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在水患頻發的淮河低窪地裏尋找糧食增産之路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 11: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表:三次大洪水數字顯示新中國治淮工程減災效益 新華社發

    新華網合肥10月25日電(記者蔡敏 楊玉華) 經過6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正從昔日水患頻發的“水口袋”轉變成為“米糧倉”。而以低窪地治理為重要內容的新一輪治淮工程正在全面推開,在低窪地裏尋找糧食增産之路也成為未來中國淮河治理的新目標。

    佔全國耕地1/8、産量1/6的淮河流域,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中國政府23日隆重紀念了成功治理淮河60年的成績。作為中國第三大河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河流,在中國政府不遺餘力的大規模治理下,淮河逐漸從一條“最難治理的河流”變成造福流域百姓的安瀾河流。

    如今淮河流域的防洪保安能力方面有顯著提高,淮河干流上遊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護區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工程累計減淹面積48337萬畝。此外,淮河年供水能力已達823億立方米,年均灌溉面積增加到1億畝,除澇和灌溉兩項累計增加糧食達到6341億公斤。

    儘管60年治淮成效顯著,淮河具備了一定的防洪抗災能力,但總體排澇標準仍然偏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洪水造成的澇災損失佔洪澇災害的三分之二以上。

    “淮河兩頭翹中間洼,一遇汛情即造成洪澇災害。”在14項治淮骨幹工程完工後,率先提出打造淮河流域“平安糧倉”的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介紹説,以安徽省為主的淮河流域2600多萬畝肥沃低窪土地,平均3-4年就要發生一次澇災,一般一次災害就長達2-3個月。低窪地“關門淹”現象致使淮河流域農業生産波動很大,遇到中小災害,糧食即會明顯減産。

    農業收成的不穩定也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沿淮易澇重災區農民的人均收入僅為不到3000余元,比全省人均農民純收入低1000多元。因此,加大對淮河流域平源低窪地的治理迫在眉睫。

    據了解,以低窪地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包括開工建設淮河洼地治理世行項目、西淝河等洼地治理工程,實施洪澤湖抬高蓄水位影響處理工程,提高沿淮淮北洼地除澇標準到5年一遇以上。

    水利和農業專家的調研測算,如果國家和沿淮省市的相關治理工程全部啟動,通過5到10年的努力,以淮河低窪地治理為重點的新一輪治淮工程將可實現年平均減淹耕地400萬畝,改善耕地2200萬畝,年平均增産糧食達50億公斤。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説,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是一項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也是提高淮河流域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符合中國水利建設發展要求。

    據悉,總投資為40億元的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世行貸款項目已于上月在安徽蚌埠正式啟動,該項目涉及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錢敏説,該工程的啟動標誌著新一輪治淮建設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