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山西五大煤企推廣井下救生艙 試點建井下避難室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8日 05: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山西省煤炭工業廳了解到,山西加快推進煤礦緊急避險系統建設,開始在全省五大煤礦集團推廣井下救生艙,其中7個試點礦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難室和救生艙,有的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潞安集團開建一礦井試點

  “潞安集團首先在瓦斯較高、條件較複雜的常村礦北三採區進行試點,現已建成了永久避難硐室1個,臨時避難硐室1個,移動救生艙6台。常村礦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全部完成後,最終將實現覆蓋井下當天當班全部970名作業人員的防護目標。”山西潞安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志清説。

  王志清説,潞安集團常村礦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全面對接、互聯互通,所有井下避難空間(救生艙,永久或臨時避難硐室)內裝備的監測、監控、通訊、數據傳輸等設備能實現與礦井原有各系統的全面對接,救生艙和永久避難硐室之間可互聯互通,每一個固定避難硐室都可成為井下的臨時救援指揮中心。二是多級防護,獨立運行。三是多點佈置,全員覆蓋。四是就近避難,迅速便捷。目前煤礦正在對員工進行系統培訓,試驗成功後將全面推廣,力爭做到危急情況下通訊暢通、安全避險和長時間有效自救,實現“防得住、躲得開、救得快”。

  同煤集團首臺救生艙入井

  山西省煤炭廳應急救援處副處長賀美宣介紹,山西加緊推進煤礦礦井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礦井壓風自救系統、礦井供水施救系統及礦井通信聯絡系統“六大系統”的建設。

  到今年9月底,潞安集團已完成設備購置、安裝和調試,正在對礦工進行培訓。大同煤礦集團塔山煤礦首臺軟體式救生艙已經入井,晉煤集團、陽煤集團和焦煤集團正在開展設備的購置工作。

  社論:建井下應急避險體系,真的很難嗎

  據新華社報道,山西加快推進煤礦緊急避險系統建設,開始在全省五大煤礦集團推廣井下救生艙,其中7個試點礦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難室和救生艙,有的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從智利被困礦工成功獲救,到河南平禹礦難多名礦工被困井下,輿論一直呼籲建立中國的井下應急避險體系。山西在五大煤礦集團推廣井下救生艙等措施表明,建立井下緊急避險系統並非不可實現,在技術上也並不存在天大的困難。在礦長帶班下井等制度措施之外,我們也應該用井下緊急避險體系等技術手段保障礦工的生命安全。對於這個話題,議已經足夠了,行才是關鍵。

  從報道來看,山西潞安集團常村礦新型安全防護體系能夠全面對接、互聯互通,井下救生艙體有足夠的強度抵禦瓦斯甚至煤塵爆炸的直接衝擊,每個救生艙體能使8-12人在外部動力供應中斷時支持96個小時。

  可見,潞安集團常村礦已經建成了比較成熟的井下應急避險體系與設施。相信這樣的體系與設施在關鍵的時候,一定能夠給礦工提供安全庇護,給救援提供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潞安集團副總經理劉仁生説,建設這樣一套井下應急避險系統,其實每噸煤只需分攤成本3-5元。這相對於六七百元一噸的煤炭價格來説,增加這點成本似乎並不會給企業增加太大的負擔。

  另外,山西方面的舉措也一定能夠給全國其他地方提供經驗。而公眾也希望看到山西方面究竟克服了哪些困難。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因為,公眾希望,在我國建立井下建立應急避險體系是普遍可行的,而不是難以複製的“形象工程”。

  當下,在全國建立井下應急避險體系,最終要靠企業來完成,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又往往以各種理由或藉口推脫、卸責。因為,法律與法規的缺失,相關政府部門亦難以對這些“安全賴賬”的企業嚴厲問責。有關方面稱要實現“3年內強制推行包括緊急避險系統在內六大系統”的目標,的確面臨很多困難。不過,現實表明,既然山西的五大煤炭企業能夠建立起來應急避險系統,那麼,其他地方的企業乃至央企煤礦為什麼就不能?建立井下應急避險體系真的很難嗎?恐怕未必。

  其背後不全是錢的問題,也不是技術的問題,或許只是對這一體系定位與認識的問題。有關各方應該意識到,井下應急避險機制與煤礦所有權無關、與煤礦規模無關,其既是政府管理的責任所在,又應是企業運營的必然要求。

  河南平禹礦難再一次告訴我們,應急避險之急,已然迫在眉睫。近年來,我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佔世界的70%左右,而中小煤礦一旦發生礦難,常常群死群傷救援極難。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通過應急避險設備給礦工提供生的機會,那麼就在我們討論、採購、安裝和試運行的這一系列過程中,或許會有更多的礦工處於危險之下。

  當然,所有的設施都只能從技術條件上最大限度接近我們的共同目標———人的生命。但是真正保護生命的,不光是設備,而且是使用這些設備的人和機制。但是如果沒有這些設備,那麼保護生命的努力,還只能停留在發生災難之後。應急避險機制的建立,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個礦工的絕對安全,但是給他們創造更多的生存機會,這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