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民營經濟會有更大發展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0日 11: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

  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李斌、崔靜)

  “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行將起步。

  新華社記者近日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請他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並就鼓勵民間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等熱點問題回答提問。

  “必須要轉變,而且是刻不容緩地轉變”

  記者:回顧“十一五”,您認為,我們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破解?

  黃孟復:“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一五”規劃制定的主要目標基本都能實現。但是,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比如我們講了很久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等。我們在認真總結“十一五”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的一個亮點,是把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尤其是大量的中低收入者,讓他們能夠通過經濟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收益,財富上獲得更大的增長。這個目標,在“十二五”期間還有待加強,應該作為“十二五”的主要任務之一。

  記者: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對“關鍵時期”、“攻堅時期”的判斷,您如何理解?

  黃孟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擺脫以低價勞動力為成本優勢,以大量資源和能源消耗為基礎,以國際市場為主要目標的發展模式。“中國製造”大量供應國外消費者,而國內巨大的需求卻沒有完全激發出來。目前全球經濟仍處於不穩定的緩慢增長的狀態,希望主要通過國際市場拉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已不可能。此外,過多利用廉價勞動力,使勞動在生産要素的分配中處於一個次要地位,而國內老百姓改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通過壓低勞動力成本的方式來獲得産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和經濟的發展是不行的。同時,我們的科技發展水平提高得比較慢,導致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國內經濟發展也出現更多依賴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的趨勢,而目前國際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持續上漲。這種發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十二五”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必須要轉變,而且是刻不容緩地轉變,這種轉變需要全民參與,所有的企業都要行動起來。

  “科技”“富民”是“十二五”關鍵

  記者:十七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十二五”發展藍圖。如果請您用關鍵詞來描述這幅藍圖,會是什麼?

  黃孟復:我最關注的是“科技”和“富民”。“十二五”期間如果能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好,將為今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將為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角度來説,關鍵是“科技”。我們現在經濟的增長更多的是和投資聯絡在一起,如果我們能更多地將科技和發展聯絡在一起,通過創新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我認為經濟發展方式最終將得到轉變。“十一五”末期,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提高到40%左右,有很大進步,但是在一些創新型國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70%以上。和它們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提出到202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現在只有10年,任務很艱巨,時間很緊迫。

  另一個關鍵是“富民”。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就要使絕大多數人過上小康生活,這需要有一整套富民政策,使改革開放成果真正惠及絕大多數人。要讓居民的財産有多元性增長,提高勞動在生産要素中分配的比例。如果這兩點能執行好,中國會産生更多的中産階層,更多的中高收入者,而低收入者會大大減少。

  記者:怎樣讓“富民”的設想落到實處?

  黃孟復:富民首先要從農村開始,從農業産業化開始。農業發展水平決定着農村需要多少農民,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決定着農村的面貌,“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業。農業必須走産業化道路,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適度集約化的農業生産模式。當農業産業化真正實現後,相當多的農民就有條件轉移到城鎮去,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在城市,“富民”就是要使大多數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這是一篇大文章,目前這篇文章做得還不夠好。收入分配結構中,勞動者工資增長的水平相對較低,需要採取針對性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富民離不開中小企業。只有中小企業真正發展起來,老百姓的收入才能整體增加。當然,為中小企業服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對中國來講更是這樣。政府應該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解決大量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上,將更多的政策、資源配置到中小企業中去。

  “把民間創新的力量發揮出來”

  記者: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未來5年怎樣才能使科技的作用真正得到發揮?

  黃孟復:“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科技投入的方式應該發生較大的變化。現在的國家科技計劃,大多依託國有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研究開發,國家主要資源也向它們配置和傾斜。但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完全走這種模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任務非常緊迫。因此要通過更有力的政策,鼓勵、引導千千萬萬的企業提高科技投入,使廣大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中,民營企業應該得到更多的支持。

  現在有些做科技的改做房地産了,搞了房地産就不想搞科技,這樣怎麼能建立創新型國家?國家應該大力鼓勵創新,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將資金引入科技領域。要大力鼓勵科技創新,把民間創新的力量發揮出來。

  記者:您曾經説過,民營經濟也需要轉型。那麼,究竟應該怎樣轉型?

  黃孟復: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我們國家是“醒得早,起得遲”。政府很早就認識到,有很多很好的目標,但受到很多捆綁和束縛,轉變還不夠到位。我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要轉變,更多的是政府部門要轉變,尤其是制定政策的部門要轉變,在“十二五”期間,每個政策部門要在具體的措施上真正下力氣。只要邁過這道門檻,我們就能有很大進步。

  “鼓勵民間投資的綠燈已經亮起,但政府部門要儘快畫出斑馬線”

  記者: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從2005年出臺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老36條”到今年出臺的“新36條”(《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落實情況如何?還有哪些瓶頸需要解決?

  黃孟復:從戰略意義講,市場經濟國家不靠民間資本不行。目前很多國有企業進入競爭性行業,進入房地産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民間資本的投資空間。從國家的長遠利益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如何相互協調,共同發展需要進一步理順和進一步思考。

  “新36條”的出臺非常好,但問題在於一些部門動作還不夠快,遲遲不出臺有關細則。意見剛出臺時,我就説過,紅燈滅掉,綠燈亮起來了,但我們還必須過“斑馬線”,現在有些部門的“斑馬線”就是遲遲畫不出來,我們怎麼過馬路?比如金融領域,我問了很多民營企業,你們有錢最想投到哪個領域?他們説我們想投銀行。我又問一部分企業,你們現在最需要什麼?他們説最需要資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中小企業貸款僅靠大銀行解決是不現實的,國外成功的經驗就是靠中小銀行。民間投資具有持續性、營利性,因此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希望政府部門進一步提高認識水平,膽子再大一點,用一些硬措施努力試一試。

  “慈善的理念應是廣泛參與”

  記者:應如何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

  黃孟復:關於社會責任,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考慮。慈善是企業社會責任中非常重要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對企業家而言,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是把企業做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員工的收入水平,然後再做更多的事情。

  捐款不應該給企業家造成壓力。但是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預留出一部分資金用於公益事業。我們許多企業也是這樣做的。在全國工商聯倡導的光彩事業中,大量的企業家參與進來,通過“造血性”扶貧踐行社會責任,就取得了很好效果。

  有一點需要認識,慈善不光是企業家的事情,慈善的理念應該是廣泛的參與,而不是富人主導的慈善。富人主導,有可能是作秀,而大眾參與的慈善,體現的是愛。

  “中國發展民營經濟的大勢不會改變”

  記者:“十一五”即將過去,非公有制經濟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您怎麼看這個“起點”?

  黃孟復:新的歷史起點意味着什麼?我的理解是,這意味着民營經濟會有更大發展,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比例將進一步加大,對經濟的貢獻會更大。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民營經濟關係國家發展,沒有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就不能很好實現。民營經濟關係民生,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着關鍵性的作用。民營經濟不僅是一個就業經濟,也是一個富民經濟,全面實現小康,讓中國人富起來,要緊緊依靠民營經濟。因此,我們應該毫不動搖地發展民營經濟。雖然民營經濟發展目前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但中國發展民營經濟的大勢不會改變。全國工商聯將進一步引導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