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科學發展觀:指引“十一五”創新實踐的理論基礎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4日 1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科學的理論繪就宏偉的藍圖,科學的理論指導偉大的實踐。

  五年前的金秋十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四年前的陽春三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了“十一五”的發展目標。四年多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通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十一五”規劃的90%以上的目標都已經實現甚至超額實現。這是我們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爭取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而譜寫的壯麗史詩。

  “十一五”規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科學發展觀由理念轉化為實踐的第一份五年“路線圖”。規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到“十一五”工作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上,融入到“十一五”發展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上,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工作部署和具體實踐中。作為新世紀新階段指導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科學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勝利完成“十一五”的各項任務,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十一五”時期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回顧“十一五”,前四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平均增速快1.6%,比世界同期平均增速快8.2%。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又增長11.1%,預計全年增速不會低於9.5%。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經濟年均增速高於10%,遠高於經濟增速預期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也超額實現。“十一五”的五年,我們不僅經濟增速領先全球,而且經濟效益和綜合國力也大幅提升。到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5%,比2005年上升3.6個百分點;在全世界500種工業産品中,220種産品我國産量世界第一,裝備和電子信息産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當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072.7億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從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所産生的神奇力量。

  “十一五”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收入方面,2006年-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8.2%和10.2%,都高於“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年均增長5%的目標。在教育方面,全國城鄉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在醫療方面,新醫改方案惠及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全國12億以上的人口,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也籌備就緒。在住房方面,中央出臺了最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並啟動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就業方面,2006年到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100萬人以上,若加上2010年上半年新增就業638萬人,已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5年新增就業4500萬人的目標。雖然這些數字是枯燥的,但它們真實地記錄著“十一五”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十一五”時期我們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不僅強調發展要有全面性、整體性,而且強調發展要有協調性、延續性。規劃既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又確定了工業結構升級、服務業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任務;既對建設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性社會作出戰略部署,又確定了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又確定了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主要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和建設事業。為了改善民生,從2006年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廣大農民走上了減負增收的致富路;中央財政還拿出1859億元援助困難群體。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逐年增加,2008年突破萬億元,2010年可能超出1.6萬億元。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黨和政府先後將12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積極推進西部大開放,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逐步形成了東中西部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為應對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的壓力,“十一五”前四年我們通過廣泛宣傳、法制規範、政策引導、增加投入等措施,使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5.61%,草原沙化、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基本得到遏制。從沿海到內地、從塞北到江南、從城市到鄉村,神州大地處處涌動著科學發展的浪潮,一個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互動和永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或發展模式的大致輪廓和美好遠景,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攻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更加複雜的、深層的矛盾和問題,對自覺運用統籌兼顧的原則和方法,正確應對國際國內的各種風險挑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圍繞“十一五”規劃的宏偉目標,既總攬全局、統籌安排,又立足當前,兼顧長遠,著力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始終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切實把全體人民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特別是“十一五”後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南方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更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黨和政府果斷決策,出臺和實施了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不僅保持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首要推動力量,充分顯示了科學發展觀駕馭複雜局勢、應對風險挑戰的巨大威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是科學發展觀的實際運用,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檢驗。在這極不平凡的時間裏,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一系列風險挑戰,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不僅深入人心,成為幹部群眾的普遍共識,而且付諸實踐,成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時代進步的根本要求,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共同意願,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於即將到來的“十二五”,全國人民滿懷信心。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又一次勾畫了我國未來五年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開啟了科學發展的新航程。如果説“十一五”取得了輝煌成就,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征途上跨出了堅實的一步,那麼,站在新的起點上,“十二五”將在科學發展的大道上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為早日實現民族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礎。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部主任)

(責任編輯:杜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