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糧食産量連續七年增長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安徽滁州市南譙區1200畝超級稻進行機收。

  王家國攝(人民圖片)

  本報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馮華、張毅)“今年氣候反常,水稻種植晚了十幾天,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好收成,多虧了好政策,還有農技人員推廣的新技術和新品種。”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百育鎮九合村農民黃克錄剛賣完糧食,盤算著一年的收成喜笑顏開。老黃家種了10畝田,由於採用了新技術和新品種,早稻畝産1300斤,比去年增産200斤,增産加提價,每畝增收近400元!

  今年小麥、玉米、水稻全面增産,我國糧食總産達到10928億斤,比上年增加312億斤,增長2.9%,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七年增産,糧食産量連續4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6.48億畝,比上年擴大1329萬畝,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七年增加;畝産達到331.5公斤,比上年提高6.9公斤,再創歷史新高。

  “往年擔心的是小麥旺長,今年卻是持續低溫,天冷得苗子起不了身!”説起今年的春寒低溫,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薛廟村農民張希禎仍然心有餘悸。去冬今春,罕見的低溫造成黃淮海小麥普遍較往年“少一片葉、少一個蘗、少一條根”。黃淮海地區只是一個縮影。今年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重發,農業生産形勢異常嚴峻,再加上農産品市場劇烈波動,糧食生産不利因素疊加。

  大災之年實現大豐收,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果斷決策,得益於各地區各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合力推進。糧食“七連增”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撐、價格拉動、改革推動、抗災有力、各方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今年惠農政策力度之大、針對性之強、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中央預算安排“三農”資金8183億元,增長12.8%,高於財政預算收入增幅2.8個百分點。在穩定完善加強“四補貼”的基礎上,根據突發嚴重的自然災害,及時出臺了小麥弱苗施肥、東北大棚育秧、西南地膜覆蓋、水稻促早熟施肥等補助政策,又對64個産糧大縣實施重點獎勵,新增財政補助資金超過100億元。這些政策,有力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糧抓糧的積極性,有力支持了農業抗災救災,贏得了今年糧食豐收的主動權。

  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説,科學抗災、科技增産是實現抗災奪豐收的最大亮點。據初步測算,今年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52%,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推進,50萬名農業科技與推廣人員在生産一線開展巡迴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尤其是高産創建實現了技術集成、要素整合、農機農藝全程結合、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覆蓋了全國所有農業縣,有力輻射帶動了大面積均衡增産。4380個糧食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平均畝産656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

  全年糧食産量大頭在秋糧,秋糧産量關鍵在於東北等主産區。東北糧食豐收也在於防災減災,科學應對。吉林省克服一系列氣象災害給農業帶來的嚴重不利影響,大災之年奪豐收,糧食總産創歷史新高。吉林加大對糧食生産的投入,今年,增産百億斤商品糧工程總投資達80億元,相當於前兩年投入的總和。資金安排向高標準農田建設集聚,項目佈局向糧食主産區集聚。今年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9.3億多元,已改造中低産田94萬畝。在糧食主産縣建立了24個現代農業技術示範基地,推廣了120多項新技術,使農業科技貢獻率從開發初期的45%提高到51%。黑龍江省先後遭遇低溫、多雨、春澇災害侵襲,水稻扣棚育苗、旱田整地播種嚴重受阻,農時普遍拖後10—15天,不能適時耕種的大田超過1億畝。面對嚴峻挑戰,全省各地調動一切力量,落實指導服務、結構調整、品種調換、人工播種等關鍵措施,把災害影響減少到了最低程度。

  當前,正值冬季農業生産的重要時期。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消息,由於政策扶持有力,市場價格拉動,今年農民秋冬種積極性較高,預計全國秋冬播農作物7.1億畝,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左右。其中,糧食、油料、蔬菜面積均不同程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