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從“十一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看“十二五”發展之變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3日 10: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從“十一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看“十二五”發展之變

    記者陳二厚、雷敏、韓潔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時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這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表述——即將收官的“十一五”,中國在“保增長”的多重壓力下,始終堅持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新的起點。

    這是一個意向鮮明的信號——即將啟程的“十二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的步伐,邁向更廣的領域。

    “十一五”:迎難而上調結構 多管齊下顯亮點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曾是有名的高能耗企業聚集地。近年來,羅莊區一手關停鋼鐵、焦化、水泥等落後産能企業,一手大力發展特色商貿服務業,重點培育多家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十一五”期間,全區國內生産總值年均遞增接近18%,而萬元GDP能耗卻累計下降超兩成。

    羅莊區的“一升一降”,正是“十一五”中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

    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損害大、空間佈局不夠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逐漸積累。

    淘汰落後和過剩産能、實施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儘管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自然災害侵襲,中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步伐沒有鬆懈。

    ——5年來,我國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增長更趨均衡。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成為“三駕馬車”中貢獻最大的一項。200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至52.5%,投資與消費增幅的差距有所縮小。

    ——5年來,鞏固和加強第一産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産業,積極發展第三産業,“三管齊下”的調控措施,使三次産業結構更加合理。經初步核實,2009年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至43.4%。服務業對促進就業的作用愈發明顯。

    ——5年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紅燈”頻閃,國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著力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十一五”前四年,累計分別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等落後産能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7416萬噸和150萬噸。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15.61%。

    ——5年來,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向縱深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逐漸呈現“雁陣齊飛”態勢。統計顯示,2009年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3.5%,增速連續三年高於東部地區。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情況下,結構調整依然邁出令人欣喜的步伐,表明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積極作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説。

    調整步入“深水區” “脫胎換骨”面臨諸多挑戰

    成就令人欣喜,壓力更使人警醒。

    環顧世界,審視國內,“十一五”期間,雖然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調結構面臨的阻力和難度也在逐漸加大。

    由於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強大的慣性,“調而不快”甚至“調後反彈”的情況在許多地方依然存在。

    步入深水區的結構調整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目前,投資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

    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外部需求的擴張短期內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隨著外需收縮,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曾經嚴重依賴外需拉動的中國經濟減速的壓力越來越大。

    從內部環境看,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較優勢難以為繼。而資源和環境遊走在可承受的邊緣,人口老齡化的逐漸到來,也使我國由傳統勞動密集的優勢向新優勢的轉變更為迫切。

    更何況,目前我國在信息化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又面臨綠色科技領域的挑戰。傳統産業領域,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開始面臨發展低碳經濟的巨大壓力。

    “總體來看,中國的産業仍處在國際産業鏈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趨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勢必在新一輪競爭中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中國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學部委員李京文説。

    “調結構”成主攻方向 “十二五”將邁向更深更廣領域

    國際上很多國家發展的經驗表明,人均收入從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正是經濟結構變動比較快的時期。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一個五年週期,“十二五”不僅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結構重構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之旅。

    站在新的起點上,黨中央高瞻遠矚,明確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未來五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將向更深更廣領域進軍。

    面對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失衡矛盾,擴大內需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

    大國經濟增長應主要靠內需支撐。北京大學教授劉偉指出,我國居民消費率較低,未來可開拓的空間很大。真正啟動內需,關鍵是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作為擴大內需的一個戰略重點,“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借助城鎮化進一步拓展持續發展的空間。

    當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加速階段,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

    除了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還在於加快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日前透露,“十二五”我國工業領域的核心任務是以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其中包括重點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此外,服務業將成為我國産業發展的一個“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無論是生産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都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但服務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還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國內消費市場的擴大以及出口産品附加值的提高。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將是“十二五”期間的一個重要課題。

    “調整將成為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關鍵詞。”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勞倫斯格林伍德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助於解決全球失衡問題。