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馬凱: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6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資源消費量急劇增加,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我國今後經濟社會發展應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産、流通、消費各領域各環節,通過採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發展模式。

  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和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資源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從資源稟賦看,我國是總量上的大國,人均上的貧國。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氣人均佔有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鐵礦石、銅和鋁土礦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種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資源稟賦與人口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是一個資源消耗強度加大的階段,更加劇了資源短缺的矛盾。近兩年我國承接發達國家産業轉移,又加大了國內資源的供給壓力。

  環境形勢更加嚴峻。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污染嚴重。農村畜禽糞便、水産養殖污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産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提高國際競爭力面臨更大壓力。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我國在出口産品結構中,初級産品和原材料仍佔較高比例,處於國際貿易分工的下端。資源消耗高、浪費大、利用率低是産品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企業和産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制約著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關稅壁壘作用日漸削弱,但包括産品能效和環境標準、標識、廢棄物回收、包裝等“綠色壁壘”在內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凸顯,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口産生了日益嚴重的影響。

  實踐證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受。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壓力,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實行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中央提出加快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總結、探索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在黨中央提出的“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的指導下,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能源增長翻一番支撐國民經濟翻兩番的目標。在優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我國資源綜合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在借鑒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成功經驗和總結國內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有關部門和地區開展了循環經濟示範試點,探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積累了經驗。

  當前我國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障礙。一是節約優先的方針未能很好落實,節約優先沒有很好體現到發展規劃、城市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規不健全,標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進資源節約的長效機制,資源性産品價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勵節約降耗的財稅體制不完善,融資渠道不暢,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不徹底,難以形成促進節約的有效激勵;四是缺乏技術支撐,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的能力不強,生産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還不能適應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節約意識不強,發展思路不對頭、消費心理扭曲、消費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大障礙。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以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為此,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節約型的産業結構、節約型的城鎮化模式、節約型的農業生産體系、節約型的消費方式,樹立節約型的思想觀念。

  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在需求結構上,要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雙輪驅動、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轉變;在産業結構上,要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經濟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經濟增長轉變;在生産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在資源利用方式上,要實現由“資源—産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提高、國民素質增強、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當前要全面推進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節約。

  構建節約型的産業結構。要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並做大做強信息産業,加速信息化進程;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實現傳統産業升級;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推進企業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的比重。開發區建設要充分考慮節約用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功能定位,促進區域産業合理佈局。加強重點行業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嚴格執行設計規範;加強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加強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構建節約型的城鎮化模式。城鎮化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資源。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積極保護耕地,提高單位住宅面積密度,改進建築結構,增加可使用空間,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合理配置居住區綠化用地,土地使用功能適當混合。合理規劃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建立城市立體交通系統。大力發展節能建築,推廣應用新型建築材料,推進建築廢物綜合利用;新建建築實行裝修一次到位,禁止二次裝修。發展城市集中供熱,有條件的要發展分佈式供熱;城市規劃要充分考慮水資源開採與補給的平衡以及供水與排水系統對節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區建設要配套雨水、生活廢水收集與處理回用設施,加快再生水利用,推行分質供水。建立規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因地制宜實施垃圾資源化利用。

  構建節約型的農業生産體系。大力發展集約化農業和生態農業,調整農業生産佈局和産品結構,不斷提高農業産業化和精準化水平,節約使用土、肥、水、電、種、藥等投入要素。繼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節能型農業機械,提高資源能源的産出效率;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生物農藥,從源頭上消除餐桌污染;推廣農産品深加工技術,提高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積極推進秸稈、牲畜糞便等農業廢物綜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處理,改善農村生存環境;大力發展沼氣工程並使之成為農村的補充和替代能源。

  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合理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住房、汽車等新的消費熱點在拉動消費結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鼓勵購買低油耗、低排量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節水産品和再生利用産品。禁止過度包裝,盡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産品。

  三、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將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堅持和實施節約優先的方針。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節約資源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意義,明確將“節約資源”與“控制人口、保護環境”並列為基本國策,將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把節約資源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把節約能源和資源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和深化稅收、財政、投資、金融等改革的重要內容。

  加快法制建設,加強執法監督。要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築節能、節約石油以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建立執法責任制,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要加快國家標準制度體系的建設,制定和完善各類産業標準、行業標準和産品標準,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對重要礦産資源開發,實行嚴格的開發準入條件;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産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工業耗能設備、機動車、家用電器、照明器具等強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的設計規範,提高建築的節能標準。完善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定額標準。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強制淘汰制度,重點耗能産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新建建築的準入制度,生産者的責任延伸制度等。

  完善促進資源節約的政策體系。加快完善自然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資源性産品與最終産品的比價關係。積極調整水、熱、電、天然氣等的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充分運用價格機制調控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社會建設的財稅和收費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鼓勵使用節能節水減免稅産品的優惠政策和鼓勵發展節能車型與加快淘汰高油耗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完善資源性産品進出口的稅收政策。公共財政要加大對政府資源節約管理和政府機構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再生資源回收處理收費制度。完善礦産資源補償費制度。建立和完善企業生態恢復、破壞修復責任制度。對一些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工程項目和技術開發、産業化示範項目,政府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

  加快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包括減量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延長産業鏈和相關産業鏈結技術、“零”排放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努力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堅持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工程應用科技的開發,將其納入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産業化發展規劃。

  促進機制創新,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建立信息發佈制度,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及時發佈國內外各類資源節約信息,引導企業挖潛改造。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産品,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産品的研發。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同時,建立節能投資擔保機制,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擔保,促進節能技術服務體系的發展。推行節能自願協議,即耗能用戶或行業協會與政府簽訂節能自願協議。

  此外,還要廣泛開展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和中小學生的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責任編輯:杜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