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考古發現兩千多年前中國皇帝已"習慣"吃海味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1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北內陸的中國皇帝能吃上海味嗎?答案是肯定的。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中國漢朝的皇帝在都城長安(今西安)不僅能享受到絲綢之路帶來的西方之利,還可以品嘗到來自東方海洋的螺、蛤等海味。

  知名動物考古學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説:"通過對漢陽陵陪葬坑出土部分動物骨骼標本的研究,我們發現了海相的螺和蛤。結合該陪葬坑代表或象徵著主管皇帝膳食的太官之屬,説明這些外來海洋動物已進入皇帝的食譜,成為其日常的海味。"

  據了解,在43件動物標本中科學家發現了至少29個動物個體,分屬於18種動物,其中海洋動物4種,分別是文蛤、扁玉螺、珠帶擬蟹守螺和白帶筍螺。

  西安屬於內陸地區,海洋動物怎麼來的呢?著名絲路專家、中國文物出版社總編輯葛承雍説,這些來自東方的海洋動物很可能是當時沿海郡國供奉給皇室的海産品,也不排除作為商品進行貿易的可能。

  "這些海相的貝和螺均為經濟軟體動物,尤其是文蛤的肉非常鮮美享有'天下第一鮮'的盛名,有些貝殼如白帶筍螺還有觀賞的價值。這對於研究內陸地區的海産品貿易或使用情況等,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她説。

  得出上述結論主要得益於考古學科的快速發展。與發端于地質學的田野考古學相比,如今的考古學已發展到科技考古階段,除了要滿足前期田野考古的要求之外,它更加要求實驗室工作和多學科的參與。譬如上述海洋動物標本的取得與研究,就得益於田野考古之後在動物考古學指導下的實驗室工作,通過研究古遺址出土動物遺存,揭示古代人們在生前選擇食物、狩獵、飼養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概況。

  生有所好,死必享焉。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漢陽陵是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漢景帝及其夫人的陵園,考古人員1998年以來對其帝陵東側的部分陪葬坑進行了發掘,其中3個坑內發現了大量糧食遺跡、動物骨骼等,出土的封泥證明其與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員——太官有關。

  胡松梅説,目前所研究的動物標本主要是一個陪葬坑出土的。除了4種海洋動物和後期侵入的褐家鼠之外,研究發現其他動物還包括兔、貓、狐、豹、羊、黃牛、青蛙、麗蚌、賈氏麗蚌、小鹿和麋鹿,首次在實物上豐富了人們對於兩千多年前漢代皇室膳食的認知。

  中國古人對飲食非常講究,皇室的膳食更是馬虎不得。從飲食角度上看,膳食動物既有海洋産品、淡水産品,也有多種野生和家養的陸生哺乳動物。這些動物無疑為人們展示了當時皇帝的部分食譜,反映了其膳食結構的多樣性和搭配的合理性。

  讓專家尤其在意的是,這些出土動物中除少數的蛤、螺等絕不會産自當地外,大多數的動物都是當時渭河流域的本地動物,尤其是淡水習性的麗蚌對於水質的要求十分高。

  胡松梅説:"麗蚌如今在渭河流域早已不可尋,它們的存在表明兩千多年前的首都長安的確是水草豐美之地,也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漢陽陵處在'涇渭分明'的風水寶地的選址要求。"

  那麼貓、狐和豹也進入皇室食譜嗎?專家認為,秦始皇時期即有的上林苑在漢代得到更大發展,成為王公大臣、尤其是皇帝的狩獵之地,"打野味"甚至成為少年人的俠風行為。

  "狐、豹無疑是打獵所得,至於貓的來源,很可能是作為皇室廚房中防家鼠之用。有趣的是,貓最終沒有防住,它們如今一起成了我們的研究標本。"胡松梅笑道。

  為何沒有發現魚蝦呢?專家認為,由於發掘面積的局限性,以及目前主要對三個保存有動物骨骼的陪葬坑中的一個坑進行了科學研究,發現的這些動物並不能代表皇室膳食結構的全部。

  漢代史書有載:"上林苑中昆明池、鎬池、牟首諸池,取魚鱉,給祠祀。用魚鱉千枚以上,余給太官。"

  "這次發掘的動物標本中並未看到魚鱉,我們現在只能得出當時皇室膳食的一個大概結論。尤其是不能代表其他兩個陪葬坑中沒有,更不能得出皇帝食譜中沒有的結論。不難看出,僅僅現有的動物標本,已足以繪出當時皇帝的豐富食譜了。"胡松梅説。

  (記者 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