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戈壁上生長綠色希望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4日 06: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烏恰縣瑪依喀克設施農業基地。

  本報記者 馬國英攝

  【背景介紹】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處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東部,天山南脈、崑崙山北坡在此交匯,山地面積佔90%以上,素有“萬山之州”之稱。人口53萬,主要聚居柯爾克孜、維吾爾、漢、塔吉克等11個民族。耕地面積僅49萬畝,人均耕地0.95畝,而戈壁荒灘近1000萬畝,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困難。建設繁榮之州、活力之州、希望之州,是克州各族群眾的共同願景。

  苦寒貧瘠的戈壁荒灘,變成良田沃土;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煥發無限生機。

  走進南疆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你會為這裡發生著的變化欣喜感動:連片的大棚在高原上建起,裏面瓜菜翠綠欲滴、花卉吐艷飄香,昔日的牧民放下羊鞭,有的走進溫室學起現代種養技術,有的走出大山到外地務工掙錢,回家蓋起新房子……

  知道了變化的發生經過,才能理解農牧民的喜悅由來。

  “種地沒有土,放牧沒有草,老百姓口袋裏沒有錢。”這是克州生産條件的真實寫照。為走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十一五”期間,克州黨委、政府立足州情探索試點,確立發展“三業一齣”的思路,大力發展包括設施農業、特色林果業、現代畜牧業的“戈壁産業”,鼓勵外出務工,變戈壁為資源,向荒灘要效益,靠創新找出路。

  克州黨委書記閆汾新説:“戈壁産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偏遠貧困地區農牧民的生産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促使當地走出一條不拘泥于傳統的致富新路。

  發展“戈壁産業”,溫室大棚成了農民增收的“金窩棚”

  【鏡頭】

  1000多座大棚排列得整整齊齊,蔚為壯觀,大棚裏生菜簇擁生長,芹菜齊頭向上,小西紅柿挂滿枝頭,各種盆花五顏六色……走在阿克陶縣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裏,你會忘記此時正身處戈壁深處。這裡計劃在5年內建起4萬座大棚。

  阿克陶縣玉麥鄉九村村民沙吾提玉麥爾,以前收入靠種小麥、苞米,一家4口人只有兩畝多地,經濟困難。今年,他承包了6個大棚,兩個種草莓,兩個種空心菜,剩下兩個種生菜和芹菜,一茬菜就收入6萬元。

  雪山腳下,戈壁灘上,從阿圖什到烏恰,從阿合奇到阿克陶,一排排大棚建起,一片片綠色延伸。

  “我們利用戈壁上的石頭建大棚,沒有水,就搞滴灌;沒有土,就搞無土栽培和少土栽培。”當地的鄉鎮幹部介紹説。記者在烏恰縣的瑪依喀克設施農業基地看到,各種蔬菜都生長在用河沙、爐渣、棉籽殼和羊糞混合而成的“培養基”裏。

  這些大棚全部由政府投資建設,承包給農牧民種植,或者由村幹部承租,雇用農牧民來邊打工邊學習技術。有的縣對貧困戶第一年還提供種苗、免除租金。各個縣市都成立了配送中心,大棚出産的蔬菜由中心統一收購銷售,拓展市場。

  克州農牧民中少數民族佔90%以上,前兩年試點設施農業,大家不敢嘗試——“拿水澆石頭,能長出東西來嗎?”為此,州裏和縣裏聘請專家對農技人員和蔬菜種植大戶進行現場授課,還選派幹部包農戶、包大棚,面對面地宣傳、手把手地傳授種植技術。幾茬菜收過,申請承包大棚的就多了,還把大棚稱作“金窩棚”。

  大力推廣設施農業的同時,克州以戈壁荒灘為依託,發展適合當地氣候、光熱、水土等資源特點的核桃、紅棗、沙棘等特色林果業;發展雞、鴨、雁、鵝、鴿等養禽業和特色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設施農業、特色林果業、現代畜牧業這“三業”,構成“戈壁産業”。克州發展“戈壁産業”,幫助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産業升級。

  “戈壁産業”給克州農牧民真正帶來了實惠。2008年啟動,到2009年全州設施農業面積就達6908畝11040座,其中戈壁溫室大棚700座,出欄肉禽130萬羽;到2010年底,全州預計新增特色林果業面積3萬畝,建設戈壁少土栽培溫室大棚5000畝,養禽規模達到200萬羽。

  組織勞務輸出,更多農牧民走出大山融入市場

  【鏡頭】

  尋著電鑽、電鋸聲走去,一幢維吾爾族風格的新居呈現在眼前:裝飾精美的屋檐、門廊,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配套齊全的格局……“這是我家新蓋的房子,一共16間,今年庫爾班節前就能搬進新房了!”阿克陶縣玉麥鄉五村村民依明艾山自豪地介紹。

  今年52歲的依明艾山家能致富,主要受益於縣裏組織的勞動培訓和外出務工。依明艾山的女兒熱汗古2007年參加了縣裏培訓,由縣裏組織到浙江慈溪雙源紡織廠上班,很快成長為車間組長。在熱汗古的帶動下,1年多來從玉麥鄉有140多人到慈溪務工。“女兒幹得好,我又讓兒子參加培訓,外出務工。”依明艾山説。

  阿克陶縣玉麥鄉全鄉2萬人,以務農為主,但人均只有1.7畝地,農民增收空間小。從2007年開始,縣裏組織外出務工,玉麥鄉的農民開始走出去。在疆內,全鄉今年有7200人次出去打工;在疆外,全鄉目前常年有300多人在“長三角”地區務工,最近還要有100多名男工到浙江慈溪的一家洗衣機廠工作。

  在依明艾山家參觀新居時,正好他女兒熱汗古打來電話,説剛剛發了2000元工資,準備和姐妹們一起寄回來,總數有10萬元左右。

  和玉麥鄉的農民一樣,克州的農牧民越來越多地離開馬背、走出大山、融入市場。2009年,全州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就超過1億元。據統計,2003年—2009年,全州共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6.25萬人次,勞務輸出人數以平均每年27.9%的速度遞增,實現勞務創收3.87億元。

  農牧民走出去,離不開教育培訓。據了解,務工前期培訓主要在鄉鎮舉行,從縣司法局、中小學等單位選派教員,進行為期1個月的雙語、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和用人企業簽訂勞務合同之後,縣鄉派出幹部跟班,負責協調飲食起居和日常管理。“如今,勞務輸出已經由縣鄉組織發展到經紀人運作,政府部門主要負責務工人員的服務保障、權益維護。”玉麥鄉副鄉長週全説。

  眼下,伴隨著新一輪援疆熱潮的興起,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這也為克州農牧民務工提供了新的空間。

  堅持民生優先,産業扶貧讓牧民能安居還能致富

  【鏡頭】

  黃墻紅瓦的抗震房,電、自來水、沼氣齊備,雞鴨在院子裏覓食,牛羊在暖圈吃草,屋後不遠處還有2畝葡萄園,好一派恬靜閒適的田園圖畫。阿圖什市阿扎克鄉庫蘭奇村63歲的維吾爾族老漢阿布來馬木提,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他家。

  今年開春,阿布來馬木提一家沒花分文,搬進了嶄新的抗震安居房,50多平方米,庭院1畝多。他還有幾畝責任田,預計今年種地和果園能收入9000元,家禽和羊能賣3000多元,年收入過萬元。

  像庫蘭奇村這樣的安居小區或者新村,在克州還有許多。

  烏恰縣的瑪依喀克生態移民基地,按照“三通”(水、路、電)、“四有”(住房、草料地、暖圈、林地)、“五配套”(學校、商店、文化室、衛生所、技術服務站)的規劃建設,計劃搬遷定居牧民2000戶1萬人。目前,已搬遷定居400戶近2000人,戶均有一座大棚、一個沼氣池、一個暖圈、一片林地和30畝草料地。“讓牧民定居,還要讓牧民致富,要將定居納入發展‘三業一齣’統籌規劃佈局。”烏恰縣委書記范寶軍説。

  在“整村推進”方面,克州4個縣市有192個村被確定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目前已有124個重點村達到了“整村推進”驗收標準。

  “不能讓牧民既守邊又守窮。”阿克陶縣委書記金平鈺説,“民生優先,等掙上錢再改善,要等到何時?必須加大投入,儘快改善。在富民安居項目上,欠債也要加快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走在克州城鄉,看到當地最好的建築、最好的環境是學校和幼兒園。當地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小手牽大手走出大山”。目前,“小學辦到鄉村、初中辦到縣市、高中辦到州”的辦學目標基本實現。

  堅持民生優先,公共財政支撐,克州社會事業不斷取得進展。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拓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對於農村的無勞動力、無生産資料、無收入來源、有孩子上學的“三無一有”家庭,克州採取進城安居政策,為這類家庭解決城市戶口,提供廉租住房,納入城市低保、養老和醫保,子女上學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待遇。據介紹,“三無一有”家庭進城安居政策將為1萬多戶、5萬多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找到出路。

  今年,克州緊緊抓住新一輪援疆工作啟動的機遇,將富民安居工程納入克州“十二五”規劃,扶貧開發將更有作為。

  實現可持續發展,解放思想科學謀劃贏得發展機遇

  【鏡頭】

  行走在烏恰縣的阿克特色林果業基地,滴灌帶在戈壁灘上鋪設出網絡,在水滴的滋潤下,楊樹、沙棘組成的防風林茁壯挺拔,綠色屏障伸向遠方;棗樹、核桃樹亭亭玉立,樹榦不高卻已挂果。這個基地計劃種植林果樹3萬畝,目前完成7500畝。

  “這兩年,每到春天這裡就會出現全縣幹部總動員、千軍萬馬大造林的壯觀場面。”住在附近的農民依明江説,“每個樹坑都是幹部帶領我們用十字鎬一點一點‘啃’出來的。”

  讓林果樹在戈壁灘上生根結果,揮灑汗水也需科學謀劃,創業之路也是創新之路。

  在克州,聽得最多的就是對“戈壁産業”的介紹,那麼,“戈壁産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戈壁産業’,克州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帕米爾高原戈壁灘上沒有工業污染,有利於打出‘有機産品’品牌;高原與平原的天然溫差,更有利於實現果蔬的錯季生産;4個國家級一類陸路口岸都須經克州出境,周邊市場、疆內市場加上國際市場,市場空間非常廣闊。”對發展大棚蔬菜如何解決銷售問題,克州黨委常委張華中這樣認為。

  提高品質、創立品牌,大力發展名、優、特産品,已經是克州各縣市的共識。阿克陶縣註冊了“帕米爾有機果蔬”系列商標,對帕米爾高原牦牛、綿羊進行了有機産品認證;烏恰縣積極申辦“斯姆哈納家禽和畜産品”系列商標註冊;阿圖什市完成“格達良羊肉”品牌商標註冊……

  設施農業必須提高科技含量。阿克陶縣採用的“戈壁設施節水栽培精準施肥技術”中試項目,被列入科技部8個國家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實現“戈壁産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大踏步邁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貫穿始終。

  發展“戈壁産業”要處理好哪些關係?克州副州長鮑廣途説,要把發展“戈壁産業”與提升改造傳統農牧業相結合,只有提升和改造傳統農牧業,才可以提升“戈壁産業”的經濟效益;要把招商引資與發動引導農牧民相結合,通過示範和引導,最終要讓廣大農牧民成為“戈壁産業”的主力軍和最大受益者。

  展望“十二五”,新一輪援疆工作是克州面臨的重大機遇。在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背景中謀劃未來,推動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與全國同步奔小康,克州黨委書記閆汾新説,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關鍵是不能等。民生優先、基層重要,要立足現有條件,能幹事幹成事,拿實際成效來回應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