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圓明園全球倡議歸還文物 成龍受聘回歸形象大使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9日 0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晚,圓明園的大水法遺址前,舉行大型主題晚會,學生們站在遺址上,手握紅燭,進行詩朗誦。150年前的今天,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宮殿式禦園———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燬。本版圖片/本報記者 韓萌 攝

  本報訊 (記者傅沙沙)昨日是圓明園罹難150週年紀念日,昨晚,圓明園在大水法遺址前,向全球發出倡議———歸還圓明園流失文物,抵制拍賣、交易圓明園文物。該倡議書將在園區內進行為時一年的簽名徵集。

  倡議書以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名義發出。對於多年來幫助流失文物回歸的人們,圓明園通過倡議書表達了感謝,稱這是“對中國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權益以及人類歷史記憶的尊重”。

  倡議書呼籲:全球持有圓明園文物的個人或機構返還所持文物;全球熱愛和平人士共同抵制對圓明園文物的拍賣、交易等活動;全球各學術機構共同做好圓明園文化遺産的研究、保護、傳播和利用工作。

  對於倡議的三個內容,圓明園認為是“本著舉世公認的人文立場和道義共識”。晚會上,成龍率先在倡議書上簽名,並受聘為圓明園文物回歸形象大使。隨後,現場觀眾也陸續簽名錶示支持。

  2006年上半年,圓明園也曾對外徵集過流散文物,並得到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復。該批復強調了徵集範圍以國內為主,方式以捐贈為主,不應採取購買等方式。學界因此認為,這樣的徵集方式過於低調,事實證明,效果也不好。目前,圓明園回歸文物僅有85件。

  2008年2月,在法國佳士得拍賣行啟動兔首鼠首拍賣時,圓明園管理處也曾公開發表意見,反對拍賣流失文物,並要求拍賣方歸還。但兔首鼠首最終仍被拍賣。

  圓明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昨晚表示,此次倡議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倡議範圍由國內或某個具體對象擴大至全球。這次倡議書還有英文版和法文版,就是為了在全球造成影響力。另外還聘請了知名人士擔當代言人,對流失文物的追索力度更大。另外對重啟歐洲尋寶之旅的線索獲取有積極意義。

  圓明園歷史年表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至1859年(咸豐九年)

  經過改建、擴建,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形成。

  1860年(咸豐十年)10月

  英法聯軍進犯圓明園。10月18日、19日,英法侵略軍在圓明園內縱火。

  1976年11月17日

  海淀區成立圓明園管理處。

  1977年10月

  圓明園管理處整理大水法遺址,五塊巨型石屏等調運回原址。

  1983年

  《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獲批,明確要把圓明園建成遺址公園。

  1988年

  國務院公佈圓明園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至今

  圓明園二宮門復建完成,正覺寺復建主體完成。

  觀察家:要開放,不要“圓明園式的開放”

  僅就圓明園本身而言,一點也不“閉關鎖國”,可所有這些開放,卻都是為了皇帝,而非民眾,這樣的“開放”,是一種與國家、民族利益根本脫節的、虛假的“開放”。

  10月16日是圓明園罹難150週年,今天的中國人,大多已將圓明園遺址當做警醒的標誌,國恥的象徵,將圓明園的毀滅和國家命運聯絡起來。

  然而,150年前的中國人卻並非如此,就在維克多雨果奮筆疾書、痛斥其同胞野蠻行徑的同時,大清國的官民們卻似對這座園林的被毀相當默然。第一個向逃亡熱河的咸豐皇帝上表要求勤王的封疆大吏袁甲三,和把“忠義血性”挂在嘴邊的曾國藩,在其奏疏公文、私函日記中,問到宮殿、陵寢、太廟,卻惟獨沒怎麼提到圓明園的劫難;在遙遠的浙江海寧濮院鎮,有個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的農村知識分子沈梓,在他無所不記的《避寇日記》裏,對可靠、不可靠傳聞記述詳盡,卻也幾乎沒提到圓明園。

  這並非純因為國人的麻木,而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中國人尚未樹立起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如果説,對“君父之憂”、“社稷之重”尚有些概念,那麼對殖民侵略、民族恥辱之類則處於蒙昧狀況。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説,圓明園既不是象徵社稷的太廟,也不是象徵政權的宮殿,而是神秘的夏宮,是皇帝休閒享樂的皇傢俬人園林,它的被焚燬,不過是皇家之恥,又與百姓何干?

  這種意識並非毫無來由。王夫之曾批評中國帝王“合天下而僅奉一人”,圓明園固然富麗堂皇、藏儲珍寶,卻僅供帝王一家享用,它的存在,對廣大中國民眾沒有任何利益可言;它的毀滅,對廣大中國民眾也無切膚之痛。

  如今的人們常説,圓明園被焚的悲劇告訴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封閉自滿、閉關鎖國就要落後。然而僅就圓明園本身而言,卻一點也不“閉關鎖國”。

  參與設計建造的有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和王致誠,西洋樓、大水法等昔日的“標誌性景觀”;富有西方宮廷建築和皇家園林風格;酷愛西洋“玩意兒”的雍正,曾在園中各處亭臺樓閣擺放仿製的西洋望遠鏡和眼鏡;他的兒子乾隆則在三山五園的殿閣中陳列了許多精緻的西洋鐘錶;圓明園四週,以“圓明園護軍營”命名的八旗勁旅,裝備著當時中國最好的西洋式槍械……可所有這些開放,卻都是為了皇帝,而非民眾。這樣的“開放”,是一種與國家、民族利益根本脫節的、虛假的“開放”。

  必須承認,中國民間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意識,是在一次次痛苦和磨難中,被外國侵略者的一次又一次入侵打醒的。可以説,是外敵的貪得無厭,令中國各階層逐漸成為共同的受害者、受辱者,令國人逐漸認識到,被焚燒的不僅僅是皇帝私人花園,更是南北中國千家萬戶的田園廬墓,被劫奪的不僅僅是圓明園裏皇帝私人的珍寶,更是南北中國千萬普通人的財産、生計、飯碗。

  然而人們不禁要感慨,倘若當年圓明園的主人能夠早見及此,能夠將“圓明園的開放”推廣而為整個國家、民族的開放,那麼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當可更早萌芽,圓明園之恥———或者換言之,皇家之恥和中華民族之恥,也就不會發生。

  往事已矣,來者可追。這場150年前的劫難更應提醒中國人,開放應是造福于全中國、全中華民族的,而不能僅僅是“圓明園式的開放”。

  陶短房(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