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求是:正確處理收入分配差距等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7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登了署名陳奎元的文章《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文章提出,人民內部矛盾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如不及時正確處理,就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文章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加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因此,人民內部矛盾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如不及時正確處理,就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文章指出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是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凸顯。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當前比較突出地表現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中國現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形式並存的分配方式,因此,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必然會出現差別。目前表現在收入分配上的人民內部矛盾之所以比較突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説是中國實行體制轉軌的必然結果。解決這類矛盾,只能通過持續發展經濟,繼續深化改革,決不能回到改革開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文章強調,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在現階段雖然不可避免,但這種差距不能過大,否則就會加深人民內部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原則。當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有所縮小,反而趨於擴大,這種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

  文章稱,群體性事件多發頻發是人民內部矛盾的突出表現。隨著經濟發展,部分城市擴建以及一些大型建設項目如鐵路、機場、高速公路、大型水庫等的興建,在徵地、拆遷、移民安置等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日益增多,成為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突出表現,也是一些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城市擴建和大型建設項目的興建,雖出於經濟建設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但畢竟損害了部分群眾的暫時利益,如果補償不合理,安置又不到位,加上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方式簡單、作風粗暴,就容易引發群眾的不滿情緒,甚至出現嚴重對立。捲入群體性事件的多數群眾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應該按照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嚴格區分矛盾性質,予以正確處理。

  文章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研究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要探索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方法,要把對群眾的教育説服和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結合起來,要在體制機制的創新上下工夫,最根本的是要端正對人民群眾的立場和態度。要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多做順民意、解民憂、得民心的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以及對自己生活狀況的滿意度,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人民群眾同黨和政府的隔閡。

  文章最後強調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著力做好的幾項工作:

  第一,進一步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不斷提高經濟實力。經濟發展了,實力增強了,就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打下了牢固的物質基礎,許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較容易解決。

  第二,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調節利益關係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使社會不同利益群體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這種調節不是“抽肥補瘦”,而是通過經濟、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種手段,逐步理順不同社會群體在收入分配上的關係,使這種關係保持在一個相對公平、相對合理的範圍內,防止因分配失衡而使利益矛盾激化。

  第三,認真傾聽人民群眾合理訴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在對待徵地、拆遷、移民安置這一類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一定要慎之又慎。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特別是在第一線直接面對群眾的基層組織和工作人員,一定要耐心細緻地做好工作,設身處地多為群眾著想,要看到他們利益訴求的合理方面。處理群體性事件,還要有正確的政策,必要時還要立法。

  第四,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切實改善民生。改善民生不僅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水平。增加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投入,特別是增加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投入,進一步解決農村群眾入學難、看病難的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發展,使需要幫助的群眾能及時得到幫助,使因重大自然災害而蒙受巨大損失的群眾能得到及時救助和妥善安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