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蘇劍:中國的改革發展永需“試錯法”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編者按:備受矚目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于18日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二五”)。今天,《人民日報》全文刊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進一步深入解讀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十二五”規劃建議,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蘇劍教授進行了專訪。

    蘇劍教授表示,目前對於我國轉換經濟發展方式來説,存在一些有利條件,也就是構成所謂“機遇”的一些因素。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永遠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實行“試錯法”,“摸著石頭過河”。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機遇

    記者:“十二五”規劃建議開篇就指出:“十二五”時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對此您如何理解?

    蘇劍: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非轉變不可的時候。首先,我國的發展階段已經通過了劉易斯轉捩點,經濟由勞動力大量過剩向勞動力逐步趨向短缺轉變,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將不可避免,在這一大背景下,原來那種勞動力密集型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我國就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資源壓力。降低資源消耗自然就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最後,出口導向型戰略也難以為繼。出口占到了我國GDP的35-40%,這個比例太大,使得我國經濟的這種過度依賴出口,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這種戰略導致外匯流入過大,引發國內貨幣投放過多,導致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從而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和資産價格泡沫,使得我國金融危機的壓力逐步積聚,給我國經濟埋下金融危機的隱患。

    而要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科技進步、深化改革開放是必不可少的兩個措施。目前對於我國轉換經濟發展方式來説,存在一些有利條件,也就是構成所謂“機遇”的一些因素。首先,金融危機導致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出現困境,工資過高導致這些國家生産成本過高,企業經營困難,所以就有了尋找低成本生産地區的願望,而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投資環境等方面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

    其次,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有了一定的財力和高素質的勞動力來進行研究與開發,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最後,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確立,但改革尚未完全完成,在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經濟體制(如要素價格體系)等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應該協調勞動收入和增殖性財産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

    記者:“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現在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在現有的分配體系之下如何提高勞動性收入?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蘇劍:現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收入在人群之間分配不平均,一個是收入的來源構成不合理。第一個好理解,現在討論的很多,這裡就不多説了。

    第二個關注的主要是人們的收入是怎麼來的?大體來説,人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勞動收入,一是財産性收入。財産性收入又可分為服務性收入和增值性收入兩種,前者指的是財産被用於生産過程所産生的收入,比如房屋租賃等等,後者指的是由於財産的價格上漲所導致的收入,比如房價、股價或其他資産價格的上漲所産生的收入。

    目前我國存在的問題是,房價上漲過快,遠遠高於勞動收入的增長率,用房子來衡量的話,人們的工資下降幅度太快。應該設法協調勞動收入和增殖性財産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確保勞動收入有合理的增長率,或者確保房價等財産價格不致上漲過快,否則就會打擊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鼓勵投機,扭曲經濟中的激勵機制。

    消費最終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

    記者:“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樣的長效機制如何才能建立起來?

    蘇劍:長期來説,消費最終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因為任何産品的消費遲早都有飽和的時候,只有科技進步才會帶來新的消費品,創造新的消費熱點。最近20年來的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無一不是如此。

    新的消費品從許多方面對人們的消費起到擴大作用。首先,有的新産品本身就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比如電視機、新電影、電腦、無線通訊等等,本身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身心享受。

    其次,有些新産品延長了人們的消費壽命。比如通訊技術的發展,讓人們之間的通訊變得更方便,以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靠人力進行的信息傳遞現在一個電話在瞬間就能完成;再比如交通的發展,縮短了人們花在路上的時間,減少了時間的浪費,這就相當於延長了人們的消費壽命,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消費。

    最後,一些新産品擴大了人們的消費空間。比如交通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自然使得人們的可用消費品的來源大幅度擴展,當然也就有助於擴大消費。因此,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就必須促進科技進步,加強産品創新。

    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的發展應該“試錯法”

    記者:有專家指出,中國正在告別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轉變成觀全局航海,這個全局要包括歷史的經驗,以往文明成敗的經驗。理解西方問題的根源,也就找到中國發展的機遇。對此,您如何看?

    蘇劍:“摸著石頭過河”有其歷史背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界不了解、甚至對本國經濟的運行規律都不充分理解、改革目標和改革路徑都不明朗的情況下,這一做法是合理的。

    隨著我國對外部世界和本國經濟理解的加深,對改革目標、改革路徑的認識逐步清晰,“摸著石頭過河”的必要性就下降,自然就希望能夠胸有成竹地推進我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有步驟、有計劃、系統、全面地把握改革和發展的全局。

    但是,要完全告別“摸著石頭過河”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於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現象,對這些新問題、新現象的應對依然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實際上,“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所謂的“試錯法”,也就是面對未知問題的時候,先試著採取一種措施,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就繼續,否則就停止。只要存在不確定性,“試錯法”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摸著石頭過河”其實是永遠不可能告別的,只是一個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