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丹東:志願軍英魂的追尋 犧牲人數究竟是多少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7日 15: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紀念抗美援朝戰爭60週年

  丹東:志願軍英魂的追尋

  抗美援朝是一部志願軍將士用生命寫就的英雄史,不但捍衛了年輕共和國的安全與尊嚴,而且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一次有力詮釋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李松

  9月21日,遼寧省丹東,煙雨濛濛。這片英雄的土地,是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和凱旋回國的第一站。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坐落于市中心北部風景秀麗的英華山上,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市隔江相望,總佔地面積23萬平方米,紀念館共收藏文物44000余件,其中抗美援朝文物20709件,國家一級文物57件。

  當日下午,《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冒雨探訪了這座全國唯一一個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專題紀念館,隨著一群群操著各地口音的觀眾,流連于紀念館每個角落,猶如穿越于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週年紀念日。當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正式爆發。

  60年前,240萬中華優秀兒女,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開赴朝鮮戰場,同英雄的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年輕的共和國,支援了朝鮮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正義鬥爭。

  如今,翻開這部血與火寫就的抗美援朝戰史,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羅盛教……這些英烈的名字,猶如一座座豐碑,鐫刻著偉大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聳立在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之中。

  和平年代的銘記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10月。1993年7月25日,新館落成並舉行了開館典禮,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為抗美援朝紀念館開館剪綵,併發表了重要講話。

  2003年3月,紀念館進行了二期改擴建工程,2004年5月1日,改擴建工程完成,正式對社會開放。

  在狹小而有些跼踀的辦公室,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尹繼波副研究員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介紹:“紀念館免費開放前,每年觀眾量為20萬人次,從2008年3月1日免費開放後,年接待觀眾高達71萬人次,是往年的3倍多。”

  紀念館由紀念塔、陳列館、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構成。紀念塔高53米,正面為鄧小平題寫的塔名,背面刻有記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光輝業績的塔文。陳列館通過700余幅照片、1000多件文物以及圖表、沙盤、繪畫、模型、雕塑等,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偉大史實。全景畫館陳列著長132米、高18米的全景畫《清川江畔圍殲戰》,使人猶如身臨其境。

  從1997年開始,尹繼波就一直致力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研究。“涉及抗美援朝內容的紀念館不多,除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外,就是中國軍事博物館,還有一些小型個人紀念館,比如湖南湘潭彭德懷紀念館、四川省中江縣城黃繼光紀念館、重慶市銅梁縣邱少雲紀念館,等等。”

  據尹繼波介紹,目前志願軍烈士主要安葬在朝鮮北方,中國的丹東、瀋陽、通化、集安等地。1951年初,原東北政府決定,在丹東、瀋陽等地修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51年8月,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落成,這裡安葬著戰鬥英雄及團以上幹部123位,其中有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以及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楊連弟、邱少雲等一批烈士。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60週年紀念日的臨近,這些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的觀眾人數也有明顯增加,且多數為外地觀眾。

  本刊記者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還遇到了從湖南遠道而來的楊建昆一家。“我爸爸是1952年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的,那時我才一歲半。我今天帶小孫女過來看看,也算是對長輩的一種懷念吧。”

  由於年紀太小,父親在楊建昆的腦海裏沒有一丁點影像。漸漸懂事以後,每到清明節,他會對著朝鮮的方向,為父親燒紙。“這次來,我是想在這裡查到父親的資料。”楊建昆説出很久以來埋在心底的一個心願。

  “自紀念館開館以來,志願軍烈士後代、親屬紛紛來館,或通過電話、信件等方式,查找志願軍烈士名單,每年平均50至80人次。”尹繼波説,“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總感覺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烈士數字的確認

  據介紹,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建館以來,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統計出一個準確的志願軍犧牲人數。而事實上,自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犧牲人數就一直沒有定論。

  “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參戰部隊,地方民政部門開始著手蒐集登記志願軍烈士名單。由於沒有統一統計規範,各個部門統計的志願軍烈士名單,數字出入很大,涵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尹繼波説。

  他進一步解釋説:“對志願軍犧牲人數,國內各研究部門、學術團體、軍事專家等説法不一,主要是統計口徑不一所致,有的包括戰場上病、凍、事故等減員,有的包括支前人員,有的在戰鬥中犧牲,等等。歸納一下近年來各方面公佈的數字有:11萬、14萬、17萬、18萬等。”

  本刊記者了解到,對於各省志願軍犧牲人數的統計,部分省份已率先做了些工作。比如湯漢清的《陣亡將士:1789軍魂——來自兩萬雲南籍志願軍血戰漢江的報告》一書,統計出抗美援朝戰爭中有1789名雲南籍志願軍烈士。

  但是,由於學術界和相關研究部門至今沒有一個全國的志願軍犧牲人數的定論,使一些重要的學術論著、媒體宣傳、陳列展覽等模糊或回避了志願軍犧牲人數。比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齣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單卷本)和2000年出版《抗美援朝戰爭史》(三卷本),只公佈了志願軍傷亡36萬人,犧牲數字沒有確定。

  “戰爭犧牲人數是評估戰爭代價的一項重要因素,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數字,是研究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原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副軍職研究員兼研究室主任孟昭輝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認為。

  今年84歲高齡的孟昭輝,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説起抗美援朝戰爭,依然激情四溢。1950年10月,孟昭輝隨第一批志願軍入朝作戰,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作戰科科長。1956年回國後,就一直從事抗美援朝戰爭的研究工作。

  在孟昭輝看來,有一份完整、準確、史實依據充分的志願軍烈士名單,可以澄清國外學術界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負面宣傳,以及對志願軍犧牲人數的不客觀的誇大其詞。“弄清志願軍犧牲人數,這不僅是個數字問題,也是個政治問題,更涉及中國的國際榮譽,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而事實是,朝鮮戰爭結束後,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美國都出版一些朝鮮戰爭的書籍,其中有些書籍對志願軍犧牲數字無限誇大。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末,西方學界認為志願軍陣亡25萬;韓國方面在60年代修成的韓國戰爭史裏,對中國軍隊損失統計高達92萬人;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軍方參謀聯席會議公佈,中國人傷亡總數是90萬人,其中估計死亡40萬人。

  志願軍英魂的追尋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有一份比較準確、完整的志願軍烈士名單,不僅為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更主要的是對犧牲的志願軍烈士英魂的告慰,是對其親屬、子女有一個明晰的交代。

  抗美援朝紀念館從1999年開始,向全國各地民政部門發函,徵集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名單。“由於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工作進展並不順利,各地響應的並不多。”尹繼波説。

  為了加快工作進度,早日完成此項工作,2002年,紀念館加強了徵集力量,從人員配備、經費支持等作了調整。

  此後,紀念館在館內設專人進行接收、整理。並派徵集人員常年出行全國各地,通過各地民政部門收集志願軍烈士名單。為了名單的翔實準確,各地的烈士名單都是從縣區最基層開始,逐步向上一級部門集中,保證了收集的烈士名單全面而系統。

  除派人專程徵集外,紀念館還採取發函、電話等徵集形式,在全國各省、區、市展開徵集工作。先後投入人員5人、常設人員1人,投入資金20余萬元。

  大約歷時6年,2008年終於將30個省、區、市的志願軍烈士名單收集入館。經統計,總數為18.3108萬人,其中四川籍最多,30786人,其次是山東省19685人,遼寧省13374人。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西藏自治區無報告志願軍烈士外,其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志願軍烈士。

  而此前1993年7月,紀念館(新館)建成開館時,曾統計志願軍犧牲人數為17.1969萬。如今,絕大多數科研單位,以及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紀念場所,包括中國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展廳,所引用志願軍犧牲人數均為18.3108萬。

  據尹繼波介紹,這個數字所統計的,除戰鬥犧牲人員外,還包括非戰鬥減員。“目前志願軍犧牲人數的統計數據,已經比較接近真實,即使再往上升,空間也極小。”在他看來,這個結論的底氣,源於近年大量艱苦而細緻的工作。

  經費的現實尷尬

  據本刊了解,紀念館大量的工作還在繼續跟進。由於各省報來的志願軍烈士名單存在格式不統一,烈士資料信息項目不同,信息不全等情況,紀念館正按統一的信息項目進行分類整理,並通過有關部門補全信息。

  2008年,為便於查詢、出版,紀念館還製作了“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名單數據庫管理系統”,並組織人員開始錄入,進行數據庫管理。截至目前,已錄入名單約7萬名,其餘名單錄入工作正在進行中。

  但本刊記者調查也發現,由於經費緊張,這一系列工作進度也受到了影響。“免費開放後國家財政每年撥款約400萬元,這是按免費開放前每年門票收入的標準。”尹繼波説,“而免費開放後,觀眾人數急劇上升,安保、保潔,以及空調和採暖等設施設備大量增加,從而使整體的開支大幅度增加。”

  目前,紀念館共有工作人員150人,僅僅維持紀念館的日常運轉,每年大概需要經費1000萬元。按此推算,每年缺口高達300萬至400萬元,以致有些必要投入嚴重不足。比如,將志願軍烈士名單錄入電腦數據庫,因缺少電腦設備進展緩慢;紀念館自己設計的數據庫系統比較簡單,功能不強,但又缺乏經費請專業部門開發功能齊全的烈士名單數據庫管理系統。

  據介紹,紀念館還準備出版《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名錄》。以省為單位出版,每省一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位烈士名字加基本情況,每人約80字,總字數1400萬字。由於經費緊張,這項工作也只能暫時擱淺。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的工作計劃裏,還準備修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碑墻”,即把18.3108萬志願軍烈士名字,及基本情況鐫刻在碑墻上,以志永久紀念。這項工作因經費捉襟見肘,也一直停滯不前。

  目前,在抗美援朝紀念館收集的信息中,有部分省、市的志願軍烈士名單信息不全,如缺少犧牲地、部隊番號、籍貫等;也有些地區只有人名而沒有基本資料;另有遼寧、四川、湖北三省的烈士名單不是專門的志願軍烈士名單,而是從紅軍時期開始所有的革命歷史階段的烈士名單,需要逐個篩選復核。

  “烈士名單核查,原計劃今年10月完成,但工作量大、人員少、經費緊張,所以難度比較大,估計要到今年底才能完成。”尹繼波説。

  在談到紀念館的網站建設時,尹繼波説:“一些欄目和板塊正在逐步完善。因經費問題,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新的表現手段,還沒有應用到網站上;特別是烈士名單上網查詢,需要開發專門的查詢系統,並要有大量的人力進行錄入,也需要很多經費。”

  本刊記者瀏覽其官網發現,儘管標明是中文、朝鮮語雙語網站,但卻無轉化為朝鮮語的功能。一些欄目還留有“天窗”,點擊“緬懷先烈”欄目,一直處在“信息更新中”的狀態,而“網上客服”點擊留言,雖可進行問題諮詢,但卻始終無人回復。

  “要解決以上問題,完成每一項至少要一次性投入500萬元。”尹繼波憂慮地説。在他看來,目前紀念館的主要困難,是經費不足。“紀念館的工作涉及旅遊、文物、民政等部門,如果在經費上有所傾斜,那麼,紀念館的工作會開展得更為順利一些。”

  今天,我們該記住什麼?

  這兩年,不少地方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很難看見有關抗美援朝的內容,甚至《我的戰友邱少雲》《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名篇,已逐步從教材中消失。

  本刊記者隨機訪問的中小學生,對抗美援朝方面的認知確實很少,甚至當記者提到一系列烈士名字時,還有中學生一臉茫然地問:“黃繼光、邱少雲是誰?”

  針對這種現狀,央視“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北師大第二附中高級教師紀連海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憂慮地説:“目前在中小學裏,不論是語文教材還是歷史教材,這方面的內容越來越少,讓人簡直不可思議。”

  “對這場戰爭的偉大意義,應有正確的認識。”紀連海説,“這場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將士,永遠值得國人銘記。如果説毛主席在新中國開國大典上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更多是一種宣示的話,那麼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才真正為這句話作了極好的注腳。”

  “抗美援朝戰爭留給中國許多寶貴的戰略遺産,其意義已經完全超出了軍事勝利的範疇。”孟昭輝説,“這場戰爭保衛了年輕共和國的安全,打出國威、軍威,不僅援助了朝鮮,也為中國贏得了60年的和平建設時間。紀念抗美援朝戰爭,是紀念一個民族在外侮強敵面前,敢於抗爭、勇於勝利的精神。”

  在孟昭輝看來,抗美援朝戰爭還一洗百年屈辱,改變了過去那種在列強前被侵略、被分割、被欺侮的命運,一舉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同時,抗美援朝戰爭也使中國軍隊在戰爭中更深刻地認識了敵人,也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從此,這支軍隊邁開了向現代化進軍的步伐,一個百年來有國無防的國家,從此開始有了足以使任何強大的外敵望而卻步的國防力量。

  “穿越60年硝煙尋找‘抗美援朝’,對於激發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非凡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發展室主任李煒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認為,“今天對抗美援朝戰爭雖然有不同的意義解讀,但在這場戰爭中,志願軍將士秉持‘唇齒相依’的國際主義精神,為了‘保家衛國’,浴血異邦,獨力抗衡強敵;那種氣魄,那種擔當,正是我們要彰顯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志願軍烈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動力源泉。”孟昭輝建議,“對抗美援朝戰爭,應加強宣傳和研究,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舉辦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紀念大會,等等;對志願軍烈士家屬,要給予精神上的撫慰,以及一定的物質補助。”

  “應以抗美援朝60週年為契機,開展一些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比如設定一些路線,回顧抗美援朝歷史。當然,如何組織和執行,還有待研究。”紀連海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孩子們記住歷史,並向世界昭示: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但也不畏懼強加給自己的戰爭。”

  多位受訪專家還建議,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屬於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是公共的文教、文物機構,經費問題應由各級財政上給予保證。當然,機構管理者也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比如呼籲和動員社會力量,包括一些基金會、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等,進行贊助或捐助。

  據了解,在抗美援朝60週年之際,全國各地正紛紛準備一些紀念活動。“目前還沒接到上面搞紀念活動的通知,但我們有一些安排,比如紅色遺址的考察、與一些民間組織聯合在北京搞抗美援朝書畫展,等等。”尹繼波説。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志願軍烈士留下的精神財富,依然是中國克服未來一切巨浪與荊棘的無價之寶和動力之源。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