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關注留守兒童:“我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7: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擺龍村留守兒童王光妹在家中吃飯。吳東俊攝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裏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流傳在江西農村的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5000多萬。這個規模龐大的群體的生活、學習、心理狀況怎麼樣?社會如何向他們伸出關愛之手?記者日前走近留守的孩子們。

  1.“我想爸爸”

  ——在部分農村,“留守孩”的比例超過2/3,且持續增加。對許多留守兒童來説,爸爸媽媽就是電話裏的聲音

  11月的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保安村,屋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7歲的湘平正和表弟一起玩耍,外婆則在廚房準備晚飯。屋內的一面墻上貼滿了湘平的獎狀和一張全家福,“這是爸爸媽媽和我,還有舅舅、舅媽、表弟和外婆。”小湘平一一指點著。記者問:“爸爸媽媽去哪兒了?”小傢伙脫口而出:“在浙江上班!”舅舅張軍勝説,湘平的父母在浙江的工廠打工,每年回來幾次,從兩三歲起他就跟著外婆生活。舅舅家有個比他小幾個月的表弟,兩個小男孩是最好的夥伴。

  小湘平長得乖巧可愛,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記者要看看他寫的字,小湘平就坐下來一筆一畫地寫了起來,拿給記者看時發現半頁紙上寫滿了“爸爸”。舅舅、舅媽以前也在外打工,由於身體不好回家搞起了養殖。“弟弟每天和爸爸媽媽睡,我和外婆睡。”小湘平在旁邊小聲嘟囔著。記者詢問湘平父母在外打工的情況時,小湘平不時走過來可憐巴巴地説:“我想爸爸!”

  初冬的魯北沾化,寒意侵人。山東省沾化縣田家村66歲的楊愛芝大娘正頂著寒風接外孫女靈靈放學回家。今年8歲的靈靈是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二年級的學生。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靈靈跟著姥姥姥爺已經5年了。對靈靈來説,爸爸媽媽就是電話裏面的聲音:“要聽姥姥姥爺的話,好好學習,今年我們儘量抽時間回家看你……”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讓靈靈高興不已,可惜5年來,爸爸媽媽都沒能“抽”出時間。

  山東沾化縣東沙村的小潔今年4歲,正在上幼兒園中班。一提起爸爸媽媽,小潔就含著淚摟住奶奶。小潔的父母去廣州打工有2年了。姑姑每次帶著她通過網絡與爸爸視頻聊天時,小潔都喊著“爸爸你下來!”

  而在江西省贛縣韓坊鄉大營村,記者詢問一群正在玩耍的農家娃:“請父母在外打工的小朋友舉手?”在場的孩子都舉起了手臂,一旁的村主任無奈地笑著説:我都快成留守村長了!

  率先舉手的小豐今年11歲,在韓坊中學讀初一,父親在廣東一家製衣廠打工。從一歲多開始,小豐就一直跟隨爺爺奶奶留在家中。“我去過廣東,那裏有好多小汽車,有特別高的樓,還有許許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説起廣東省東莞市,小豐就激動不已,但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來。“爸爸説工廠要趕貨,特別忙,我已經快一年沒見到爸爸了!”每個月爸爸會給他打個電話,這是小豐最盼望的時刻。小豐懂事地説:“同爸爸在一起的這些日子,感覺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後要當一名勇敢的警察,讓爸爸過上好日子……”

  江西贛縣韓坊鄉是勞務輸出大鄉,鄉長賴厚輝介紹説,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打工、創業,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韓坊中心小學為例,該校共有學生1100人,“留守孩”就有742人,佔67.5%。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約佔24%;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約佔76%。據統計,贛縣常年有20多萬人外出務工,全縣“留守學生”達1.8萬名,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的30%。

  長期研究留守兒童的農業部農研中心副研究員呂紹清表示,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將轉移到城市就業,留守兒童的群體規模也會隨之繼續擴大。

  2.“不如不生我”

  ——長期親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徵:厭學、性格孤僻、合作意識差

  “媽媽,你好嗎?我很想你!你在外辛苦地掙錢,雖然你不在家,但我的內心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的成績是優秀的,請你和爸爸放心!”11月17日中午,同學們都放學回家了,山東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七年級學生小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寫日記。

  小美説,爸爸和媽媽都在青島打工,爸爸在漁港搬運船上的海貨,媽媽跟著打零工。從記事起,她就與姥爺姥姥生活在一起。只有12歲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學要懂事許多。

  “我好想你們,你們不要太勞累,注意保重身體!”寫著寫著,小美的眼裏泛起淚花。小美每天在學校裏吃午飯,盒飯只需2元錢,小美卻覺得很奢侈。“姥姥姥爺對我很好,總是盡可能讓我吃好的喝好的,可還是跟爸爸媽媽不一樣。”小美説,假如爸媽在家,她可以無憂無慮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對姥爺姥姥就不同。小美不忍心看著老人忙前忙後地照顧自己,因此,不管學習多緊張,小美都要盡可能擠出時間多幹一些家務活。

  但跟這些比起來,小美內心最難以忍受的就是隨時都會襲上心來的孤獨感。她特別珍惜與爸媽在青島團聚的時間,每年暑假小美都會去青島,可團聚過後的分離最難受。每次送她乘車,媽媽眼裏都噙著淚水,爸爸則不顧男子漢的面子哭出聲來。“爸爸當著我的面就哭過兩次了……”説到這裡小美已泣不成聲。小美説,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家,媽媽不再漂泊,不再打工受苦。

  “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還不如不生。”從上小學三年級的林林口中聽到如此消極的回答,實在令人心痛。林林沒滿周歲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與奶奶相依為命。由於奶奶沒文化,年紀大,在管教孫子上有心無力。久而久之,林林養成了任性的性格,極為叛逆。

  山東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教師張金霞説,“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代管人有時又監管不力,會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徵”,如厭學情緒增加、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極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憂鬱多疑、不講文明禮貌、合作意識差、上進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留守兒童家庭中絕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由於體力、知識原因,大部分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顧生活,別的管不了”。據了解,在江西贛縣,留守兒童厭學、棄學現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學習成績處於中等偏下。還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負擔被親友“踢”來“踢”去,一會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一會兒趕到叔伯家,使孩子從小心理就不平衡,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人”。

  呂紹清説,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呂紹清説,研究發現,部分留守兒童性格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范,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比較普遍。“當然也有部分兒童的心理行為發生令人欣慰的積極變化,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等。”

  3.“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解決“留守孩”問題的關鍵在城市,政府、學校、社會齊努力,給他們多一些關愛

  留守兒童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呂紹清分析説,農村留守兒童的産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許多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留守兒童問題表現在農村,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城市。”改善農民工在城市裏的就業生活環境,特別是改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就學的政策環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呂紹清表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加強對流動兒童教育政策實施過程的監督,幫助一些有條件攜帶子女到城市讀書的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加大對打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如定期對老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等,使農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優質的教育。此外,還需要充分發揮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監護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欣喜地發現,許多勞務輸出地已經行動起來,紛紛啟動留守兒童關愛工程,為留守兒童點亮心燈。

  在山東省沾化縣,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即熟知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留守兒童交心談心等。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沾化縣為943名留守兒童建立了個人檔案和聯絡卡。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校長王東方説,學校在3年前就開始關注留守兒童,除了建立專門檔案,還在留守兒童中開展了“五個一”活動。為每位留守兒童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位留守兒童結交一個好朋友,每週打一次親情電話,每月舉辦一次主題教育活動,每月讀一本好書。沾化縣各學校還建起“親情驛站”,組織老師傾聽留守孩子的心聲,用真情解開一個個心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孩子進行心理引導。組建了代理家長團,由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學校輔導員、任課教師、退休教師組成,幫助留守孩子走出孤獨和憂鬱。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唱歌的是江西贛縣二中九年級的留守兒童小飛。這位大家眼裏的頑皮小子,如今與班裏同學組成了“櫻花六人組”,他們的夢想是當網絡歌手。給小飛帶來蛻變的就是贛縣的留守學生關愛工程。

  早在2004年,贛縣就積極籌措資金建立“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專項基金,創辦了“留守學生”託管中心。贛縣沙地鎮中心小學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王金蓮14年來先後義務收留留守兒童326名,在生活上給予關照、精神上給予關懷、學習上給予幫助,把滿腔熱情和涓涓母愛無私地奉獻給了孩子們。贛縣陽埠鄉派出所民警許小春帶著4名女大學生在黃沙小學辦起了“留守孩託管班”,為32名“留守孩”帶去家的溫暖……

  發展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之策。贛縣縣委書記李明生説,我們要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推進“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産業化)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相聯絡,千方百計加大教育投入,給留守兒童送去溫情關愛。

  (注:文中留守兒童均為化名)

  全國各地多種方式關愛留守兒童

  河南省是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也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河南省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數量近300萬人。近年來,河南省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建立“代管家長”制度,開辦寄宿制學校,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安徽省有360多萬名留守兒童。從今年開始,安徽省力爭用3年的時間,在全省1308個鄉鎮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室,首批已建成400個。

  甘肅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百分之百覆蓋行動”,在全省每個鄉鎮建一所留守兒童之家。

  (馮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