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發改委“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在線交流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8日 07: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發改委“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在線交流

  時間:2010年12月7日15:00

  嘉賓:田錦塵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

            劉宇南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巡視員

            紀  寧 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長   

  簡介:"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啟動一個多月以來取得了哪些進展?群眾關心的熱點都集中在哪些方面?為了更好的讓大家了解建言獻策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更直接與群眾交流,傾聽百姓心聲,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國網舉辦“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在線交流。此次活動主要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等問題聽取網民意見,網民可就“十二五”規劃如何細化、落實“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建議,表達訴求。

    文字實錄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 世界對話”。

  “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已經開展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一個月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果?解決了群眾關心的是哪些方面?為了更好的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中國網和國家發改委聯合舉辦了“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在線交流活動。此次活動主要圍繞著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建設以及公共服務等問題聽取大家的意見,大家可以針對規劃當中的各項政策如何細化落實來提出您的觀點,表達您的訴求。您可以在中國網“我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徵集活動”中發表評論,也可以撥打我們節目的熱線電話,直接參與中國訪談欄目及國家發改委網站。

  中國網: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3位嘉賓,他們分別是來自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田錦塵。

  田錦塵:
  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巡視員劉宇南。

  劉宇南:
  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
  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長紀寧。

  紀寧:
  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
  首先,非常歡迎3位嘉賓來到中國網作客。我們知道發改委正在組織力量編寫十二五規劃的《綱要》,規劃《綱要》和規劃《建議》的不同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田錦塵:
  好。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朋友都特別關注的問題,我的朋友也經常問。説:“中央《建議》出來了,你們制定規劃跟《建議》有什麼區別?”這裡我想簡單的做一個介紹。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來進行理解和把握:

  1.從規劃和《綱要》的制定和審議來看。我們的規劃《綱要》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的,最後要報全國人大來審議並且通過後來頒布實施。

  2.從《建議》和《綱要》的功能和作用上來看,它們也是有些不同的。

  田錦塵:
  《建議》是編制規劃《綱要》的基礎,它是對編制規劃《綱要》提出的指導性的意見。規劃《綱要》要對《建議》進行具體的落實和細化,規劃《綱要》要對中央建議提出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進行具體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中央《建議》可以説是制定規劃《綱要》的一個“綱要”。另外,從《建議》和《綱要》的內容和篇幅上來看,《建議》更多的是要體現戰略性、宏觀性和導向性,可能一些具體的重大項目和指標就很少,或者説沒有。規劃《綱要》既要體現戰略性,同時也要體現一些可操作性,所以在體現戰略性的同時,需要一些重大項目和指標的支撐。

  田錦塵:
  另外在《建議》和《綱要》的文字篇幅上來看,《綱要》的內容要比《建議》多,從文字數量上來講,一般是《建議》的兩倍以上。主要的區別我認為可能就是在這幾個方面。我想順便提一句,在國務院提出規劃《綱要》報人代會審議前,中央制定《建議》來指導《規劃》的編制,這是從“七五”計劃開始的,主要的意義是什麼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中心工作已經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怎麼體現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就通過制定《建議》的形式來體現,這樣就能夠更好的使我們黨對經濟工作進行指導。

  中國網:
  編制《綱要》的程序和方法又是怎麼樣的順序呢?您給大家説一下。

  田錦塵:
  一般來講程序和方法大體上要分5個階段:

  1.前期研究階段。我們要對未來5年發展可能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包括一些重大目標、重大項目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為編制規劃奠定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2.思路的起草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提出未來發展的方向性的思路,明確我們的發展方向和《規劃》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

  3.綱要的正式起草階段。這個階段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要根據中央《建議》的精神,具體完成規劃《綱要》的起草工作。

  4.銜接論證階段。規劃草案編制出來以後,我們要組織國家的規劃專家委員會對規劃進行諮詢、論證,提出一個諮詢報告。這個報告要隨著規劃《綱要》一同提交全國人大進行審議。在這個階段也要廣泛的開展建言獻策活動,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際上我們今天的活動,就是這次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5.審批公佈階段。我們的規劃《綱要》經過進一步修改完善以後,最後經國務院批准要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然後頒布實施。具體到“十二五”規劃《綱要》就是明年的3月5號人代會開幕的時候要提交全國人大進行審議。

  中國網:
  咱們“‘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開展一個月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果?大家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最集中在哪些方面?

  田錦塵:
  我們是在11月2號在國務院召開的新聞發佈會正式啟動,現在經過了1個多月的時間,總體來看進展是非常順利的,社會各界也是高度關注,截至12月5號,我們收到的各種建言獻策,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概是51149條,這已經超過了“十一五”期間的建言獻策活動的總數。從建言獻策的渠道來看,參與最多的渠道是網絡,大概佔到了2/3。排在第2位的是通過手機留言,這一塊大概佔到了20%;第三個渠道是電子郵件,大概是10%多一點,還有其它一些渠道,包括郵寄信件等方式也有一些。

  田錦塵:
  從建言的內容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關於民生和社會建設方面的內容,這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這塊內容大概佔了建言獻策的25%左右,也就是1/4。這裡面比較集中的有,關於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問題,養老問題和不同編制下人員待遇不同的問題。這些都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排在第二位的是關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方面的問題,大概佔到了16%左右;這裡麵包括“三農”問題、優化城鎮化格局的一些問題等等。排在第三位的是關於科技、教育人才方面的,大概是佔到了11.5%。排在第四位的是資源環境的問題,大概佔了8.9%。這裡面主要集中在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包括水資源保護利用、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等方面的內容。排在第五位的是改革開放,特別是改革方面,這裡面涉及到收入制度分配改革等問題,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這一塊大概佔了8.5%左右。還有其它方面,比如産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問題等等。總的來説,涉及的內容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經濟發展各個方面的所有內容。

  田錦塵:
  從建言的人員結構來看,不同渠道裏面的人員結構也是不同的。在網絡建言方面,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佔的比重最多,大概是30%左右都是科研人員;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大概佔了20%左右;排在第三位的是機關工作人員和農民、農民工,這兩類都分別佔了10%左右,還有大學生、退休人員等等,這樣一些人員也佔了一定的比例。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郵寄信件的方式建言獻策的,這一塊中主要是離退休人員,大概是佔了50%左右,還有學生、農民、農民工等等。

  中國網:
  看來各行各業的朋友都參與到了建言獻策的活動中,這也反應出大家對“十二五”規劃廣泛關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佈以來,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討論,輿論界也普遍認為這是非常富有新意和革命性意義的。中國網也有很多評論。我們注意到在這次的規劃《建議》當中有這樣的亮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提法您怎麼看?

  田錦塵: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説是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科學發展”理念,包括與我們長期堅持的社會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從科學發展觀來講,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使發展的成果更好的惠及全體人民。從社會主義的生産目的來看,實際上是要最大限度的滿足整個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它的實質實際上也是滿足人民的需求,也是滿足以人為本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把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長期堅持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這次“十二五”規劃《建議》為什麼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聯絡起來呢?主要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在發展的同時,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變得非常大,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消費率在大幅度下降,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可能相應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現在我們面臨著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還有10年的時間,在這10年的時間裏面可能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民生的問題,但是民生問題要解決又必須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來解決。所以這一次中央《建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聯絡起來,實際上就是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進一步增強規劃的針對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中國網:
  《建議》當中也提出來了,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種制度。那麼這種制度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

  田錦塵:
  這是這次五年規劃《建議》比較有新意的亮點,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項艱巨和複雜的系統工程。比如涉及到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為我們的保障改善民生增強物質基礎,要調整結構、增加民生的投入等等方面,包括要轉變政府職能,以及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等這樣一些內容。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際上人民群眾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了許多新的期待。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也確實需要給公眾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可能僅僅通過一些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解決,而是必須通過一些可行的制度安排來解決。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5年,我們保障改善民生可能要把重點放在“解決制度性安排”上來。

  中國網:
  對於今後社會建設和民生問題,您覺得還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們大家關注的?

  田錦塵:
  從中央《建議》這方面的內容來看,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非常豐富,也有很多新意。這次中央《建議》也提出來,要建立比較完整的、符合國情的、覆蓋城鄉的、可持續的基本服務公共體系,要創新和完善社會管理等等。這樣一些方面的內容,我覺得可能都是大家可以去關注和期待的。

  中國網:
  在中國網“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的徵集活動當中,根據調查老百姓最希望生活得到改善的三個方面分別是:消費、住房和醫療。可以説這每一項都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劇,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也是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應該如何關注老年人的生活,給大家提高生活質量,這方面引起了廣泛關注。

  有一位山東的網友説:要關心老人的生活,把《老年法》的相關規定落到實處,要重視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在社區設立老年人心理諮詢站和服務熱線,同時還要減輕老年人的心理壓力,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狀態,通過政策扶持,可以鼓勵社會力量創辦老年護理院。

  接下來是一位湖南長沙的朋友:家裏有80多歲的老人,沒有人溝通,建議社區之間建立老年人互動平臺,可以跨社區、跨轄區定期面對面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

  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的發展,老年人口在社會總人口當中的比重越來越多,可以説把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的話,從某一種方面也可以説對於整個社會的質量是一種提高的體現。對於現在老年人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咱們這個體系目前達到了多大的覆蓋面?

  紀寧:
  目前我們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到目前為止,有將近2.5億人參加了這個保險,其中包括了6千萬離退休人員。至於説它覆蓋面達到多少,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口徑。以2009年為例,如果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的就業人員數來説,覆蓋面達到了60%。如果從就業人員享有的養老保障來説,達到了65%,因為目前機關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大多還實行退休制度。當然,現在還有一些非就業居民沒有養老保障制度安排,這些都將在“十二五”期間研究解決。《建議》當中已經明確提出,要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中國網:
  謝謝您。城鄉社區在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方面可以發揮到什麼樣的作用?

  劉宇南:
  我國老年化的趨勢在不斷加快,老年人的需求呈現了從量到質不斷升級的趨勢。從以前老年人只希望基本的生活照料就可以滿足,到現在逐步向需要健康保障、精神慰藉、緊急援助等方面不斷升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其實從現在的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方案設計到國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都有了一些統籌考慮。

  當我們講到老年人保健的問題,現在在國家設立的9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當中專門有一項。它的服務內容包括什麼呢?它包括了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登記管理,進行健康危險因素的調查和一般體格檢查。在其它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在老年人健康檔案的設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上,都對老年人的健康有了制度的安排。

  第二,國家發改委現在正會同民政部制定“十二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這裡面考慮要通過發展不同類型的養老服務,比如居家養老、社區、日托、機構養老、康復等,以滿足不同的需要。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作為政府的職能,要加強公益性養老服務建設,重點滿足優撫對象、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難的老人以及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需求。

  中國網:
  一個來自北京的朋友也説到了:“農村地區的養老是一個大問題,很多子女並沒有能力幫助到老人。希望政府提高福利養老金,把它和最低工資挂鉤。建立養老金和最低工資同步增長的機制。”對於農民的養老問題及農村的醫療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家密切關注的問題,這些年我國推行的新興農村合作醫療事業取得了哪些成果?請劉巡視員給大家説一下。

  劉宇南:
  農村養老保障的問題紀司長很專業,我建議她來回答這個問題。

  紀寧:
  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長期以來還是比較薄弱的,因為我們國家的農民多年來主要是依靠家庭養老,所謂“積谷防饑、養兒防老”。但是家庭養老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及家庭結構變化的形勢。

  為此,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專門文件,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原則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這個制度是實行普惠與繳費激勵相結合的辦法,年滿60周歲以上的農民,都可以領取政府提供的基礎養老金,農民交納的養老保險費全部納入個人賬戶,政府還給予一定補貼。2009年“新農保”首批試點的覆蓋面達到了11.8%,到今年10月,試點覆蓋的範圍擴大到了24%,838個縣,涉及16歲以上近1.8億農村戶籍人口,有7600多萬農民參加了保險,有2000萬60周歲以上的老年農民領取了基礎養老金。這個制度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

  中國網:
  咱們國家準備投入多大的財政支持,把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推廣到廣大的農村地區?

  紀寧:
  “新農保”制度的主要內容我剛才已經介紹了,至於“新農保”下一步的發展,五中全會《建議》已經非常明確了,“十二五”期間要實現新農保全覆蓋。也就是説只要涉農的縣(市、區)都將建立新農保制度,而且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民都納入保障範圍。因為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主要由中央財政負擔,因此實現“全覆蓋”後,中央財政肯定要加大投入。此外,在參保繳費、待遇確定等環節都給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權,所以要實現全覆蓋,地方財政也會相應的加大投入。

  中國網:
  現在要説到“十二五”規劃,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它能不能切切實實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説到提高生活水平,可能增加收入是一個直接的方式。來自遼寧的網友説:“光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還不夠,還要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紀副司長,在您看來,造成中國貧富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它和分配製度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紀寧:
  造成貧富差距、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該説是基本國情、發展階段,還有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交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具體來説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一方面,基本國情、發展階段的影響。第一,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地區間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是很大的,客觀上就形成了發展條件好的地區發展快一些,收入增加得快一些,發展條件差的地區,發展和收入的增長都比較慢一點的情形。這是造成了區域間收入差距過大的一個原因。 第二,我國城鄉經濟二元結構使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此外,在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收入分配主要按要素貢獻的原則來確定,而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競爭能力有強有弱,所以也不可避免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這是一個大方面。

  另外一個大方面,也是主要的原因,比如説現在收入分配製度還不健全,相關領域改革不到位。可以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從初次分配看,我們的市場機制還不健全,也就是説資源配置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中非市場因素的干擾比較多。像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勞動者報酬偏低,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夠合理,企業參與分配的行為還不規範,政府作用還沒有很到位等等。這是從初次分配來看。

  從再分配調節體系來看,我們財稅的調節作用還不到位,稅收制度及財政支出結構還有待健全,另外就是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全面建立。這些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擴大。

  中國網:
  您覺得現在有什麼具體的措施能夠提高大家的收入,減少這種貧富差距呢?

  紀寧: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在中央文件、政府工作報告和領導講話中都多次提到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我想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國家應該主要通過以下措施來縮小差距。

  第一,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獲取收入的源泉,能夠為城鄉居民的增收打好基礎。

  第二,建立健全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使勞動報酬的增長能夠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同步。

  第三,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以縮小行業收入差距。

  第四,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統籌城鄉發展,不斷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

  第五,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

  第六,再一個就是田司長提到的,就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

  第七,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居民增加轉移性收入。

  最後,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我想通過這些綜合措施,能夠縮小目前的居民收入差距。

  中國網:
  説到分配製度,我們不能不説到學術界廣泛討論的問題二次分配的問題,您覺得二次分配對於提高收入有什麼樣的作用?對於縮小貧富差距,是初次分配重要,還是二次分配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紀寧:
  一個社會要使收入分配比較規範,收入差距比較合理,應該説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很重要。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是政府調控收入分配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個調控手段也是世界上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像許多歐洲國家,它們初次分配後的收入差距也是很大的,但是通過社會保障等再分配的調節以後,收入差距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所以説,再分配調節是很重要的手段。對於我們國家來説,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節收入差距,不僅要在初次分配領域發力,比如消除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限制,合理提高勞動者報酬,也要在再分配調節上做文章,比如使更多的低收入者,包括農民、城鎮困難群體等獲得更多的直接補貼,增加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等等。

  中國網:
  我們注意到2009年4月29號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了:“要加快出臺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發改委也是一直在主持這項工作,我們很想知道這細則什麼時候能夠和大家見面?這個細則在編制的時候又遵循哪些原則呢?

  紀寧:
  國家發改委作為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部門,確實是長期致力於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等方面的工作。2009年4月國務院通過的《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當中提出,由發展改革委&&,研究出臺關於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為此,我們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會同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努力的開展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相關工作。由於收入分配的問題涉及面廣,既是一個民生問題,又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的特徵,所以研究這個問題必須著眼長遠、統籌考慮。因此具體用什麼形式,在什麼時間,出臺什麼相關的文件,我想還是需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結合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來統籌考慮。

  中國網: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鎮化對於縮小城鄉差距方面您覺得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由田司長給大家解答一下。

  田錦塵: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城鎮化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中都要面對的問題,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城鎮化本身的過程也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過程。大家可能知道,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包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面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三農”的問題,如果沒有農民的小康,可能我們未來2020年的小康就很難實現。

  “三農”問題的核心實際上也是收入的問題,就是怎麼樣更好更快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現有的大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下,比如我們在GDP總的比重中,農業的比重是在不斷下降的,農業比重在下降,如果農民人口不減少的話,農民收入的提高將是非常困難和緩慢的。所以我們説,要富裕農民,首先要減少農民。

  城鎮化實際上就是農民減少的過程,通過城鎮化,農民不但進入城市,進一步在城市提高生活水平,同時由於農民減少了,在農村的農民可以更多的佔有各種資源和生産資料,相應的就可以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可以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這個角度來講,城鎮化確實是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反過來城市有更多的實力來支持農村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確實城鎮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都是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中國網:
  城鎮化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我們如何攻克這些難關?

  田錦塵:
  在城鎮化的健康發展中,我們面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整個城市的規劃問題,怎麼更合理,比如土地怎麼利用更適合中國的國情。這裡面我覺得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現在由於面臨著城鄉二元這樣一種戶籍制度所産生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問題。現在在城鎮化統計中,實際上接近1.5億左右的農民工是統計在了城鎮化裏面,而這些農民工實際上又沒有能與城市居民平等的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享受同樣的權力。

  戶籍本身是一張紙片,這個本身是不太起眼的東西,但是附加在戶籍上面的各種權利、福利,實際上就把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給分割開了,相當於在中間打了一堵墻。我想推進中國的城鎮化健康發展,可能未來一段時間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解決好農村居民,特別是在城市務工有穩定居住條件的農民工能夠在城市安家落戶,這可能是未來5—10年我們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中國網:
  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熱線電話打到直播間來了,現在接聽一位朋友的電話。這位朋友你好,歡迎您參與到我們的節目當中,您有什麼樣的建議可以提出來。

  電話熱線:
  您好。我想問一下發改委的專家關於藥價的問題。我們家附近有2家藥店,我買祛火藥,一家賣6元,一家賣11元。我想問一下國家有沒有藥價方面的舉措。現在藥價太高了,普通民眾消費不起,而且價格也不太統一,兩個藥店的價格差距可以達到1倍以上。我不知道這個藥價怎麼定的?

  劉宇南:
  確實,現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問題,老百姓十分關注,它關係著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問題。藥品價格又是其中的熱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當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在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要全部納入醫保的報銷目錄,而且報銷比例也要遠遠超過其它藥物。

  不同的價格是一個現實問題,這可能是大家都遇到過的。我想可能從渠道上來講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廠家來看,同一藥品可能會由不同的廠家生産,涉及到工廠的生産成本、管理水平等等,那麼肯定會造成出廠價的不一。

  其次,從醫院進藥的渠道來講,進貨渠道不一樣,再加上使用量不一樣,醫院的管理水平不一樣,對藥品加價的水平可能也不一樣,這可能是造成同一藥品價格不一樣的另一個原因。

  在解決措施上,現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正推進省級統籌,就是要在省域範圍內統一基本藥物價格,現在正在做這項工作。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基本藥物制度的推進現在進行得非常順利。到9月底,已經在近50%以上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當中實現了,零差率銷售以後,藥品價格水平比以前下降了30%左右。而且,我相信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藥品的價格問題、質量問題、老百姓用藥的安全問題一定能夠得到比較妥善的解決。

  中國網:
  醫療衛生問題及住房問題、教育問題也是被大家在私下稱為新的三座大山,因為它確實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一位來自歐洲的朋友説:中國城鄉衛生事業發展不太平衡,農村醫療水平明顯滯後,由於農村的醫療室是由醫生自己創辦的,鄉村醫生專業水平有限,這種方式嚴重制約了農村衛生的發展。現在中國有能力也有實力在“十二五”期間把村衛生室改革為政府辦的醫療機構,國家可以通過加大建設力度,合理配置醫療資源,讓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和諧發展。

  還有一位來自新疆的朋友説:現在中國老百姓看病太難了。他説:“不生病是過著小康的生活,但一生病就回到解放前的水平了。”其次就是病人多,醫院少,掛號難。希望在“十二五”期間,國家能夠多建幾所醫院,因為醫院多了,老百姓不用為看病頭疼了,這樣既可以減輕醫院的門診負擔,又加大了醫院之間的良性競爭,同時還提供了很多醫學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是一個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這也的確是很好的建議,可以考慮採納。

  對於“十二五”規劃,大家很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就是教育問題。對於教育問題,現在有哪些熱點?哪位領導給我們大家分析一下。

  劉宇南:
  講到教育,尤其是家長、學生,包括學校老師都有這麼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如果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大家可能普遍感覺學生學得很苦,老師教得很苦,家長管得很苦。這個問題要是從發展的階段來看,其實在我們國家現在能不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我覺得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那現在的訴求反映在哪呢?主要是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或者説對於優質教育的訴求在不斷的提高。

  我個人理解,這幾個問題確實非常的關鍵,就是公平、質量的問題。比如説公平就反映在教育核心價值,如果教育都不公平,怎麼保證一個人起點發展的機會均衡;質量更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如果你培養的人才不能為社會所用,在未來的國家競爭力當中,怎麼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從問題的表現形式來講,我覺得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大家説到的教育公平問題,很多人都抱怨上好學校難,我覺得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已經對這個做了很好的制度性安排。我覺得在解決教育公平上,“十二五”確實要把促進教育公平問題,解決義務教育的均衡問題,擺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劉宇南:
  這裡面有什麼老百姓很關注的,比如農村學校、中西部地區學校的硬體能不能跟城市的學校、發達地區的學校一致起來。為解決這個問題,“十二五”馬上就要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標準化建設,使設施、經費、師資水平均衡起來。另外一個,就是好學校與薄弱校之間的選擇,擇校的問題。我覺得在教改綱要裏面提出來的,在同一個縣域內,我們是否能夠比較快地做到教師工資城鄉統一,教育經費城鄉一致。還有在縣域內,優秀的教師、校長能夠做到合理流動,通過這種資源配置來解決不均衡問題。

  教改綱要提出了非常好的規劃,只要把這些東西做到位,抓住了老百姓關注的問題,政府、社會一起努力,在一些重點問題上我覺得是可以突破的。

  中國網:
  現在又有一個熱線電話接進來了,我們聽一聽這位朋友有什麼訴求。

  網友:
  主持人好,嘉賓好,我想問一下“十二五”期間國家是不是應該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就業環境。由於我們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很多用人單位都不願意用剛畢業的大學生。國家能不能在這方面多想想辦法,鼓勵企業用剛畢業的大學生?另外能不能在教育制度上也有所創新,讓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學到更多實用的技術,這樣我們以後畢業去進行收入工作能夠更有利一些。

  中國網:
  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首先,能不能鼓勵學校發展比較實際的專長。其次,希望社會接受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他們現在沒有什麼工作經驗,但是做任何事都是從不會到會。那麼如何吸納他們加入到社會的工作當中來?

  紀寧:
  一方面,社會要創造條件,吸納大學生就業。但是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大家現在提大學生就業難,那麼大學生怎麼能夠理性的擇業。我想引導大學生理性擇業不僅對大學生本人就業非常重要,而且對我們國家優化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配置也具有積極意義。在這個方面,作為國家來講,應該加以引導。 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在加強擇業觀的教育方面要想一些辦法。我們國家相對於國外來講,在擇業觀和就業能力方面的教育上,實際是比較落後的。所以今後應該從中學開始,不斷加強擇業觀方面的普及教育。大學階段更應該開設相關的公共課程,來幫助大學生培養他們理性的擇業觀。這是一個方面的引導。

  二、引導大學生破除傳統的擇業觀念障礙。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其中有一個原因,他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往往更傾向於大城市、大企業,而不願意到基層或者是中小企業就業。作為政府來講,應該創造更好的條件,吸引他們到基層、到中小企業當中去。同時也要引導大學生從他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著眼,破除觀念上的一些障礙,到更適合自己長遠發展,更有利於自己發揮作用的行業、崗位去工作。

  三、作為國家來講,也要優化人力資源的流動環境。從國家層面加快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消除勞動者自由流動的障礙。

  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來引導大學生就業。

  中國網:
  大學生就業確實是面臨著的一個很大的壓力。201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630萬,加上前幾年沒有實現就業的大學生,現在社會需要就業的崗位數量可以説是非常龐大的。有很多的大學生思想有這樣的一種矛盾,就是我在學校學的是這個專業,但是當我大學畢業出來之後,可能找不到和我專業對口的工作。他們覺得不幹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是一種人才浪費,但是如果幹上這個和自己並不相關的或者是不感興趣的工作,他們又覺得這樣的工作沒有太大的意義。大家在這個問題上是不斷的徘徊,您覺得應該如何給大學生們理清思路呢?

  紀寧:
  我覺得一方面是在教育階段,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上,要跟市場需求接軌,以幫助大學生能夠很好地找到自己的崗位。另一方面,我不是搞教育的,但是我想學校應給大家提供一種能力,提供一種基礎的擇業、就業的能力。即使找到跟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也能通過各種途徑,不斷豐富他的知識結構,適應這個工作崗位的需求,因為人應該是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學習的,而且我們國家也提倡要建設學習型社會。我想是這樣。

  中國網:
  我們再來關注幾個學生提出來的好的建議。

  一名在讀研究生建議:首都北京應該推動重點高校走向國際化,尤其是在博士生培養和學術交流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支持一些院係學習國際名校的優秀辦學經驗。

  廣東的朋友:要注重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現在要注重學習成績之外,還應該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每週體育課的課時應該保證在6小時以上。注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表達能力,每門課程都應該讓學生有上臺講演的機會,用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的確要想面對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作為一種複合型的人才,才能在社會中有更大的競爭力。

  加拿大朋友:中國應該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以教育的均衡發展作為我們的核心目標。中央財政應該統一投入來解決地方經濟水平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均衡的問題。

  説到這個問題,也確實是面臨著這樣的情況,在貧困的山村地區,由於經濟水平不發達,相關的教育資源不能夠有很好的水平,知識的匱乏可能又造成了經濟的再度落後,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國家也一直提倡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並一直貫徹著科教興國的戰略。我們也希望政府能夠有更多的資金來關注這些中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能夠給那裏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

  下面就涉及到這樣的問題了,就是説如何讓這些經濟發展不同的地區實現教育上的公平化呢?請劉副巡視員給我們解答一下。

  劉宇南:
  這個事情我剛才回答前面幾個問題的時候,多少説到了一點。現在講到教育的不均衡,一個可能就是城鄉之間的不均衡。大家能夠客觀地感受到,辦學條件的問題,師資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區域,可能區域也是不均衡的。你到貴州的一個農村去看看,跟北京是天壤之別。第三個我覺得是在人群當中也有不均衡。這裡面重點包括幾類人群,一個是農民工的子女,他要和城市學生享受到同等質量的義務教育;還有就是留守兒童怎麼能夠得到比較好的優質教育。

  我們有一些典型調查。比如講到農村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我覺得是比較尖銳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就是離開了父母以後,孩子的人格發展有很多障礙。第二個,反映到他的成績。留守兒童的成績,在一個學校當中,可能會比其他的孩子要低10幾個百分點,從升學率上來看,這個相差是比較大。

  説到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樹立均衡發展的理念。特別是義務教育應該是普惠的、公益性的服務,政府應該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去提高轉移支付來解決這種差異。我們也看到了,比如講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最高的、最低的可能相差10幾倍。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夠實現教育的均衡?質量的均衡?結構的均衡?這是從資源配置上的。第二,師資的問題怎麼能夠比較好的解決。要加速培養高素質的、願意到基層的、願意到中西部困難地區工作的優秀教師。比如,我剛才講到的縣域內的教師流動問題,也能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事情。第三,很多制度上的安排都要為義務教育的發展去創造有利的環境,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夠比較好地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

  中國網:
  現在又有一個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教育方面,我們的傳統觀念是否存在滯後的環節?

  劉宇南:
  我覺得這個事恐怕也要辯證地來看,不能一概地説我們的教育觀念就是全盤落後,否則很難理解我們這幾年教育這麼快速的發展,畢竟它支撐了我們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在進步。但是從教育發展與我們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需求來比,特別還有一些現實的矛盾,比如剛剛講到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我覺得在學校教育制度裏面,確實也有一些東西是要改革的。 比如開放式辦學的問題。我覺得教育不要辦成封閉的體系,要更加開放,就像小平同志當年講的“三個開放”。教育要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優秀師資力量,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另外,在一些教育的課程改革上面,也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及時進行調整。

  中國網:
  對於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我想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一方面,應該是社會加大力度,給更多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大學生也應該在上課的時候多增長一些知識,豐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於應對社會的競爭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基礎儲備。現在節目也是在源源不斷的收到熱心觀眾打來的熱線電話,由於節目時間的關係,不能夠在這裡一一為大家解讀。我們會把網友所有的觀點反映給發改委,由三位領導及所管理的團隊一起為大家在“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當中提出的寶貴意見,並做出一定的註解。

  感謝三位嘉賓來到中國網接受我們的採訪,對於《十二五規劃建議》是如何編制,對民生問題、社會建設問題、公共服務問題做出了深刻的解讀。在這兒我們也要感謝所有的熱心觀眾朋友們參與我們的互動節目。這期節目就是這些內容,我們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