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是黨和國家發展的根本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6日 1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黨史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共十七大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以前所未有的鮮明語言高度概括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中國共産黨在新時期的理論主題和實踐主題,是中共十七大的一大貢獻。

  “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是怎樣發展而來的?究竟應當怎樣評價它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本文擬就這些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毛澤東的曲折探索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

  “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既是對改革開放30年曆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新中國60年曆史經驗的總結。

  “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的由來和發展,集中地體現在“三個永遠銘記”上。概括起來説,就是要永遠銘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之功;永遠銘記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之功;永遠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往開來之功。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牢記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新起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功。

  首先,我們看一下毛澤東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之功。這種奠基之功,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二)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三)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的寶貴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理論準備。同時,我們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毛澤東等的探索也發生過曲折,最終偏離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這些曲折和錯誤,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其一,未能從根本上突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制約,那些具有中國特點的制度也因為不斷受到“左”的衝擊,或者未能繼續完善,或者未能很好堅持;其二,輕易地否定了中共八大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陷入了階級鬥爭嚴重擴大化的迷誤。取得的成就和成果,是有重大意義的良好開端,是我們繼續探索前進的基礎;遭遇的重大挫折,付出的沉重代價,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根本實現使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折,就歷史地落在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肩上,由此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這一轉折,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開始實現的,由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隨後,在鄧小平主持下起草的第二個歷史決議,全面系統地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得到了十條基本經驗:(一)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産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量力而行,積極奮鬥,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三)社會主義生産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産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産的發展。社會主義生産關係的發展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們的任務是要根據我國生産力發展的要求,在每一個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於繼續前進的生産關係的具體形式。(四)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既要反對把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又要反對認為階級鬥爭已經熄滅的觀點。(五)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六)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七)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八)必須加強現代化的國防建設。國防建設要同國家的經濟建設相適應。(九)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維護世界和平。(十)必須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的各級組織同其他社會組織一樣,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

  這十條基本經驗,既是撥亂反正的結果,也是形成“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的新起點。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裏,鄧小平又把這一時期的基本經驗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概括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就為“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破了題。

  二、“一面旗幟”與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表大會的主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共産黨舉什麼旗幟,是通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主題體現出來的。

  中共十二大提出,要通過對過去六年撥亂反正歷史性勝利的總結,確定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戰略步驟和方針政策,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這實際上就是十二大的主題。

  中共十三大的主題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堅持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進一步確定今後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保證我們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大會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這個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闡述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中共十四大的主題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大會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中共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大會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闡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綱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跨世紀發展戰略。

  中共十六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 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産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闡明了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從十個方面總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闡明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中共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産黨始終把旗幟問題放在首位,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並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着的國際國內形勢、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人民共同願望、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賦予這面旗幟新的涵義、新的內容,使這面旗幟越來越鮮亮奪目。

  三、“一條道路”與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表大會的闡發

  自中國共産黨創立以來,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發展階段,概括起來講,成功地探索了兩條道路。一條是中國革命道路,一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兩次探索,都是前無古人的。中國革命道路的開闢和勝利,解決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裏,如何取得無産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並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為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基礎上,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開了通向勝利之路。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未能解決好的難題。

  毛澤東最偉大的歷史功績,就是成功開闢了中國革命道路。“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我們同樣需要永遠銘記的是,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這就是薄一波所講的“始於毛、成於鄧,繼往開來的探索過程”。

  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進入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在繼承毛澤東等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一次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共十二大是在勝利完成撥亂反正歷史任務,農村改革初戰獲勝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了以下新鮮內容:(一)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斷。(二)分析了實現偉大歷史性轉折後的國內外形勢,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這就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三)根據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實事求是地確定了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一系列正確方針,特別是到20世紀末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産值翻兩番的目標。(四)提出了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的根本任務。

  中共十二大以後,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被鄧小平稱作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 1986年9月,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這些是對中共十二大精神的重要補充。

  中共十三大是在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並全面展開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了以下新鮮內容:(一)作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論斷,分析了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和主要矛盾,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二)明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並對第二步發展戰略作了具體部署。(三)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目標和舉措。特別指出:“ 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産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就是説,我們最終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這些國家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並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要用這些要求來檢驗改革的成效。” (四)提出了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更好地擔負起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責任,特別強調要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實現黨的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中共十三大以後,1989年11月十三屆五中全會作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必須始終堅持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經濟的方針” ;1990年3月十三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絡的決定》;1990年12月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總結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二條原則 ;1991年11月十三屆八中全會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

  中共十四大是在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在關鍵時刻為改革開放指明繼續前進方向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了以下新鮮內容:(一)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其中包括:(1)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通過理順産權關係,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並承擔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責任;(2)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加強市場制度和法規建設,建立起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儘快形成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3)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轉變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4)要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加速廣東、福建、海南、環渤海灣地區的開放和開發。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召開為標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共十四大以後,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加強法律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進一步勾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9月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的工程”的總題目,提出“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基本要求,並對發展黨內民主、加強和改進基層組織建設、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作出規定;1996年10月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把“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的重要內容 。

  中共十五大是在鄧小平逝世,國內外普遍關注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了以下新鮮內容:(一)回顧20世紀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提出新世紀上半葉三大發展目標,即:“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緊緊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深入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綱領、政治綱領、文化綱領,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的發展戰略和改革的重大舉措。其中包括:(1)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3)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4)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5)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6)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四)明確提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確定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體目標,即:“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中共十五大以後,1998年10月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1年和2002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又相繼作出關於農村工作的兩個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解決“三農”問題在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1999年9月十五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指導方針,提出到2010年“適應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禦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 2001年9月十五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八個堅持、八個反對” 。

  中共十六大是在勝利實現現代化前兩步戰略目標之後,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新世紀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了以下新鮮內容:(一)回顧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的發展歷程,總結提出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並把它歸結為“三個代表”。這十條基本經驗,實際上就是從黨的十二大以來經過20年的實踐積累、政策調整、理論創新而得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輪廓。(二)分析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之後的基本國情,立足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得出的關於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出發,提出了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特別是提出:(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2)全面繁榮農村經濟,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3)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4)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5)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6)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7)對外開放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8)就業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9)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10)作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的重要判斷 ,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戰略目標。(四)在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上,總結十四大以來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明確了“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緊緊圍繞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總目標。 (五)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上,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提出“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並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等戰略任務。

  中共十六大以來,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胡錦濤在會上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講話;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些決定,根據不斷發展着的實踐經驗,進一步豐富和擴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

  中共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了以下新鮮內容:(一)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對改革開放的性質、目的、任務、特徵、成就、經驗作了概括,特別是總結提出十個結合起來,作為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二)系統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並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一表述,把黨的核心領導作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要點,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都概括進去了。既體現了鄧小平理論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又包含了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以及十七大的新經驗、新論斷。(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分析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新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明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四)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包含着許多具體道路,例如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等等。這些具體道路,是改革開放30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結晶,又從各自的側面豐富支撐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我國發展的總道路。

  中共十七大的這些成就表明,中國共産黨在新中國28年艱辛探索的基礎上,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偉大歷史性轉折,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長期實踐,終於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最近一個時期,胡錦濤多次談到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發展模式的問題。今年4月12日,他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結合自身實際、結合時代條件變化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本國情況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不斷增加全社會的生機活力,真正做到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 這是中國共産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出的重要歷史經驗。

  四、“一個理論體系”和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的總結概括

  自中國共産黨創建以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相結合,開闢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理論創新之路,由此産生了兩大歷史性飛躍,兩大理論成果。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在中國革命經歷了大革命從興起到失敗和土地革命從興起到失利這樣兩次大的挫折之後産生的。以遵義會議為歷史性轉折,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思想繼續發展,在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着指導作用。

  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挫折之後産生的。這一挫折的根本原因,是毛澤東在其晚年偏離了毛澤東思想正確軌道、偏離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歷史性轉折,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鄧小平等充分吸收毛澤東等探索的積極成果的基礎上,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並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緊緊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的,這就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理論體系,用一系列緊密聯絡、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隨着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發展,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延伸發展,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它的起點,如前所論,是從恢復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目、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開始的,是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性轉折開始的。在鄧小平主持下起草的第二個歷史決議中總結概括的十條基本經驗,已經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雛形。不久,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裏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命題,又為這一理論體系的發展確立了鮮明的主題。

  從中共十二大到十五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即鄧小平理論的創立。

  中共十二大從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發,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着重闡述了以下重要理論問題:(一)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係;(三)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四)經濟工作中特別要注意解決好的四個重要原則問題,即:關於集中資金進行重點建設和繼續改善人民生活的問題,關於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种經濟形式的問題,關於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的問題,關於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的問題。

  中共十三大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9年的實踐,對鄧小平的有關論述作了概括,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發揮和發展了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包括:(1)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2)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必鬚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的觀點;(3)關於在經濟文化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觀點;(4)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的觀點;(5)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觀點;(6)關於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的觀點;(7)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重要特徵的觀點;(8)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兩個基本點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的觀點;(9)關於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實現國家統一的觀點;(10)關於執政黨的黨風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觀點;(11)關於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外國共産黨和其他政黨的關係的觀點;(12)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佈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同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回顧和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發展歷程,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一國兩制”等九個方面,概括總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並且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産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

  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主題和靈魂,鄭重地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標誌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熟。中共十五大報告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鄧小平理論的獨創性貢獻:(一)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二)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三)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四)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報告還指出:“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是最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集中反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發展過程的鄧小平著作,早在1983年起就開始編輯出版了。當時,中共中央以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的名義編輯出版了《鄧小平文選(1975-1982)》。1993年10月,又編輯出版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收入了從十二大開幕詞到南方談話等代表作。1994年10月,又增訂再版了《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對鄧小平“在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已經提出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某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較充分的反映” 。1995年2月,還在《鄧小平文選》第二、第三卷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專題摘編(新編本)》。這些著作的出版,推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和普及工作。

  中共十五大以後,199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全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通知》。隨後,又組織編寫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理論問題學習綱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由此逐步展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醞釀和提出,是世紀之交、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兩次代表大會之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大事件。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的意見》。正是在這次“三講”教育活動中,隨着對鄧小平理論的深入學習,隨着對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歷程和基本經驗的初步總結,逐漸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紀念建黨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作了系統的闡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並強調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3年6月8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印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的通知》。同年7月1日,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一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絡、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講話還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新的實踐,提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關於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關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思想,關於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於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關於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

  為了適應全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2006年8月,中共中央還批准編輯出版了《江澤民文選》等當代文獻集。

  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最新成果,標誌着我們黨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上的重大理論突破。

  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裡的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同年10月11日至14日召開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即“五個統籌”的思想,並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中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胡錦濤在講話中,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2004年2月21日,溫家寶在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講話,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題,代表黨中央全面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精神實質和指導意義,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針。

  以後,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都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重要指導方針。

  中共十七大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深入闡述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關係,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係,同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關係,同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關係。報告還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創新成果。中共十七大以後,科學發展觀還在繼續豐富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五、總結歷史,開闢未來

  通過對“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的産生發展歷程的回顧,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緊密聯絡,相互支撐,共同發展,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表大會的基本內容,勾畫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鄧小平對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鄧小平文選》和《江澤民文選》是記錄“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形成發展最重要的文獻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表大會報告和中央全會形成的重要文獻,作為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集中體現,作為全黨智慧和全黨意志的高度概括,同樣是記載着“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形成發展歷程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完整地準確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理論體系。

  (二)“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是前進的、發展的、開放的。推動它們不斷發展的,一是解放思想,一是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貫徹到底,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做好理論創新這篇大文章。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和推動各項工作,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實踐創新。

  (三)“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的不斷創新發展,主要是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表大會報告以及中央全會上的決定和重要講話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來體現的。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的提出,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必然,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充滿生機活力的集中表現。它們的出現,不是對已有思想、觀點、論斷、舉措的簡單否定,而是對以往思想經驗的繼承發展。因此,我們在學習領會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的時候,不但要看文獻中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更要看文獻裏重申了哪些基本思想、基本觀點、基本論斷;不但要看它們新在什麼地方,更要看它們是怎樣從已有思想觀點中發展而來的。切忌一味求新,盲目求新,刻意求新,為新而新。

  (四)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不僅沒有否定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當代價值,相反還通過繼承發展使其當代價值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繼續起着哲學基礎的作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取得的建設成就,依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特別是調查研究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依然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寶貴思想財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治黨治國治軍中培育的優良傳統作風和革命精神,依然是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加強黨的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毛澤東思想作為鄧小平確立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它的立國之本的地位是必須永遠堅持、毫不動搖的。

  同時,我們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使毛澤東思想開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首先是時代特徵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科學地回答了當代時代特徵、國際格局、開放戰略、外交戰略、國防戰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條件下的趨利避害、和平發展指明了方向。其次是發展階段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性轉折後,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作為新時期全部歷史經驗結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的重大理論觀點,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第三是理論認識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展開,用一系列緊密聯絡、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源於毛澤東思想,堅持毛澤東思想,又根據時代特徵、人民實踐和全黨集體智慧創造性地發展毛澤東思想,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當代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續發展,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責任編輯:杜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