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以人為本”的博物館將助力多元和諧社會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9日 15: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

  8日,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主旨報告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6位來自國際博物館界的權威專家就大會主題“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各抒己見。諸位專家在發言中不約而同地把“人文關懷”視為博物館存在的核心意義。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在發言中説,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益性文化設施,肩負著文化對話、提倡尊重理解、保存文化多樣性的使命,同時也是人們放鬆心態,恢復心靈寧靜的港灣。博物館展示應由重“物”轉變為人、物並重,讓人們在參觀中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環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他表示,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是博物館展示的一次成功實踐,也是一次方法的啟迪。博物館需要由傳統的封閉性走向開放,不僅成為收藏、展示、研究的場所,也要成為交流的平臺。它是城市文化的承載者,記錄過去,展望未來。城市文化與博物館文化繁榮互動,將讓城市人走向理性、深沉,擁有更強大的文化活力和民族凝聚力。

  歐洲議會教育、文化、遺産總幹事加布裏艾拉巴塔伊尼德拉戈尼在當天的主旨報告中説,諸如社會移民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增加,給社會政治經濟均帶來挑戰。

  加布裏艾拉曾在2005年負責籌備國際上第一個“跨文化對話白皮書”,探討不同文化開展對話、分享空間的重要性。在發言中她表示,博物館和遺址是集體文化記憶的濃縮,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使這些交流障礙不再。但信息發佈的增加不是文化交流的充分條件,更重要的是公眾能否融入進去,獲得參與度和認同感。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人類學教授盧爾德阿裏斯佩也闡述了博物館如何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做出貢獻。中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則強調,借助現代科技,可以實現文化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和諧發展。

  國際博協前主席、馬裏共和國前總統阿爾法科納雷在發言中,把本屆大會稱作“有分水嶺意義的大會”,它強調把人作為博物館展示的重心。他溯源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各屆博協大會的主題,並表示,當代社會的挑戰決定了博物館學的多學科性。人們不僅要把博物館視為收藏、展示、研究的場所,更必須思考如何通過它更好地實現教育、溝通、交流,確保人類文化的平等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