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觀察:民族文化要“活態”保護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12: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現代化浪潮已逐步滲透到各民族,民族文化發生了變遷,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各民族如何發展文化?如何利用好文化資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如何保護各自的特色文化?

  近日,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學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召開。多名民族學專家就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

  傳統受到“時尚”衝擊

  甘肅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王建民提出,民族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然消失的速度在加快;此外,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對民族文化的衝擊和消解問題也愈發突出。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楊源曾多次深入鄂倫春族主要聚居地開展田野調查,發現鄂倫春族的文化特性和傳統工藝正漸漸消逝。在2009年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大展”的展示活動中,“鄂倫春族樺皮器已用現代膠水黏合代替了傳統樺皮器製作工藝中最核心的縫製工藝。”

  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石開忠是侗族人,他以侗族大歌的例子説明了現代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衝擊。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流傳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石開忠説,侗族大歌“火”了之後,侗族年輕人應邀在電視上表演,因為舞臺需要,常常會加入一些舞蹈動作,甚至換上鮮艷的表演服裝,原生態的民族歌舞被改變了“模樣”。“年輕人表演回來之後,還常常勸導父母‘創新’,認為真正的侗族大歌就應該是電視中的樣子。”

  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受到“時尚”文化的衝擊,並非個別現象。在民間美術領域中,根據2008年底完成的《全國工藝美術行業調查報告》,全部1865個工藝美術品中,生存困難的536個,佔28.74%;瀕危的253個,佔13.57%;停産的117個,佔6.72%。

  這些衝擊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就是傳統文化或民間工藝“後繼無人”。重慶文理學院副校長譚宏認為,很多年輕人,在普遍的西化趨向、“哈日”、“哈韓”潮流中,對本民族的藝術喪失了最起碼的文化自信心。這擠壓了很多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培養傳人,找準路子

  如何更好地保護並傳承各民族的文化?楊源還認為,首先要保護和培育文化的傳承者,尤其要關注“一老一少”:“一要保護掌握著傳統技藝的老人,為其提供傳授製作技藝的條件,並對其掌握的技能和本人基本情況做詳細記錄;二要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並能夠利用傳統技藝生産文化産品,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使年輕人掌握的傳統技藝成為謀生手段。”

  楊源還認為,“應該倡導傳統技藝進校園,在中小學開設傳統技藝課,比如剪紙、剪樺皮藝術的學習和創作,幫助青少年了解並熱愛本民族文化。”

  石開忠則認為,關鍵還要因地制宜,找准保護的“路子”。據他介紹,在貴州省從江縣有座侗族鼓樓,申請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之後,卻陷入“兩難境地”。原先,當地民眾在樓裏面生火,驅趕樓頂的麻雀,鼓樓頂部才不至於長草發黴;如今,“升級”為文保單位,實行靜態保護,不讓進,也不讓生火。“以前可以保護50年,現在只能保護20年。”

  在石開忠看來,“兩難困境”同樣存在於民族地區旅遊産業的開發。“我們也很矛盾,旅遊業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確實對當地的傳統文化會造成或多或少的衝擊。”

  湖北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劉瓊對於這個問題,顯得比較樂觀:“作為旅遊開發吸引物——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所利用的正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部分,差異性越大,就越具有旅遊吸引力。”因此,合理髮展旅遊産業,有利於民族地區挖掘、發展和傳承特色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展示著一個地方民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一個民族文明寶庫中的稀有資源和資本。譚宏認為,除了通過收集、整理、保存物質性的載體或通過記錄、複製手段將其物質形態化以外,要確保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更重要的在於通過“活態”的方式在人、群體、區域或社會中得到現實的延續和發展。(陳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