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胸懷大局碩果纍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7日 15: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40年前的“東方紅一號”到3年前的“嫦娥一號”,再到正在建設中的北斗導航工程,中國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帶給國人一個又一個驚喜。

    這些奇蹟與驚喜的背後,始終傲然屹立着一個堅毅的身影——孫家棟。

    這位如今已81歲的老人,幾乎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目前為止的全部過程。

    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裏,他默默耕耘,艱苦備嘗,為的只是了卻中國人的“星語心願”。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是我國航天事業當之無愧的開拓者之一。

    他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諸多第一:領導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余個航天器中,由孫家棟擔任負責人的就有近40個。

    “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一點成績,多少有點偶然。”孫家棟説,“我在蘇聯留學時學的是飛機設計,當時並沒有考慮更多,就想著回來後在空軍好好工作。”

    1958年,孫家棟學成歸國,沒有去搞飛機,而是被抽調去搞導彈,一搞就是九年。1967年,孫家棟又一次迎來了人生的轉捩點 錢學森親自點將,讓孫家棟負責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孫家棟再一次放棄了自己已經熟悉並建樹頗豐的領域,擔當起衛星研製的重任。

    從此,孫家棟與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不但主持研製一顆又一顆衛星,還是探月工程一期的總設計師、北斗導航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80年代,他還曾主持中美航天國際合作談判,為我國火箭發射步入國際市場開闢了道路。孫家棟成為我國航天領域當之無愧的&&人。

    2004年國家啟動嫦娥一號探月工程後,當年75歲的孫家棟毅然接下了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大多數人在這樣的高齡都功成身退。他該得的院士、 兩彈一星 獎章都得到了,卻仍冒着極大風險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由衷地讚嘆。

    對於別人的不理解,孫家棟只有一句話:“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孫家棟的老伴魏素萍回憶説,搞嫦娥一號時,孫家棟經常半夜走到涼臺上,仔細地看著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動,心裏在默默琢磨工程技術方案。“有時他在窗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折騰得我也睡不踏實。”

    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也是孫家棟最為繁忙的一年。“他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一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四五雙。”魏素萍心疼地説。

    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裏,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起來,歡呼雀躍,擁抱握手。而孫家棟卻走到了一個僻靜的角落,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在偷偷擦眼淚。

    “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

    “孫家棟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能確定合理的戰略目標。”嫦娥一號工程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説。

    在嫦娥一號工程中,總指揮欒恩傑、總設計師孫家棟、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被人稱為“鐵三角”。

    “在這個團隊裏,所有的工程技術難題都落在孫家棟身上,其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站得高,看得遠,有全局觀念,處理問題有板有眼。”歐陽自遠説。

    在困難面前,他絕不低頭;在責任面前,他又“俯首甘為孺子牛”。“ 歐陽,我是給你打工的,我的責任是把你的眼睛和手,延伸到月球;至於你幹什麼活,看到什麼,我不管。 ”回憶起當時孫家棟的話,歐陽自遠依然很感動:“他是如此樸實,如此謙恭,如此友善。”

    在主持嫦娥一號工程時,孫家棟還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繞 落 回”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

    國家另一重大科技專項 北斗導航工程的“三步走”規劃也體現了孫家棟的遠見卓識。“第一步,先發射幾顆試驗衛星,建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第二步,  2012年以前發射12顆星,覆蓋亞太地區;第三步,到2020年左右,共發射30余顆星,組成一個覆蓋全球的網。這樣先把系統建起來,再逐步完善,非常合理。”葉培建説。

    航天工程都是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分系統的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孫家棟的另一大長處是,善於協調各種複雜的技術問題,找到最經濟、最合理的解決辦法。

    “航天工程強調總體,就是要用最可靠的技術、最少的代價、最短的時間、最有利的配合,制訂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證獲得最好結果的一種方法。”孫家棟説,“如同桌子與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而椅子矮了,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以把桌子的高度降低,就看哪個更方便。”

    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回憶説:“當年的 東方紅一號 ,最初中科院做了一個設計方案,但這個方案太複雜了,短期內難以完成。當時中央又要求1970年衛星上天,最後孫家棟對原來的衛星方案大膽進行簡化,保證了衛星研製計劃的順利進行。”

    “他是我們航天人的楷模”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最先進的武器是買不來的,軍工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航天尖端産品也是買不來的。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孫家棟説。

    這是一個老航天人的肺腑之言。

    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孫家棟懷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從不言苦,從不言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我這一生與 星星 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最大心願就是造一輩子中國 星 。”孫家棟説。

    孫家棟曾多次因過度勞累暈倒在工作崗位上。1975年11月,為了順利回收返回式衛星,他日思夜想,暈倒在現場。1994年,他率團與美方商談續簽衛星發射合同,三天艱苦談判之後,簽署備忘錄之前,他暈倒在談判間裏。

    如今,已經八十一歲高齡的孫家棟,依然擔任着北斗導航工程的總設計師。“現在科技發展很快,搞遙感、通信,我也是邊學習邊幹。”孫家棟説。

    孫家棟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為我國航天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把名利、把榮譽看得很淡。孫家棟經常説:“什麼名利不名利的,如果作出了成績,那也是組織上給了你舞臺,是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2009年3月,在孫家棟八十華誕之際,錢學森專門致信表示祝賀。錢學森在賀信中説:“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孫家棟院士是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道德上,他都是我們航天人的楷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説。

    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均工作過多年的馬興瑞坦承,當前我國科研界也存在浮誇浮躁之風、追名逐利之氣。

    “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必須引導年青一代向孫家棟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要學習他們銳意創新、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更要學習他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馬興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