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實施 明年發射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7日 1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channelId 1 1 2 574f7f74b57a427b97b14d8b6ba6c300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

“天宮一號”亮相2009年春晚

天宮一號模型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7日表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已正式啟動實施,2020年前後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分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兩個階段實施。2016年前,研製併發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併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按照工程計劃,中國將於明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實施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試驗。

    【簡介】 ——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名稱,中國將於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成功完成任務後,將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據介紹,“天宮一號”大致可分為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資源艙內有發動機、電源裝置等,可為“天宮一號”提供動力。“天宮一號”的重量和神舟七號差不多,約為8噸。

    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前端還安裝有一個交會對接機構,它是“天宮”和飛船聯通的關鍵所在。交會對接指兩個航天器在太空軌道合併連接成一個整體,是實現太空裝配、補給、維修、航天員交換等過程的先決條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間站的基礎。從2002年開始,上海航天局的研究人員也開始正式研製這一對接機構,並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地面試驗,目前已進入初樣階段。之前,記者也曾見過交會對接機構的模型,從外表上看,它類似于一扇圓形的門,內部直徑約為0.8米,航天員可以通過這一扇門從飛船進入“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的名字讓人聯想起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此外,“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宮一號”為目標飛行器命名,應該會很好地得到國人的共鳴。這個飛行器實際上就是空間實驗站的雛型。從“神七”到“神十”,是為了檢驗航天員太空實驗的能力和對接空間實驗站的技術成熟度。此後就是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實現建立太空實驗站並進行料理。屆時將會交替發射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

     【名詞解釋】 ——空間站

    空間站(Space Station):又稱航天站、太空站、軌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一式和組合式兩種。單一式空間站可由航天運載器一次發射入軌,組合式空間站則由航天運載器分批將組件送入軌道,在太空組裝而成。

    其結構特點是體積比較大,在軌道飛行時間較長,有多種功能,能開展的太空科研項目也多而廣。空間站的基本組成是以一個載人生活艙為主體,再加上有不同用途的艙段,如工作實驗艙、科學儀器艙等。空間站外部必須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和對接艙口,以保證站內電能供應和實現與其他航天器的對接。

     【空間站歷史】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發射了9個空間站。其中蘇聯共發射8座,美國發射1座。

    按時間順序講,蘇聯是首先發射載人空間站的國家。其禮炮1號空間站在1971年4月發射,後在太空與聯盟號飛船對接成功,有3名航天員進站內生活工作近24天,完成了大量的科學實驗項目,但這3名航天員乘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由於座艙漏氣減壓,不幸全部遇難。禮炮2號發射到太空後由於自行解體而失敗。

    蘇聯發射的禮炮3、4、5號小型空間站均獲成功,航天員進站內工作,完成多項科學實驗。其禮炮6、7號空間站相對大些,也有人稱它們為第二代空間站。它們各有兩個對接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航天員在站上先後創造過210天和237天長期生活記錄,還創造了首位女航天員出艙作業的記錄。

    蘇聯于1986年2月20日發射入軌的和平號空間站,2000年底俄羅斯宇航局因和平號部件老化(設計壽命10年)且缺乏維修經費,決定將其墜毀。和平號最終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

    美國在1973年5月14日發射成功一座叫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它在435千米高的近圓空間軌道上運行,宇航員用58種科學儀器進行了270多項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天文觀測,資源勘探和工藝技術等試驗,拍攝了大量的太陽活動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間活動的各種現象。直到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墜入大氣層燒燬。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中國為什麼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對這個問題,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焦維新教授説:“造船是為了建立空間站,建站是為了科學實驗,這就是我國自主建立‘天宮一號’空間站的原因。”飛船在太空飛行一般是在一週左右,它所能進行的科學實驗無論是從內容還是時間上都是有限的。只有空間站可以長時間的在太空中運行。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各式各樣的科學實驗,還有進行太空産品的開發研製。”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表示,空間站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國力。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掌握這項技術,等到需要使用空間站時再來建造就會落後了。

    “‘天宮一號’建成後,可以用來進行科學實驗、生産、太空觀測、偵察、在太空中儲備物質等多種用途。在對地觀測方面,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

    除此而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胡友秋教授認為,“天宮一號”的建立可以為我國帶來很大的經濟價值。比如在太空育種方面,就可以培育出很多各種各樣的蔬菜,對農業會有很大的好處;在工業方面,還可以製造出在地球上製造不出來的材料;另外,還有導航,比如GPRS定位可以大大方便人們的出行,但是如果不借助空間站就無法實施。

    張履謙院士説,太空空間站的建立,簡單來説,就是通過各個宇宙飛船的組裝對接而成的。“ 天宮一號”也是如此,我國在未來計劃要發送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然後把這三個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組裝對接,這就形成了一個小型空間站。而要想實現飛船的對接,首先就需要有大型的火箭能夠把重量很大的飛行器發送到太空中,還有就是需要具備人們長期在空間站生活的設施,以及解決火箭對接的問題。

    焦維新告訴記者,空間站就像是一座空間大廈,是在太空軌道上逐步組裝起來。當各種部件在地面上設計完成以後,借助大型的運輸工具,也就是能夠進行大運載的火箭把大的部件送入到太空,這是地面研製技術。還有組裝技術,包括比較實用的機器手,因為大的部件是無法靠人使用的,需要使用機器手。

    焦維新説,建設“天宮一號”空間站最關鍵的部分就是“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交會對接的系統,稱為交會對接系統。

    焦維新説:“我國現在還沒有實現飛船的空間交會對接功能。‘神八’、‘神九’宇宙飛船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實驗。而我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也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不僅是一次對接,還需要二次對接。在對接時,需要兩個航天器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並且相對速度要接近0。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兩個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就像是地面的兩輛急速飛馳的跑車,要讓它們的距離必須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焦維新告訴記者:“國際空間站的構造屬於橫架式結構,也就是説在距離大氣層300-400公里以外的空間上有一個大梁,在這個大梁的有些地方可以接太陽能帆板,在一些地方建造各種實驗艙。”“天宮一號”也是選擇在距離大氣層300-400公里以外建立。

    我國目前研製的“天宮一號”採用的是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保證艙壓、溫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的生存條件,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目前,“天宮一號”雖還處於研製階段,但張履謙院士表示,總體説來,“天宮一號”裏的配套設施一般必須包括氧氣呼吸裝置,廢氣吸收裝置,防止空間的輻射照射裝置以及宇航員長期生活具備的各種條件。其中産生動力的推力艙、生活艙、實驗、接口等都是空間站上比較重要的裝置。

    若要在“天宮一號”裏工作和生活,還要考慮應對各種緊急突發事件的發生。其中包括氧氣裝置故障,或控制陀螺失靈,甚至連廁所不能用都能稱為是大問題。所以在建造時需要考慮到各種緊急應急措施。像國際空間站,一直都有個聯盟號飛船在為它保駕護航,如果空間站出現問題,它可以進行維修,還可以接宇航員回到地球。航天飛機的拉動力系統可以定期為空間站加速,使空間站一直在自己的軌道內運行。如果氧氣裝置出現了問題,還可以運用制氧的原料自己制氧。

    “‘天宮一號’只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起步,今後我們會慢慢建設大型的空間實驗站,預計大體要花上一二十年的時間,等到2020年預計我國的空間站就可以逐步完成了。”張履謙説到。

    (視頻編輯:馬淩霄 文字編輯:呂媛媛 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