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蔡繼明:五中全會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的三個切入點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7日 14: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

    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形勢,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近日,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他指出,五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列為“堅持科學發展”的四個“更加注重”之一,強調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提出了三個切入點。

    其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對外貿易和投資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逐年下降,2000年為46.44%,到2008年下降為35%,與美國當年(2008年)的70%相比,低35個百分點,與印度2007年的56%相比,低21個百分點。提高國內消費需求水平,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實現公平的經濟增長,讓社會全體成員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果的體現。

    而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國民收入分配過於向政府傾斜。近20年來,我國的GDP和城鄉居民收入都僅僅保持了1位數的增長,而政府的財政收入卻保持了2位數的增長,我國財政收入在20年裏增長了30倍,年均增長率19.5%,遠遠高於GDP的增速。這必然造成“國富民窮”,國內居民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從而造成國內消費需求不足。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無疑是調整現階段不合理的收入分配關係的重要舉措。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要相應地減少政府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在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中,自己花掉的部分即行政性開支佔了20%左右,真正用於老百姓住房、醫療、教育等民生方面支出所佔比例很小。據財政部長謝旭人介紹,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福利上的開支,總共約6000億元,相當於財政總開支的15%,為全年GDP的2.4%,分到13億人身上,人均461元(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由此可見,即使在政府財政收入所佔比重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大大壓縮政府的行政支出,比如説壓縮到15%(日本只有2%,美國也只有10%),用於居民的福利支出就可以提高到20%。而在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減少的情況下,只要政府在壓縮包括“三公”在內的行政支出的同時,減少“鐵公基”等投資支出,把大量的國家投資轉變為民間投資,用於居民的福利支出仍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其二,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我國勞動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7至2007年,政府財政收入在GDP的比重從10.95%上升到20.57%,企業盈餘從21.23%升至31.29%,勞動者報酬卻從53.4%降至39.74%。目前我國的勞動報酬份額僅佔國民凈産值的25%-30%,資本份額佔到70%。而歐美國家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的比例大體為7:3。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的比例為4:6-3:7與我國勞動者的最低年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全球排名159位,最低工資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同樣為159位,最低工資甚至低於32個非洲國家。中國最低工資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

    由此可見,大幅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並使再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勞動者傾斜,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國家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