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民主法治建設打造“和諧遼寧”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遼寧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製圖/張威

  “您希望遼寧省明年出臺一些什麼樣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 ”連日來,省政府通過各大媒體向群眾發出邀請,希望提出寶貴意見。10月26日,在省政府法制辦,一名工作人員邊整理信件邊發出感慨:“群眾的積極性太高了! ”一個多月來,為了梳理群眾的建議,他和同事忙得“腳打後腦勺”。

  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我省已經實行了4年,堪稱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標誌之舉。

  “開門立法”,是我省民主與法治建設的一個縮影。放眼“十一五”,我省始終把“民主法治”作為打造“和諧遼寧”的制度基礎與前提條件。在這條主線之下,民主與法治的廣度和深度被不斷拓展。也正是在其助推之下,我們如船揚帆,在全面振興的航線上穩健前行。

  民主懇談會、決策聽證會、民情研談會……這背後,無不包含著“民主”二字。如今,你有各種暢通的渠道,向黨委、政府提出建議、參與決策、表達訴求。 4300萬人民實實在在地“當家作主”。

  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項目減少91.5%,各市審批項目減少82%;在全國率先完成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工作……在這點點滴滴中,人們欣喜地看到,“法治政府”已經從理念與願景變成了現實。

  “綜治工作站”在行政村和社區全覆蓋;刑事、治安等各類案件連年下降,群眾安全感不斷上升……執法者們的忠誠捍衛,使百姓的日子愈加滋潤舒心。

  “和諧”之花,正在我省傾力培育的民主與法治土壤上盛開。

  “民聲”音量越調越高

  在瀋陽市,李國奇的名氣不小。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曾多次旁聽市人代會和人大常委會會議,更是各種地方立法聽證會的常客。他對《瀋陽故宮、福陵和昭陵保護條例》、《瀋陽市城市綠化條例》等十余部地方法規都提出過修改意見,最多的一次,20多條建議都被採納。

  如今,在我省,“李國奇”越來越多。他們的大量涌現,讓我們感受到我省增強政治生活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的決心。可以説,5年來,民意表達已經是各地、各部門決策者制定政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正是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在不斷調高“民聲”音量的過程中,推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在遼寧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民主的最好形式和最高形式。 “十一五”期間,省人大常委會把加強代表工作、發揮代表作用,作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組織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一項基礎性、根本性、全局性工作來抓。 2006年以來,我省人大代表共提交議案81件,建議3257件。

  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省政協繼續團結各界精英,發揮智囊團的作用,為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和部署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參考意見。 5年中,省政協共徵集提案2929件。這些提案內容廣泛、重點突出,體現了政協的優勢和特點,對科學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民主,需要人來實現。幹部管理的法制化,是其題中應有之義。5年來,在我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貫穿幹部工作全過程,其中民主推薦成為幹部選擇的基礎環節。基層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村務聽證制度、面向社會公選村書記候選人等等,我省各地不斷推出的新舉措,實現了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激發了村民積極參與村級經濟發展和事務管理的熱情,轉變了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法治春風勁吹遼沈

  “十一五”期間,全省上下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推進依法治省。

  立法是依法治省的基礎。 5年來,省政府共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和制定政府規章151件,其中促進和保障振興發展的立法項目佔80%以上,遼寧沿海經濟帶條例、突發事件應對條例、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規定等多個立法項目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曾幾何時,“紅頭文件”過多、過濫,“暫行規定”、“試行規定”實行幾十年無人過問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對此,我省先後3次進行大規模法規規章及規範性文件清理,第四次全省法規規章清理工作正在進行中。

  “高效、便民”是行政許可的原則。近年來,省政府對部門行政審批項目進行了6次清理,目前省裏減少了91.5%,各市減少了82%。辦事程序也在精簡,目前已有43個省政府部門實現行政審批項目網上在線服務,14個市和62個縣(市、區)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瀋陽市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敞開政務公開大門,把溫暖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全市128個街道、102個鄉鎮和948個社區全部建立了“政務服務中心”和便民全程代辦服務窗口,1402個村全部建立了便民全程代辦服務點,市民不出社區、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高效服務。

  “平安遼寧”江闊潮平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幹部形成“一盤棋”,他們以和風細雨化解民怨、靠耐心調解平息糾紛、憑細心排查尋找隱患、用打防結合維護安寧……這一切,最終匯成了重逾千鈞的兩個字──平安。

  5年來,省委把爭創“全國綜治工作先進省”作為構建平安遼寧的載體,將平安建設作為由各級黨委、政府統一組織實施的“一把手工程”。開展棚改新區平安創建活動,建立社會公益性崗位等新型群防群治機制,普遍推廣物防手段和視頻技術,啟動“縣域治安工程”和農村治安保險,大力弘揚見義勇為風尚,拓寬了新時期綜治工作領域和方式方法。深入開展“打黑除惡”等一系列專項鬥爭,堅持不懈地開展命案高發問題專項治理,帶動了其他治安突出問題的解決。我省綜治工作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09年排名全國第五。

  “小矛盾”可能釀成“大問題”。全力化解糾紛,將其消滅在 “萌芽期”,是我省保穩定的重點。 5年來,我省通過不斷努力已經織就了一張嚴密的 “四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從省、市到社區、村屯,均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尤其是1574個鄉(鎮、街)和萬餘個行政村(社區)的綜治中心和綜治工作站,一舉結束了司法、信訪、派出所等部門在化解矛盾、接待信訪中“各自為戰”的歷史,使基層維護穩定的力量由“五個手指”握成“一個拳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屯社區,大事不出鄉鎮街道”。 記者/劉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