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青年日本觀調查:情感上拒絕理性上認同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8日 1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小康》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中日關係的多事之秋進行的這一調查,顯示出一些耐人尋味的結果,也許,中國人看日本,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憤青”

  2010年秋,中日關係的多事之秋。

  在過去的兩個月裏,可感知的對立情緒因撞船事件和釣魚島領土爭議而在中日兩國間持續蔓延。當《讀賣新聞》于10月初就日本民眾的對華態度進行調查時,84%的參訪者説他們“不信任中國”,89%的人認為中國在撞船事件後的反應“過分”,94%的人表示中國要求日本道歉和賠償的做法“不可接受”。

  同一時間的中國,共計46.29%的參訪者認為日本“不可信”,65.20%的人表示“當中日關係出現問題時”將“基於客觀中立的立場,就事論事進行評價”,52.08%的人認為“目前中國人在評價日本和日本人時帶有偏激的民族主義情緒”。

  這些數據來自《小康》雜誌于9月27日至10月17日間進行的“當代中國青年的日本觀”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在全國範圍內選取樣本,並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296份,西部、中部、東部各地區的樣本量所佔比重分別為16.59%、28.86%、54.55%;參訪者年齡介於15歲至35歲之間,其中80.17%的人為高中生和大學生,79.71%的人正在或曾經接受大學本科及以上水平教育。

  調查結果,透露了一些不常被説到的事實。

想到歷史,未必反日

  提及日本或日本人時,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沒有懸念,67.75%的參訪者選擇了“中日曆史問題”。那麼,首先想到歷史問題又意味著什麼?

  一種在日本由來已久的説法認為,日本和日本人給多數中國人以如此聯想,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長期進行反日教育。對此,大部分參訪者並不認同。他們的總體感覺是,“學校教育還比較客觀”,而家庭教育和媒體信息倒是影響頗大。

  事實上,歷史記憶之於當代中國年輕人並不必然導致反日情緒。今年大學畢業的張瑩認為,“歷史總會遺留一些問題,我們沒有必要糾結于這些問題,更不應該以激進的態度去面對。”山東大學研究生樊祎則表示,她願意相信一位日語老師説過的話,那位老師説“如果沒有那場戰爭,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良的。”

  與此結論有些關聯的數據是,在回答“您對日本和日本人抱有怎樣的情感”時,共計47.92%的參訪者表示“非常厭惡”和“比較厭惡”,42.98%的人表示“沒有特殊感覺”,另有共計9.10%的人表示“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

  就職于一家日資企業的周健新也不同意“反日教育説”,不過他認為中國在宣傳日本對華善舉方面過於低調,“我們的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都是日本ODA援建的,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

  周健新提到的ODA,即“官方發展援助”(ODA: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是日本官方機構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的有償和無償的經濟、技術援助。自1980年對華ODA啟動至2008年援助停止,日、中兩國政府簽署的ODA協議金額總計超過300億美元,北京地鐵、中國電氣化鐵路等項目都曾受益於此。如周健新所言,本次調查中,在回答“您是否知道日本曾為中國提供‘官方發展援助’以及日本ODA在中國的援建項目”時,51.62%的參訪者表示“完全不知”,38.89%的人表示“聽説過”,9.4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在日本,有人根據這樣的事實抱怨中國“不領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呂耀東副研究員卻不以為然,“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曾明確表示,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日本政府和人民對中國建設的支持與幫助,我們對日本的友好行為顯然是承認的。另外,為什麼日本強調的事我們就必須讓年輕人都知道?何況ODA本身就帶有戰略性目的。”

  就軟實力擴張戰略而言,強化中國人對ODA的認知確實有助於提升日本的在華形象。樊祎承認,了解ODA後,她對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變,“我會希望這樣的行為更多”。清華大學學生吳疆也表示,“知道後感覺日本有些人對中國還是比較好的”。

  然而,更多參訪者在了解ODA後,或者認為絕非只為友好那麼簡單,或者傾向於將ODA與日本未對中國進行戰爭賠償一事聯絡考慮,因之得出“難道不應該嗎”的結論。“我對日本的態度沒有改變”,清華大學研一學生羅小武説,“如果沒有利益的話,日本是不會這樣做的。”他的同學章朔認為,“日本的姿態太高了,是不是把我們當成接受施捨的國家了?”

  “ODA沒有讓我減少對日本的負面感覺”,曾經在日企工作過兩年的劉希鵬説,“在日本端正歷史態度之前,我對日本的看法不會有什麼改變。我感覺日本人很虛偽,所以就算他們做了好事,也不一定是出於好心。”劉希鵬表示,提到日本,他會首先想到“侵略中國”,不過他對日本人另有三個深刻印象,除了虛偽,還包括敬業和團結。事實上,本次調查的部分參訪者也表示首先會想到日本人的某些特點,其中,選擇“積極的民族性格”者佔樣本總量的4.17%,選擇“消極的民族性格”者佔4.40%。

  關於團結,幾乎所有在日企工作的參訪者都會提到一個事實——若非特殊原因,日本公司只會購買日本公司的商品和服務,儘管同樣的東西如果由中國公司提供會便宜很多。劉希鵬説,他曾服務的日本公司將供應商分為三類:中國的、外國的和日本的,而日本的供應商總是首選。

情感上拒絕日本,理性上認同日本

  除敬業、團結外,日本人的嚴謹、細緻、講禮貌、高素質,以及日本的科技産品、流行文化等也給中國青年留有深刻印象。就職于一家日本銀行的王燾説,提到日本或日本人,他會首先想到國民素質,原因在於“國人素質實在堪憂”,以及每天看日本人等出租車、乘電梯與幾個月來看世博園照片産生了強烈對比。

  一位記者表達了與王燾相同的觀點,她説她在日本工作的表姐有一次騎自行車撞到了一位日本老人,沒想到這位老人竟然向她的表姐連連道歉,並且表示自己妨礙了其表姐騎車,以至其表姐不知所措。“如果事情發生在中國,結果應該不是這樣”,這位記者如此猜測。

  就讀于悉尼大學的劉晶晶説,她對日本的“喜歡多於厭惡”,而她的“喜歡”又多與日本流行文化有關,“從小就看《阿童木》、《一休》、《花仙子》,印象很深。後來看‘大河劇’,感覺日本的影視作品很細緻,相比而言,中國的顯得很粗糙。”

  “我很喜歡日本的動漫,感覺比中國的動畫片更能吸引中國孩子”,張瑩認為,“這種吸引力甚至已經起到了文化侵略的效果,雖然日本未必有這樣的計劃。”

  “我不喜歡日本,但日本的科技産品很吸引我”,劉希鵬的解釋是,“因為精緻、漂亮,而且非常先進”。“單從科技角度來説,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比我們領先很多”,羅小武説。

  基於這些個案的結論是,日本的文化、科技産品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年輕人的生活,而這“某種程度”也許就如王燾所言,“中國人離不開日貨,離不開日本。”事實上,每當中日關係遭遇波折時,“日貨”都會成為變成一個敏感詞。“當中日關係出現問題時,如果您認為責任在日本方面,那麼您最有可能做出怎樣的回應”,回答這個問題時,30.86%的參訪者選擇了“拒絕購買日本的商品、服務”。

  “我身邊有很多人常説要抵制日貨,但僅僅是發泄一下情緒而已。喊幾聲抵制日貨一點都不耽誤他們使用日貨”,一位職業攝影師以自己為例解釋道,“讓我放棄尼康、佳能的相機去用一個國産品牌,這不現實。”他説這不僅是因為日本做得好,還因為中國做得不好,“其實我感覺很多事都是這樣。”

  於是面對日本,中國人給出的評判就顯得有些糾結。在回答“您對日本的感性印象與理性認知是否一致”時,38.13%的人選擇了“有差異,負面的感性印象,正面的理性認知”, 2.31%的人表示“完全一致,皆為正面”,29.28%的參訪者表示“完全一致,皆為負面”,11.25%的人選擇了“有差異,正面的感性印象,負面的理性認知”,另有19.03%的人回答“説不清”。而若僅就理性層面而言,本次調查中對日本有正面認知(共計40.44%)與有負面認知(共計40.53%)的參訪者數量則大致相當。

  “如果拋開民族感情,我喜歡日本”,很多選擇“負感正理”的參訪者如此表示。

  影響中日關係的關鍵詞:領土、歷史、經濟

  對於這樣的現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問題學者頗感憂慮。“我們在經濟上依賴日本,而且我們有太多人太喜歡日本,有的人沒有自己的立場就會産生自卑心理。”不久前,這位學者曾到日本訪問,她説“日本的科技、軍事實力以及整個民族對戰爭的渴望跟他們宣傳的完全不一樣”,而國人對此知之甚少。

  不過,呂耀東副研究員卻不這樣以為。“我們的年輕人接受日本的流行文化,並不意味著他們否認日本的侵略歷史,日本的歷史錯誤也不會被動漫掩蓋。中國年輕人有這個分辨能力,我對他們有信心。”

  兩位專家的觀點,在本次調查中都能找到論據。

  或許“有太多人太喜歡日本”,不過多數參訪者(68.36%)並不認為日本人對中國態度友好,而這或許也會影響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感覺都是相互的”,劉希鵬説。

  您認為未來那些因素可能對中日關係産生重要影響?在回答這道多選題時,“領土問題”(27.93%)、“歷史問題”(20.29%)與“經濟競爭、資源爭奪”(20.17%)獲得最多認同。然而對於如何化解“歷史問題”的負面影響,參訪者間卻存在爭議。

  關於中日未來,儘管“領土問題”和“經濟競爭、資源爭奪”等結構性問題被參訪者認定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不過在回答“您認為中日兩國的利益從根本上來説是……”時,認為“互利相容”和“相同之處多於衝突”的參訪者總比例還是略多於選擇“衝突多於相同之處”和“完全衝突”者之和。

  於是在被問到“您對未來五年內的中日關係預期如何”時,35.30%的參訪者相信“有所改善,雙方將增進互信並進一步實現互惠互利”,27.64%的人認為“沒有明顯變化”,22.74%的人預期“前景悲觀,雙方關係將會惡化”,另有14.32%的人表示“説不清”。

  樂觀者較悲觀者相對多些,不過考慮到兩位專家的兩種思路,又難説樂觀的未來是誰的未來。(《小康》記者 張旭)

  提及日本或日本人時,您首先會想到

  中日曆史問題67.75%

  科技産品 7.87%

  文化時尚 7.64%

  消極的民族性格 4.40%

  積極的民族性格 4.17%

  其他3.01%

  經濟發達 2.62%

  與中國“一衣帶水,同文同種” 1.31%

  風景秀美,重視環保1.23%

  您認為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是否友好

  否 68.36%

  不知道24.15%

  是 7.49%

  您認為日本是否可信

  取決於踐諾或欺騙可能對日國家利益的影響 36.58%

  不可信,特別是對於中國 32.25%

  不可信14.04%

  説不清12.04%

  可信4.55%

  可信,特別是對於中國0.54%

  中日關係出現問題時,如果您認為責任在日本方面那麼您最有可能做出怎樣的回應

  拒絕購買日本的商品、服務 30.86%

  輿論譴責 19.52%

  與中國政府立場保持一致,聽從政府的建議 35.88%

  不做任何回應9.03%

  説不清4.71%

  您對日本和日本人抱有怎樣的情感

  沒有特殊感覺42.98%

  非常厭惡 26.85%

  不做任何回應21.07%

  比較喜歡 8.10%

  非常喜歡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