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08年冷暖流交匯中國周邊外交關係(組圖)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7日 16: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世紀90年代初,漢城一旅行社職員正回答顧客有關到中國旅遊的問題。中韓兩國建交後,韓國要求來華旅遊觀光的人數明顯增多。本報資料圖

2008年,韓國模特身穿韓服,手捧福娃,為北京奧運會加油。本報記者 張旭/攝

  【述】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地理距離如此接近,但要跨越彼此的心理距離,也許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熊爭艷發自北京 最近幾天,走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街頭,人們見面問候時,常常會帶出一句“看演出了嗎?”

  一首原汁原味的烏爾都語歌曲《美麗的巴基斯坦》把全場氣氛帶向一個高潮。歌聲是從中國駐巴使館的宴會廳裏傳出來的。雖是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傳統歌曲,但聽中國歌手演唱還是首次。

  據説,由於演出空間有限,上至內閣議會,下到街頭巷尾,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

  同樣是在夜晚,12月18日,位於韓國首都市郊一山市的韓國國際會展中心張燈結綵,中韓歌手星光燦爛,共同出演音樂盛典“同一首歌”,博得了兩國觀眾的滿堂喝彩。

  “音樂外交”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個縮影。

  對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來説,歌舞昇平的畫面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回想30年前,這種盛況只在局部出現,而今,則是全方位的。

  從黑瞎子島到日本福岡

  過去12個月,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動可謂頻繁而深入。

  時隔10年後,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日本。5月,胡錦濤主席對日本的“暖春之旅”雖只有5天,但卻出席了55場活動,開創了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新局面。人們有理由期待,曾經歷冰凍的中日關係將從此春暖常在。

  年中,韓國新總統李明博訪華,兩國決定將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此後,同樣是兩位新當選元首——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裏,都把中國作為其出訪的首個目的地。中俄元首胡錦濤和梅德韋傑夫今年內的會晤更多達5次。

  年末,中日韓領導人聚首日本福岡,共商中日韓合作、國際經濟金融問題及共同關心的地區和國際問題。這是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首次在東盟“10+3”框架外單獨舉行的會議。

  “如此高密度、高級別的互訪,反映出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整體佈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成為中國外交重要的戰略依託。”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啟榮指出。

  不僅互訪,在邊界劃定、軍事合作等敏感領域,中國與周邊國家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9月,隨著中俄在黑瞎子島舉行兩國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式,兩國最終完全解決了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問題,掃清中俄關係的政治障礙。根據協定,黑瞎子島西側靠近中國的一半島嶼歸中國所有,這塊174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中國“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

  一直被世界認為“龍象之爭”的中國和印度,本月派出各自陸軍的精銳部隊,在印度貝爾高姆地區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攜手-2008”反恐聯合軍事演訓。這是兩個鄰國互信增強的極好注腳。

  堪稱當今國際社會最大難題之一的朝鮮核問題,今年也在主席國中國的斡旋下曲折前進。六方團長今年兩次聚首北京,就核設施驗證、提供能源援助等問題取得諸多共識。

  從關係重建到經營周邊

  事實上,中國對周邊外交重要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根本談不上什麼周邊外交,相反中國是捲入周邊軍事衝突最多的國家之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實行改革開放後,國內的經濟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這時,中國的周邊外交漸次展開,而實現與周邊國家關係正常化是其中的第一步。1989年政治風波後,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當中,西方大國紛紛制裁中國。此時,周邊發展中國家又成為中國外交的突破口。

  1989年,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利用出席日本天皇葬禮的時機,開展了一場成功的“葬禮外交”。斷交23年的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在東京宣佈就關係正常化達成原則意見。次年,兩國復交。作為東盟的龍頭老大,印尼與中國復交具有示範意義,並推動了中國與整個東盟的關係。

  “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放棄以意識形態劃界,與周邊國家關係恢復正常化,但真正重視周邊外交是在冷戰結束後,尤其是1989年西方對我們實施制裁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説。

  張蘊嶺指出,當時中國把很多精力放在周邊上,大環境不好,就要開拓小環境。當時的一項方針就是經營周邊,後來到了中共十六大,就把周邊關係確立為外交的首要發展目標。

  這一時期,針對涉及周邊的幾乎每一個熱點問題,中國都提出了合作機制或構建了對話平臺,推動了很多務實合作項目。

  中印邊界問題,建立了預防衝突的機制,以避免矛盾爆炸;南中國海問題,通過《南海行動聲明》,各方承諾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避免了衝突;朝鮮核問題,建立了六方會談機制,使敵對國家坐到了談判桌前;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第一次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建立有實際功能的地區組織,對防止分裂勢力、恐怖組織破壞穩定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在許多問題上,過去中國都是處於被動應付的局面,力圖被動地保住穩定的環境;而通過這些努力,使發生嚴重衝突的風險降低,可控度增強。我們有了一定的主動權,在主動構建穩定和平與合作的環境。”張蘊嶺説。

  和諧的環境不僅給周邊帶來無限商機,甚至在複雜敏感的邊界問題上都有所突破。中國與其14個鄰邦中的12個簽訂了邊界協定或條約,22000多公里的陸地邊界已有90%得到劃界。在海洋能源問題爭端中,中國同包括越南和菲律賓在內的一些國家在共同開發礦産能源問題上達成共識。

  鄭啟榮説:“應該説近年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是處在一個歷史最好時期。”

  老問題與新矛盾

  中國周邊外交日漸熱絡的同時,一些老問題還久拖不決,一些新矛盾也不斷暴露。

  首先是領土劃界問題。目前與中國在陸地邊界上存有爭端的國家只剩印度。兩國自2003年起建立了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談機制,儘管已會晤12次,但進展緩慢。

  “中印邊界的爭端是兩國關係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確實影響了兩國各方面關係的發展,包括安全關係、戰略信任、軍事關係,甚至影響到經濟貿易合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説。

  歷史問題還在經常困擾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因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帶有軍國色彩的靖國神社,中日關係降到“冰點”,兩國領導人五年沒有會晤。儘管後來兩國領導人通過“破冰之旅”、“暖春之旅”,使中日關係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但日本內部對那段戰爭的認識態度卻沒有統一。

  民族情感衝突也成為中國和周邊國家間不可回避的問題。今年5月發生四川大地震時,韓國網民的惡意留言傳到中國後,中國部分民眾的反韓情緒高漲。與此同時,網上出現一些稱韓國媒體主張“孫中山有韓國血統”等毫無根據的假新聞,再次刺激了中國人的神經。但更讓中國民眾震驚的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十天,韓國SBS電視臺偷拍並播放開幕式綵排細節。中國的互聯網上持續多日瀰漫著憤怒情緒,網民們在要求“封殺”SBS的同時,很自然地想到了近年來與韓國的一系列“文化之爭”,如韓國爭搶針灸標準、將端午祭算做韓國文化遺産等。

  如果説領土劃界、歷史問題、民族情感等問題涉及的不過是中國與他國的雙邊矛盾,那麼朝鮮核問題則牽動著東北亞多個國家。儘管利益攸關的六個國家已談了五載六輪,但一旦進入核驗證和能源補償這樣的實質性問題,談判就仿佛陷入泥潭,難有進展。

  另外,作為非傳統安全威脅,猖獗的恐怖主義也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嚴峻挑戰。在“911”事件後,一些恐怖分子通過中國與阿富汗、印度接壤地區,向中國境內滲透,“東突”分子在邊境和新疆活動頻繁,中國與周邊國家攜手打擊恐怖勢力的任務越來越繁重。

  【策】在周邊還需深耕細作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中國周邊外交下一步提升的空間在哪?中國與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出現的情感隔閡,怎樣能消除?

  朱鋒(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中國周邊外交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將“政經分離”變成“政經合一”。中日、中韓、中印關係都有這樣的苗頭,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欣欣繁榮,但政治關係卻要複雜得多。

  現在中國周邊外交最根本的是要與周邊國家確實建立起政治上的互信、戰略上的互惠。未來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戰略定位。我們一向對周邊國家實行睦鄰政策。但這裡存在的問題是,周邊國家很多,種類不同,與中國的利益緊密度有差別。

  中國的周邊外交要“深耕細作”。不能只有一些概念性的原則。我們要根據國家大小不同、情況各異、與中國利益關係的差別,對不同國家確立基本的戰略目標。現在雖然有一些定位,但還是口號性的。比如,戰略夥伴、戰略協作、戰略合作,這些定位到底有什麼不同?周邊外交應該有短、中、長期的戰略定位。落實到具體方麵包括,定位説明到底是什麼關係,大的方面怎麼去實現,細節問題如何去做。中國外交缺乏個性,比較平穩、靈活,但缺乏實際戰略運作能力。

  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更要著眼本地區來共同應對危機。中國一直堅持睦鄰、善鄰、富鄰政策,現在應該在區域經濟合作面前,進一步推動實質性合作。

  藍建學(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學者):

  今後應該著手培植中國周邊利益共同體,包括經濟互惠互賴,地區安全共享開放,政治上互不干涉,但要強調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類似中日、中韓之間形成的情感隔閡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在國際體系中,每當出現一個新的力量中心,就必然要面對別國的民族情感。我們要以中國的發展,帶動其他國家發展,使他們受益,這樣感情就會變化。

  另外,中國走向世界過程中,國力成長過程中,註定要面對這些問題,只能也必須坦然面對。不能因為別人恐懼,自己的發展就束手束腳,同時要承認自己在成長,有這樣那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