜種植、東北水稻大棚育秧補助、南方雙季晚稻和東北粳稻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等政策措施,有力保護和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七連增來自於億萬農民的辛勤勞動,來自於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災害面前,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奮起抗災救災,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積極開展生産自救,實現了重災區少減産、輕災區不減産、其他地區多增産,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了全國糧食連續7年增産。加快農業生産方式轉變,科技興糧,牢牢掌握了農業生産的主動權。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紮實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糧棉油高産創建大規模鋪開,科技入戶深入推進,農業專家與農民手拉手,“大學堂”建到了田間地頭,新品種、新技術在廣袤的田野開花結果,增産路徑不斷創新,高産紀錄不斷刷新,農業生産水平和抗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

  無農不穩,無糧不安。部分農産品價格大幅波動、通脹預期加劇等一系列現象表明,越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越是要“手中有糧”;越是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越是要加強農業基礎。“七連增”來之不易,保持糧食和農業發展的好勢頭更加不易。與工業化、城鎮化和國家現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發展仍然滯後,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夯實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七連增”是一個輝煌的成就,也是一個新臺階、新起點。我們絕不能麻痹,絕不能懈怠,堅定糧食和農業生産穩定發展的目標毫不動搖,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不斷開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